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骁征

作品数:26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3篇帕金森
  • 12篇帕金森病
  • 7篇脑深部
  • 5篇丘脑
  • 5篇丘脑底
  • 5篇丘脑底核
  • 5篇细胞
  • 5篇脑室
  • 4篇电刺激
  • 4篇术后
  • 4篇疗效
  • 4篇颅内
  • 4篇脑深部电刺激
  • 4篇胶质
  • 3篇神经调控
  • 3篇胶质瘤
  • 3篇分流术
  • 3篇腹腔
  • 3篇腹腔分流
  • 3篇腹腔分流术

机构

  • 2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第二...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26篇何骁征
  • 24篇张世忠
  • 8篇卢凤飞
  • 6篇薛杉
  • 6篇朱志远
  • 5篇卢国辉
  • 5篇叶勇义
  • 4篇叶衍涓
  • 4篇郭燕舞
  • 4篇姚晨
  • 4篇张伟忠
  • 3篇汪浩源
  • 2篇刘剑
  • 2篇姜晓丹
  • 2篇殷志林
  • 2篇肖振勇
  • 1篇叶衍娟
  • 1篇张建国
  • 1篇李明
  • 1篇柯以铨

传媒

  • 13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转化医学电子...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及术后CT影像电极位置偏移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Y—DBS)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上电极位置偏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5例接受STN-DBS治疗的PD患者的术前MRj影像、术中及术后CT影像资料。以术前MRI为蓝本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运用MRI/CT融合技术将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与术前MRI融合,定位术中及术后电极位置,分析术中电极与术后电极位置坐标偏差,总结位置偏移特点。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双侧的坐标偏差特点与对应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双侧电极术后位置与术中位置的空间距离在1mm左右,深度(z轴)偏移极小。侧旁轴(x轴)上第1侧电极术后位置较术中位置向外偏移明显;第2侧电极向内偏移,偏移程度小。前后轴(y轴)上第1侧电极向后偏移明显;第2侧电极向后偏移较小。双侧电极中,术中电极-术前靶点、术后电极-术前靶点对应的三轴坐标偏差间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STN.DBS术后电极位置与术中电极位置的偏移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可指导术中电极的调整及推测术后电极位置。
侯旭升卢凤飞叶勇义姚晨姚陇平陆洋薛杉何骁征毛珩旭孙翔王抱妍钱晨张世忠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CT影像
超过十年应用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发展与疗效
目的探讨超过十年应用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与疗效。方法深部脑刺激(DBS)治疗晚期或重度帕金森病(PD)在我国至今已有20余年了,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我们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功...
张世忠张红波薛杉刘剑卢凤飞何骁征王抱妍杨泽平
关键词:DBS神经调控帕金森病疗效STN
文献传递
AMR难消失型面肌痉挛的手术处理及预后
目的面肌痉挛术中的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消失常常作为手术疗效和结束的标志。对于术中第一轮探查减压后AMR未消失的患者我们称为术中AMR难消失型面肌痉挛病人,该类患者的术中处...
何骁征朱志远侯旭升张世忠
关键词:面肌痉挛
肠上皮中PPARγ基因激活减少肠道α突触核蛋白病理性聚集继而减轻小鼠类帕金森症状
目的探索肠道中PPARγ基因对小鼠类帕金森症状的影响验证帕金森病肠源学说(braak学说)探索帕金森病预防新靶点方法通过鱼藤酮灌胃的方式进行造模以尝试能否模拟小鼠α突触核蛋白病理改变。将小鼠分为帕金森组和对照组,每组十只...
魏积锐何骁征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
功能区胶质瘤雕刻切除
目的功能区脑胶质瘤的切除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重大难题。"雕刻式切除"作为一种手术理念,适用于重要部位的肿瘤切除,尤其是功能区低级别胶质瘤。本研究旨在探讨总结功能区脑胶质瘤"雕刻式"切除的手术技巧与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
朱志远侯旭升何骁征张世忠
关键词:脑胶质瘤岛叶胶质瘤功能区
经球囊扩张皮层建立硬通道在脑室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侧脑室内肿瘤因部位深在,又常常累及侧脑室外侧壁、三脑室壁及丘纹静脉等重要结构和血管,手术处理相对棘手。常规经皮层造瘘又因脑脊液释放出现过度脑塌陷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而影响手术进程和术后疗效。经球囊扩张皮层后建立硬通道,...
何骁征侯旭升朱志远张世忠
