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哲

作品数:13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矿业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燃烧性能
  • 3篇热释放速率
  • 3篇量热
  • 3篇火灾
  • 3篇覆岩
  • 2篇岩层
  • 2篇岩体
  • 2篇数字散斑
  • 2篇图像
  • 2篇锥形量热仪
  • 2篇细观
  • 2篇裂隙
  • 2篇模型试验
  • 2篇纳米
  • 2篇光纤
  • 2篇光纤传感
  • 2篇分布式光纤
  • 2篇分布式光纤传...
  • 2篇覆岩层
  • 2篇采场

机构

  • 1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陇东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煤能源研究...

作者

  • 13篇马哲
  • 7篇柴敬
  • 6篇张丁丁
  • 2篇舒中俊
  • 2篇徐精彩
  • 2篇雷武林
  • 1篇邓军
  • 1篇王彩萍
  • 1篇薛钢
  • 1篇贾源

传媒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化学建材
  • 1篇火灾科学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煤炭学报
  • 1篇采矿与岩层控...
  • 1篇第三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05
  • 2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矿山围岩变形与破坏光纤感测理论技术及应用被引量:19
2021年
矿山围岩应力与结构演化机理是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围岩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采场和巷道围岩应力演化与变形破坏监测,是掌握应力场动态迁移规律,分析覆岩分区破裂、结构演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井下灾害超前辨识和危险区域感知预判的基础。近年来光纤传感技术在解调原理、传感器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实现不同尺度的围岩应力、变形,大范围、分布式动态监测,成为了岩体变形破坏的重要监测手段之一。分析了光纤传感技术在矿山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方面的应用进展,总结了用于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监测中的光纤传感理论及适用特点,归纳了光纤传感系统布设方法与安装工艺,讨论了采场覆岩"横三区、竖三带"分布,覆岩结构演化,支承压力分布,顶底板变形特征的光纤表征机制,介绍了光纤传感技术在矿山围岩变形表征中的最新成果。结果表明:光纤传感技术在矿山围岩监测中的应用仍处于现场应用研究阶段,在智慧矿山建设背景下,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监测技术向多参数、智能化、实时动态监测发展,光纤传感技术存在多参量、多尺度传感器研发,多维度光纤传感系统及布设工艺,大数据光纤传感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构建等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对推动矿山围岩光纤传感智能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柴敬刘永亮袁强张丁丁杜文刚韩志成马哲雷武林
关键词:围岩变形分布式光纤传感光纤光栅传感采场巷道
分布式光纤监测的采场巨厚复合关键层变形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为了深入探究采场上覆巨厚复合关键层的移动变形规律,以义马矿区的地质条件为背景,利用计算机软件(KSPB)判别覆岩关键层位置;根据高位关键层与工作面推进长度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符拉索夫厚板理论对其进行力学分析与计算;搭建三维立体模型(3.6 m×2.0 m×2.0 m)进行物理模拟试验,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BOTDA)监测覆岩动态变形过程,多点位移计测试岩层内部位移,并将3种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关键层破断距理论计算值与物理模型试验测量值基本一致,传感光纤频移峰值在数值、位置、形状上的变化可反映覆岩关键层弯曲变形、破断、回转的动态演化过程;当工作面1推进至960 m时,40 m厚亚关键层一细砂岩(煤层上方112 m位置)中的传感光纤V 11出现了4次频移峰值,分别为438.98,313.85,304.27和288.97 MHz,发生了4次破断,初次破断距为368 m,周期破断距为186 m,处于垮落带;160 m厚亚关键层二下组巨厚砾岩(煤层上方225 m位置)中的传感光纤V 12出现了1次频移峰值,为165.94 MHz,仅发生1次破断,初次破断距为736 m,但结构未失稳,处于裂隙带;250 m厚主关键层上组巨厚砾岩(煤层上方386 m位置)中的传感光纤V 13最大频移峰值为38.61 MHz,远远小于光纤V 11和V 12的频移峰值,仅发生微小弯曲变形,处于弯曲下沉带。工作面2覆岩变形规律与工作面1趋势基本一致,但关键层在工作面1的破断距离比工作面2大。随开采范围增大,巨厚复合关键层自下而上逐步发生破断,会出现同步和非同步破断现象,增大了采场围岩失稳的不确定及控制难度,易诱发矿井动力灾害。
