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勇

作品数:35 被引量:141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西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失神经
  • 10篇头坏死
  • 10篇坏死
  • 10篇骨头
  • 10篇骨头坏死
  • 10篇骨骼
  • 10篇股骨
  • 10篇股骨头
  • 10篇股骨头坏死
  • 9篇失神经骨骼肌
  • 9篇肌萎缩
  • 7篇神经支
  • 7篇神经支配
  • 7篇失神
  • 7篇去神经
  • 7篇去神经支配
  • 6篇心脏
  • 6篇心脏营养素-...
  • 5篇失神经骨骼肌...
  • 5篇基因

机构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复旦大学
  • 10篇山西医科大学...
  • 5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中医研...

作者

  • 35篇冯勇
  • 12篇张长青
  • 10篇顾玉东
  • 10篇马学晓
  • 10篇张高孟
  • 10篇梁炳生
  • 8篇陈圣宝
  • 7篇贾英伟
  • 7篇金东旭
  • 6篇盛加根
  • 4篇于腾波
  • 4篇李刚
  • 3篇韦建
  • 3篇李继峰
  • 3篇朱志祥
  • 3篇达志峰
  • 3篇丁洁
  • 3篇贾伟涛
  • 3篇常文凯
  • 3篇程相国

传媒

  • 7篇中华手外科杂...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实用手外科杂...
  • 2篇家庭用药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2篇中华细胞与干...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股骨头坏死修...
  • 1篇2013年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因芯片检测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小鼠全臂丛神经损伤后脊髓基因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检测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可塑性形成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C57BC/6小鼠,体重20 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又分为3个亚组: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每组5只。按照上述分组在制作全臂丛损伤模型后行健侧颈7移位术,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应用Biostar M-140s基因芯片检测小鼠脊髓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脊髓组织分别有55,6和118个基因发生表达水平的改变。其中编码免疫球蛋白重链、chitinase 3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和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均表达增加。编码血管紧张素、collagen、myosin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表达减少,而在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表达增加。突触蛋白synaptotagmin和synaptobrevin在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基因表达改变不明显,而在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能引起脊髓组织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时间依赖性。免疫应答发生于术后各个阶段,而突触可塑性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术后6个月。
肇晖李继峰罗鹏波顾玉东冯勇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颈7神经根基因芯片
改良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肾病后股骨头坏死的初步研究:附2例报道
目的:探讨改良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对各种肾脏疾病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治疗作用与手术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2005年7月到2008年12月间,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17例(共23髋),包括...
郭彦杰金东旭张长青陈圣宝冯勇殷吉旻曾炳芳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
文献传递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比较手术、放疗、先放疗后手术、先手术后放疗 4种制作梗阻性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 32只 ,分为手术、放疗、先放疗后手术、先手术后放疗共 4组。手术采用环切腋区 3cm宽皮肤、皮下组织达肌肉 ,清扫腋区淋巴结 ,镜下分离、切除与肱部血管伴行的深部淋巴管。放疗用 6 0 Coγ射线照射仪 ,照射野为 6 cm× 4 cm,一次性给予 2 0 0 0 c Gry剂量。先放疗后手术组、先手术后放疗组间隔时间为 3d,方法同前。采用体积测量、SPECT动态显像、MRI检查、大体观察及手术探测、病理组织学切片等指标观测。结果 在 18周的观察期内 ,手术与放疗相结合造模组体积测量、SPECT显像、MRI检查、手术探测和病理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典型的淋巴水肿改变 ;单纯手术组仅见轻度的淋巴水肿形成 ,放疗组未见淋巴水肿形成。结论 手术与放疗相结合造模与单纯手术或放疗相比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出现早 ,稳定持久 ,淋巴水肿发生率高 ,可重复性强 ,且与临床上乳癌、盆腔癌等术后产生的阻塞性肢体淋巴水肿有极大的相似性 ,近似克隆 。
梁炳生冯勇常文凯贾英伟
关键词:动物模型手术疗法放疗
得了股骨头坏死,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2010年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很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主要以手术为主,分为保头治疗与换头治疗(即人工关节置换术)。保守治疗如扶拐、卧床、理疗、中药等,仅适用于极早期的、范围比较小的病变,且疗效有限。 对于股骨头坏死,究竟该选择“保头”还是“换头”?这主要取决于股骨头坏死的病期:FicatⅠ期、Ⅱ期以及大部分Ⅲ期的患者可选择保头治疗。少数FicatⅢ期及Ⅳ期的患者多选择换头治疗。除了分期以外,在选择手术方案时,也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单髋或是双髋受损、经济承受能力、职业、生活方式等因素。
冯勇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以手术为主保守治疗经济承受能力保头治疗手术方案
何时需要做髋关节置换手术
2010年
人工关节置换术已被证明是治疗包括股骨头坏死等在内的髓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解除疼痛,同时最大程度地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冯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生活质量终末期疾病股骨头坏死髓关节
