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跞
- 作品数:94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论“崇拜”:差异性的关系存在之伦理向度
- 2016年
- 崇拜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它发生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有个人的,也有文化的,甚至爱情的,崇拜的对象指向领导者。领导与被领导,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人际关系。从伦理学意义上分析,崇拜的人际实质其实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一种关系存在,关系存在的实质是差异存在,关系存在之后则产生了时间,而具有代表性的崇拜现象,如上帝与人,其实也是这种差异基础上的人的崇拜人格投射。人类的崇拜发生,具有"群"的作用,使得个体到整体的向度得以具体实现,而这就伴随着伦理的发生。崇拜产生学习模拟,这让我们反思教学伦理的发生基础及其心理起源,即是既定人格崇拜上的直观感发和模仿冲动。理解崇拜的实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树立自身,而不是走向盲目跟风和模拟。
- 何跞
- 关键词:伦理向度
- 隐曲叙述后的“旨义”和“真事”——论甲戌本《红楼梦》之“凡例”
- 2014年
- 甲戌本《红楼梦》的"凡例"直接交代写书旨义本事,愈隐而弥显,故意留下蛛丝马迹以供读者探寻。通过详解其叙述语,在其矛盾空白处可以挖掘出叙述文本背后的"《红楼梦》旨义"和"作者本意",即言己事而托之于情事,以俗情掩饰真事。"凡例"的内容分为前四条和后一条两大部分,通过话语解析、叙述主体分析、语词分析及语法解剖等途径,透过文本表面所述之"闺情""旨义",可以探掘到其书写作者自己人生的真正"本旨",同时多面剥析出其委婉隐曲的写作手法。
- 何跞
- 关键词:《红楼梦》甲戌本凡例
- 刘将孙的文章理论及风格
- 2016年
- 元代文人刘将孙的文章成就斐然,代表了元代庐陵文派的文风特点。他的文论思想主于性情,认为文章成于"天"和逆境,重视文章创作中的"神""悟",提出"以欧苏之发越,造伊洛之精微"。这些文论思想贯穿于刘将孙自己的文章创作中,其文以思想和情性胜,表现出议论的豪气、笔法的自由、文风的自然。刘将孙的文章在彰显自我个性的同时,以豪健的笔力呈现出一种大气之象,整体上接近苏轼的文章风格。
- 何跞
- 关键词:刘将孙文风议论
- 元人赵文的不羁人格及文章的议论讽喻
- 2016年
- 元代初期文人赵文的《青山集》中收有大量的书序、赠序、送别序等,既反映了赵文个人的交游情况,更在这种不拘的交游中展现出了他不羁的人格。赵文的序文有其个性化的议论,形成赵文的文章笔法艺术,表面平静而内在激愤,在犀利的嘲讽中满含讽喻和批判社会现实的意味。
- 何跞
- 关键词:序文交游议论讽刺
- 他族异质和宗唐得古的表征——元诗中的情绪大气及生命愁怀
- 2015年
- 元代诗坛上,流行宗唐得古的诗学主张,这影响及于元诗风气,创作上多抒写性情之真。而宗唐得古实际又是与元王朝盛世一统的大气候相应和的,其中参有因多族融合带来的异族文化中的大气因素。1998年杨镰于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已经关注到元代诗坛的他族特色问题。关于元代诗坛主唐和宗宋的问题,查洪德先生《元代诗学“主唐”“宗宋”论》(晋阳学刊2013年第5期)已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 何跞
- 关键词:宗唐得古元诗生命情绪
- 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含叙事:诗题、诗序和诗集系年被引量:3
- 2016年
-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特殊叙事的形式,值得关注。诗题交代作者写诗事由,具有浓厚的叙事因子,诗序是对诗题叙事的补充和扩展,这是单首诗的独立叙事。而古典诗歌往往以系年的形态存在于诗人别集中,排列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这又构成关于既定作者本事的大叙事。可以说,一部以年代为划分的诗集也是作者的一部生平传记,或者说一个诗人的生活故事累积。中国古典诗歌往往是以集合的形态存在,其中有一定序列,而只要序列中有时间、地点,那么它们就会和作者这个隐含的人物,以及作者写诗的原因和写诗这件本事构成一个大叙事。现实存在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叙事,而古典诗歌中的叙事则是这个历史叙事的文学性衍生和记录。
- 何跞
-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诗题诗序
- 论元代诗人刘诜的格律诗
- 2016年
- 元代江西庐陵诗人刘诜诗歌成就突出,今有《桂隐诗集》传世。刘诜的诗风豪逸,整体有着大气的特点,虽然格律工整,但诗情向上,这从其律诗首尾两联的笔法中也可以见出。他在论诗诗、论文诗中表达出一些诗学观点,也透露出其为诗崇尚豪放大气的特点。这与元代的整体社会气候和文学风尚是相一致的,同时也是庐陵文人讲求真性情的体现。
- 何跞
- 关键词:格律诗
- 《嵇康集》黄刻本及据黄钞刻本考被引量:1
- 2014年
- 《嵇康集》明嘉靖四年黄省曾南星精舍刻本,即黄刻本在后世又被据以刊刻,有程荣刻本、汪士贤刊本等,之后又出现张薄百三家本、张燮刻本等诸多版本。以历代著录,并鲁迅、戴明扬等学者的研究为文献底料,运用时间考索、逻辑推理等方法,兼以存世版本互相映证,对《嵇康集》黄刻本系统源流进行考证和梳理。
- 何跞
- 论多元共存及普世伦理
- 2016年
- 对于解决当今文化多元的问题,可以用非学术视镜下回归本原和简单的求证来进行再审视,即多元共存、对话、互镜、渗透的本质都是自体的"适应"及这个"适应"的过程,即"调适"。这样就可以简化并提炼出复杂的学术话语中多元重叠和厚薄理论未触及的核心。一元的自体在多元的环境中动态发展,求得存在的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这与《中庸》的"中和"之道不谋而和,"中和"强调的是对多元问题的自然化、简单化解决。"调适"使得多元的一元化发展向度得以成立,但在仍由多元主导的当今世界却不能实现,只能作为理想而存在,同时具有倡导的合理性和实现的悲观性两方面特征。道德伦理之存在,以及学界所关注的对普世伦理的寻求,其实是多元向一元发展的预行而非现行,这是其本质,既决定了道德伦理存在的合理性,又决定了普世伦理实行的艰难性。
- 何跞
- 关键词:文化多元普世伦理
- 论郝经的文论思想
- 2016年
- 元代北方文人郝经的文学思想受理学影响,讲求实用和"内游"般的心灵体悟,推崇诗三百和李杜苏黄等人。对于文学抒情,他讲求将"人情"关联现实"治乱",提倡诗歌抒写"性情",只是他所说的"性情"是含有"心""性"的理学因子,因而是平和之情和现实人情,异于一般道学家的空谈心性义理。这影响及于他对诗歌风格的偏好,他欣赏平贴精当和切至清新的诗风,而不喜理晦语滞,其文学思想整体还是趋于质实。
- 何跞
- 关键词:郝经文学思想文论理学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