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翎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小说
  • 1篇代文
  • 1篇虚妄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学
  • 1篇叙事学解读
  • 1篇叙述自我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特色
  • 1篇印度之行
  • 1篇生死
  • 1篇生死观
  • 1篇圣经
  • 1篇通天
  • 1篇头发
  • 1篇徒劳
  • 1篇女性
  • 1篇女性主义
  • 1篇女性主义伦理...
  • 1篇主题

机构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刘丹翎
  • 1篇姚丹丹

传媒

  • 1篇国外文学
  • 1篇译林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03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印度之行:通天塔的徒劳——对《印度之行》的“分裂”主题的分析被引量:8
2003年
在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这部作品中 ,“分裂”这一主题无处不在 ,贯穿始终。它存在于不同种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性别之间 ,甚至存在于人的自我和本我之间。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方法 ,对这一主题进行分析 ;同时说明本书主题与《圣经》中的通天塔 ,即巴别塔故事的寓意互相映衬。它们都揭示了同一个事实
刘丹翎
关键词:《印度之行》爱·摩·福斯特《圣经》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被引量:20
2003年
根据曼·赫·艾布拉姆斯对反讽的定义和德·柯·缪克的反讽学的理论,结合叙事学的阅读方法,重新观照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解读出小说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其反讽结构:即通过塑造一个幼稚而自负的女主人公并使她成为一系列反讽的对象(因其自以为是的臆测一次次在现实中遭受挫败),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并最终获得幸福的女性的故事。同时指出,结构反讽的运用也使读者成为反讽主体而能够积极参与小说的反讽——亦即它的艺术性的建构。
刘丹翎
关键词:简·奥斯丁《爱玛》反讽
从女性主义伦理学角度论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死观——对《达洛维夫人》的伦理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以女性主义伦理学为理论背景,通过分析伍尔夫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探讨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生死的思考和感悟,以此来挖掘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死观。通过对文本和人物深入的分析,发现伍尔夫所表达的生死观与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伍尔夫通过对死亡的思索来探求生活的真谛以及人生的价值,认识到生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认为人应该将死亡当作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坦然地面对死亡,思考它,领悟它,只有这样人才会真正领会女性生存的价值和含义。
姚丹丹刘丹翎
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学生死观向死而生
黑头发的露丝
2015年
四月末的一天,春寒料峭,空气潮湿,旅行者来到了一座乡镇。在科茨沃德一带,虽然镇子都小而温馨,旅店也舒适,但那一带的土地总的来说比较阴郁而荒芜。
阿·埃·柯帕德刘丹翎
关键词:小说文学文学作品现代文学
对《阿拉比》的“宗教的虚妄”主题的叙事学解读被引量:1
2002年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有一个中心主题 ,即“瘫痪和死亡”。这一主题由十五个短篇从不同角度加以深化和阐发。其中《阿拉比》这篇的副主题是“宗教的虚妄”。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 。
刘丹翎
关键词:《阿拉比》叙述自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