关键词:脑深部肿瘤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预测模型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通过建立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治疗的31例帕金森病患者资料。将每一次随访作为一个观测值纳入模型。使用相关性矩阵探索各个变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评价模型的正态性、同方差性、线性以及强影响点。结果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包括发病时间、年龄、术前每日开期时间、术前开期无异动时间、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随访距离手术时间、电极在STN核团内的行径长度、平均总输出电能(TEED),得到回归方程:y≈(2.52xd+2.88xf+2.69xa+3.88xm+1.65xdy-2.94xo+1.48xst-1.83xt)/100+0.718(y:疗效;d:发病时间;厂:随访距离手术时间;a:年龄;m:MMSE评分;咖:术前开期无异动时间;0:术前每日开期时间;st:电极在STN核团内的行径长度;t:TEED)(R2=0.433,F=9.345,P=0.000),且该模型满足正态性、同方差性与线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同时也可为未来的自动化程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陆洋姚晨卢凤飞姚陇平侯旭升汪浩源何骁征叶勇义孙翔张建国张世忠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丘脑底核
超过十年应用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发展与疗效
目的探讨超过十年应用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与疗效。方法深部脑刺激(DBS)治疗晚期或重度帕金森病(PD)在我国至今已有20余年了,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我们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功...
张世忠张红波薛杉刘剑卢凤飞何骁征王抱妍
关键词:DBS神经调控帕金森病疗效STN
文献传递
氩氦冷冻胶质瘤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肿瘤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氩氦冷冻胶质瘤细胞冻融产物对C57BL/6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的影响.以及致敏DCs诱导肿瘤杀伤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氩氦冷冻法冻融GL261胶质瘤细胞为实验组,只插入探针不冷冻为阴性对照组,冻融等量PBS为空白对照组,采用BCA法测定冻融产物蛋白浓度;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为DCs,加入各组冻融产物后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CD80、CD86、MHC—I、MHC-Ⅱ的表达。ELISA检测其上清液中IL.12p70的含量;提取小鼠脾脏T细胞,与各组抗原致敏的DCs共培养后活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T细胞CD3、CD4、CD8的表达;以GL261细胞为靶细胞,以活化的T细胞即细胞毒性T细胞(CTLsl作为效应细胞,效靶比分别为10:1、50:1和100:1时CCK-8法检测CTLs对GL261的杀伤率。结果实验组冻融产物即肿瘤抗原浓度[(1071±240.94)μg/mE]高于阴性对照组[(91.42±55.75)μg/mL]及空白对照组(0Ix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D〈O.05);实验组DCs有典型成熟DCs形态,表型CD80、CD86、MHC-I、MHC—II的表达率及IL-12p70分泌量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D80细胞表达率高,CD4+T细胞表达率低,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效靶比时实验组CTLs对GL261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氦冷冻胶质瘤细胞可获取大量肿瘤抗原并促进DCs成熟,冻融产物致敏DCs后可有效负载肿瘤抗原产生抗肿瘤效应,其机制与DCs表面分子CD80、CD86、MHC-I、MHC-Ⅱ的表达上调并诱导T细胞转化为CTLs有关。
殷志林卢国辉肖振勇刘天助何骁征王其福林春南张世忠
关键词:氩氦冷冻神经胶质瘤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趋势与颅内感染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术后颅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272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再根据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时间将感染患者分为早期感染组和延迟感染组。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3、5、7天的体温及发热情况。结果272例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25例(9.19%)(早期感染21例,延迟感染4例),未感染247例(90.81%)。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术后第3、5、7天发热率较高,体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感染组与延迟感染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3、5、7天发热率及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发热率较高,体温下降较快,自第3天起仍有发热则可能为术后颅内感染,应提早考虑抗感染治疗。
张欢何骁征叶衍娟张世忠
关键词:术后体温脑室腹腔分流术颅内感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