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肺炎
  • 3篇支原体肺炎
  • 3篇肺炎支原体
  • 2篇小儿
  • 2篇小儿肺炎
  • 2篇小儿肺炎支原...
  • 2篇儿童
  • 2篇肺炎支原体肺...
  • 1篇多发病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时期
  • 1篇新生儿死亡
  • 1篇新生儿硬肿
  • 1篇新生儿硬肿症
  • 1篇血白细胞
  • 1篇硬肿
  • 1篇硬肿症
  • 1篇脏器
  • 1篇正常儿
  • 1篇正常儿童

机构

  • 5篇北京京煤集团...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学院

作者

  • 7篇高玉娥
  • 3篇段凤英
  • 2篇沈惟堂
  • 2篇赵艳香
  • 1篇叶鹏
  • 1篇方利君
  • 1篇王岱明
  • 1篇段恕诚
  • 1篇李昆玉
  • 1篇林凤
  • 1篇李怡
  • 1篇丁月英

传媒

  • 3篇现代保健(医...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1991
  • 1篇198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损害36例分析
2007年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89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MP感染中,36例有肺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为40.45%,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分别为36.11%,30.56%,19.44%,19.44%.结论 MP感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可同时有1个或1个以上肺外脏器受累,对有多脏器受累的患儿,应考虑MP感染可能,及早确诊,积极对因治疗,预后较好.
高玉娥李怡赵艳香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肺外脏器
支原体肺炎4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问题。方法:分析42例MPP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近期跟踪观察情况。结果:在42例MPP患儿中胸部X线以右肺片状阴影最多占54.6%,其次为左肺片状阴影占30.9%,双肺片状阴影占4.8%,双肺中内带点状阴影占9.7%,合并肺不张(CT诊断)3例,占7.6%,合并胸腔积液8例,占19.5%,合并腹腔积液3例,占7.6%。心肌受损7例占16.6%,皮疹3例,肝脏受损5例。结论:支原体肺炎虽可致多系统受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病变严重导致死亡者少见,预后较好。
高玉娥段凤英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
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静点阿奇霉素联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静点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胸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62%和78、97%;退热时间、咳止时间、胸片恢复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胃肠反应发生率,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高玉娥赵艳香段凤英刘学鼎
关键词:阿奇霉素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脑膜炎双球菌对机体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88年
我院传染科于1985年收治流行性脑膜炎(流脑)患儿54例,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最高达46×109/L,但有6例白细胞总数减低,为2~4.9×109/L.6例中5例发病≤24h,l例30 h.其中4例为暴发败血症型.
王岱明高玉娥林凤沈惟堂丁月英段恕诚
关键词:脑膜炎双球菌周围血白细胞流行性脑膜炎传染科败血症流脑
肺炎支原体肺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1例被引量:1
2008年
高玉娥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皮肤色素沉着入院后干咳无痰利巴韦林触觉语颤
新生儿硬肿症病因分析(附21例报告)被引量:1
2007年
新生儿硬肿症(简称硬肿症)是由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疾病,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旨在分析近年来硬肿症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指导临床更有效的预防硬肿症的发生。现将我院近8年收治的21例硬肿症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高玉娥段凤英刘学鼎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皮下脂肪硬化发病情况分析新生儿时期新生儿死亡多发病
131例正常儿童尿液四项参数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对131例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1~8岁、4~6岁、7~12岁)测定其尿pH、重碳酸盐(HCO_2^-)、可滴定酸(TA)、铵离子(NH_4^+)的值,并获得其正常值范围。结果发现各年龄组儿童肾脏重吸收HCO_2^-的能力基本相同。尿TA,NH_4^+1~3岁组明显高于4~12岁组,该现象可能和幼儿生长发育较快,代谢旺盛,酸性代谢产物相对较多有关。现认为肾脏分泌的H^+大部分与氨(NH_3)结合生成NH_4^+排出,故测定尿NH_4~5+目前认为是反映肾脏净酸排泌最直接的指标。我们认为尿中上述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和分型,方法简便可靠,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叶鹏李昆玉沈惟堂高玉娥方利君
关键词:尿液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