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114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海南二甲金矿石英粉末红外光谱特征及其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对海南二甲金矿不同含金性的石英进行了粉末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OH 基团(H_2O)及 CH 分子(CH_4)谱带的强度与石英的 Au 含量和 Al 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Si—O—Si 的对称伸缩振动强度及 Si—O 和 Si—Si 的变形振动强度与石英的 Au 含量,尤其是 Al 含量,总体上呈负相关;2000cm^(-1)以下各谱带的位置随石英 Au 矿化的增强表现出从高频向低频偏移的趋势。对上述结果,作者从理论上作出了较合理的分析。 颜文 龙江平关键词:石英 金矿 红外光谱 铊(TI)——一个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元素 被引量:15 1995年 系统地介绍了TI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自然界TI的元素组合和矿物组合,结合当今国内外矿床地球化学理论的迅速进展和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的现状,分析了TI这一分散剧毒元素的环境效应。 颜文 刘孝义 龙江平关键词:土壤污染 铊 环境效应 中国铊矿床开发过程中铊环境污染研究 被引量:65 1997年 由于铊矿床的开发利用,使采挖出的含铊岩矿石和冶炼矿渣堆积地表.在长期风化淋滤作用下,使释放的铊进入地表水体、土壤、植物和人体生态链.故引起铊环境污染和慢性铊中毒的出现.根据矿区水中铊含量将矿区水分为4种类型.建议中国饮用水中铊含量1×10^(-9)为安全,即无毒害标准. 张忠 张宝贵 龙江平 张兴茂 陈国丽关键词:铊矿床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污染 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带中铊研究新进展 张宝贵 龙江平关键词:金矿床 地球化学 铊 黔西南与金矿化有关的高砷煤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993年 由天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砷污染,并由此导致人和动物的砷中毒事件在世界各地时有报导,而高砷煤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曾有发现。但黔西南地区农村家庭由于使用高砷煤而造成的砷污染,并导致大面积人群爆发性砷中毒却鲜为人知。该区自1976年发生877人砷中毒之后,1990年12月再次发生因使用高砷煤而引起的大规模慢性砷中毒,兴仁县交乐等三个乡的1907户9202人调查,发现慢性砷中毒病人1548例(其中肝肿大占10%,部分患肝腹水、皮肤癌等),死亡42人。 龙江平 郑宝山 张忠 周代兴 刘定南关键词:地方性砷中毒 金矿化 金汞砷锑矿床中的铊 被引量:11 1994年 本文从铊的单矿物,矿物中的铊,岩矿石中的铊和铊元素组合四个方面进行讨论。根据铊存在形式及其与有关元素密切程度不同,将金、汞、砷、锑矿床中元素分为三组即相关元素,共生元素和伴生元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找矿前提。 张忠 龙江平关键词:金矿床 汞矿床 砷矿床 锑矿床 铊 砷、汞、锑、金矿床铊的赋存状态、成矿模式与找矿标志 被引量:23 1995年 研究表明,在砷、汞、锑、金矿床中普遍含有较高的铊,并发现富铊雄黄矿和铊单矿物。铊亲硫和亲石地球化学性质决定铊赋存形式。在岩矿石中铊主要呈单矿物,分散状态铊占次要地位。根据富铊雄黄矿床成矿特点,铊赋存状态,岩矿石中铊含量及其与砷、汞、锑、金相关关系,尝试性提出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岩矿石中铊含量>10×10^(-6),5×10^(-6)—10×10^(-6),1×10^(-6)—5×10^(-6),分别为矿床、矿田和矿带的找矿标志。 张忠 龙江平 张宝贵关键词:砷 汞 铊 成矿模式 黔滇地区富(含)铊矿床的低温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龙江平黔滇地区富(含)铊矿床的低温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摘要) 被引量:2 1995年 龙江平关键词:铊矿床 地球化学 环境效应 长乐—南澳变形变质带岩石部分熔融及其与化学成份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93年 长乐—南澳变形变质带北起福建省长乐,经福清、莆田、晋江、东山、南至广东省南澳岛。全长500余公里,宽40~60公里,为北东向狭长带状热动力变质带,该带控制着福建—广东东南沿海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为大陆边缘高热能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带曾有4次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加里东构造热事件,第二次为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第三次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形成大规模的混合片麻岩和花岗岩,第四次为喜马拉雅期变质热事件。为了解该带变质岩、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笔者进行了福清和东山县有关样品的部分熔融实验。 陶于祥 谢鸿森 龙江平关键词: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