RNA干扰介导的FoxO3a基因下调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介导的FoxO3a基因下调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8只。切断两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右下趾长伸肌失神经肌萎缩模型。建立模型后于实验组大鼠失神经趾长伸肌注射50μl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i-GFP-FoxO3a;对照组注射Lenti-GFP溶液50μl,注射后1、3周,每个时间点两组大鼠分别取3只,完整切除右侧趾长伸肌,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信号,每个时间点两组大鼠分别取6只,完整切除右侧趾长伸肌,观察肌细胞超微结构,检测肌肉总蛋白含量,测肌肉湿重维持率,RT-PCR检测FoxO3a基因,检测肌细胞横截面积。结果转染后1和3周,两组趾长伸肌中均可观察到大量GFP荧光信号。转染后1周实验组的肌肉湿重维持率、肌细胞横截面积、趾长伸肌肌肉总蛋白含量分别为(90.87±1.56)%、(937.63.42±17.63)μm2和(93.20±1.33) m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7.73±2.21)%、(721.50±14.40)μm2和(74.74±1.45)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PCR检测实验组FoxO3a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P〈0.01)。转染后3周,上述各指标分别为(86.69±1.31)%、(843.10±16.44)μm2和(80.39±2.34) mg/ml,仍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各指标为(53.42±2.01)%、(633.90±12.90)μm2和(65.22±2.72) mg/ml(均P〈0.01)。超微结构显示,术后1周和3周,实验组退变的细胞核均少于对照组,核质染色均匀。结论 FoxO3a基因siRNA重组慢病毒在大鼠体内有较高的转染率,可有效抑制FoxO3a基因的表达。RNAi介导的FoxO3a基因下调可在大鼠失神经早期延缓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
张鉴秦春耀韦健张小丽李刚冯勇杜利兵梁炳生
关键词:肌萎缩FOXO3A去神经支配RNA干扰
重组慢病毒介导心脏营养素-1基因转染延缓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重组慢病毒介导的心脏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基因转染延缓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方法将36只Swiss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切断胫神经,建立右下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失神经腓肠肌分别转染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i-GFP-CT-1和Lend—GFP溶液20越(108TU/ml),转染后2,4周,每个时间点分别取3只小鼠,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Westem blot检测CT-1的表达;取6只小鼠行单次收缩力、强直收缩力的检测,测定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慢病毒转染2、4周,两组腓肠肌中均可见大量GF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失神经腓肠肌中有明显的CT-1表达(P均〈0.01)。转染2周,实验组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肌湿重维持率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47.61±6.25)%,^-x±s,下同]、(56.08±5.47)%、(63.02±5.23)%、(1372.42±149.73)μm^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后者分别为(27.23±5.06)%、(30.78±4.67)%、(52.41±4.98)%、(1147.28±128.67)μm^2(P均〈0.01);4周时,实验组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33.13±4.76)%、(36.59±5.67)%、(51.46±5.36)%、(1209.12±142.57)μm^2,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后者分别为(16.40±5.48)%、(15.35±4.08)%、(39.15±6.12)%、(989.45±136.12)时(P均〈0.01)。此外,实验组肌浆网的扩张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其介导的CT-1基因转染能有效延缓小鼠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其疗效至少可以维持4周。
冯勇张高孟梁炳生马学晓李继峰顾玉东
关键词:肌萎缩去神经支配心脏营养素-1
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长期临床疗效评估
张长青陈圣宝金东旭盛加根冯勇程相国
miRNA-133a过表达对体外L6成肌细胞增殖分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构建微小RNA-133a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转染后对L6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及转录因子MEF2A的影响.方法 构建表达含微小RNA-133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L6成肌细胞,以实时定量PCR(Taqman探针法)对微小RNA-133a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评价微小RNA-133a过表达后对L6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L6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录因子MEF2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构建的微小RNA-133a重组慢病毒载体经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与对照组比较,转染L6成肌细胞24h后,微小RNA-133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L6细胞增殖数量明显增加(P<0.01),对L6成肌细胞的分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MEF2A的表达量逐渐下降(P<0.01).结论 成功构建微小RNA-133a重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16成肌细胞后可高效表达微小RNA-133a,促进体外成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分化.
李波弓贺炜李文斌李永平冯勇贾英伟田江华李刚梁炳生
关键词:细胞分化细胞增殖慢病毒载体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9年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类急性相蛋白,主要与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SAA在机体多种组织内均有转录和表达,结合多种不同细胞因子,多途径参与并影响机体病理和生理过程。SAA表达改变不仅出现在炎性疾病中,更是出现在一些肿瘤等非炎性疾病中。SAA在多研究中被提及可以作为骨关节炎症和骨肿瘤的生物标志物。尽管已有研究涉及SAA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成骨分化刺激以及破坏骨与关节软骨,但炎症-骨代谢-脂代谢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其中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该文就SAA在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彭咲远王启阳高彦淳冯勇张长青
关键词:血清淀粉样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急性炎症反应骨科疾病骨肿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