柴敬雷武林杜文刚张丁丁张丁丁马哲
关键词:分布式光纤传感
一种简易管道开孔式干粉灭火系统
一种简易管道开孔式干粉灭火系统,包括:开孔式喷粉管,其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喷粉孔,以用于喷洒灭火用的干粉灭火剂和/或惰性气体;粉剂输送管,其输出端与开孔式喷粉管连接,干粉灭火剂储存罐和惰性气体储存罐,分别与粉剂输送管的输入...
邓军杨囡囡王彩萍马哲屈娇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散斑的岩体细观裂隙测试方法
本发明涉及岩体形变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散斑的岩体细观裂隙测试方法。根据拟研究对象的工作面地质条件,搭建散体物理模型;在模型表面制作散斑点,将数码摄像装置的拍摄方向与模型保持垂直;数码摄像装置采集不同推进...
张丁丁柴敬欧阳一博马哲秋风齐马晨阳
两种常见壁纸燃烧性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壁纸的燃烧性能对室内火灾的发展蔓延及火灾危害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使用小比例火灾实验设备——锥形量热仪,对市场上两种常见壁纸(普通PVC壁纸BZA和高级阻燃壁纸BZB)的燃烧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壁纸在一定的热辐射强度下都可发生有焰燃烧,普通PVC壁纸与高级阻燃壁纸相比,其点燃时间短、热释放速率峰值大、发烟量高,具有更大的火灾危险性。
马哲舒中俊
关键词:壁纸火灾实验火灾危害热释放速率燃烧性能锥形量热仪
纳米级粘土加入量对聚合物燃烧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了聚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Polyethylene/ClayNano-compos ites)的热分解温度,以锥型量热仪(CONE)测定了聚酰胺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Polyamide6/ClayNano-composites,PCN)的释热速率、质量损失速率以及引燃时间等参数。研究表明加入适量的粘土,聚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初始燃烧温度可以提高20℃左右,聚酰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释热峰值可下降41.59%,CO生成率减少24.1%,明显降低了聚合物的火灾危险性。
马哲徐精彩
关键词:加入量纳米级热重分析仪热分解温度聚酰胺6释热速率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燃烧性能的研究
本文利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利用热重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并利用锥型量热计研究了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Polymer/ClayNano-composi...
马哲徐精彩
关键词:层状硅酸盐燃烧性能
文献传递
采动覆岩全场变形演化过程分布式光纤监测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以龙王沟煤矿61601综放工作面为背景,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了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法,分析了光纤应变曲线变化与采场覆岩变形、破坏、移动过程的对应关系,探讨了采场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岩层破断角动态发育过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光纤应变曲线的变化揭示了各回采阶段上覆岩层的变形过程,曲线的形态主要与光纤和工作面的相对位置以及关键层破断过程有关;垂直光纤应变曲线呈台阶状,凸台位于“三带”交界处,其位置变化代表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发育过程;水平光纤应变曲线在模型两侧破断线位置呈双峰状,间距不断变化,表明岩层破断角在采动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通过光纤应变曲线获得导水裂隙带和岩层破断角的动态发育过程,导水裂隙带最终发育至地表,开切眼侧和工作面侧岩层破断角分别为67.6°和65.8°。试验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采场覆岩变形移动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朱磊古文哲柴敬马哲秋丰岐
关键词:相似模型试验导水裂隙带BOTDA
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散斑的岩体细观裂隙测试方法
本发明涉及岩体形变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散斑的岩体细观裂隙测试方法。根据拟研究对象的工作面地质条件,搭建散体物理模型;在模型表面制作散斑点,将数码摄像装置的拍摄方向与模型保持垂直;数码摄像装置采集不同推进...
张丁丁柴敬欧阳一博马哲秋风齐马晨阳
文献传递
基于黏聚裂纹模型的煤岩体韧性断裂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传统线弹性断裂理论已不再适用于表征煤岩体韧性断裂特征,为了描述煤岩体Ⅰ/Ⅱ混合型裂纹扩展行为,通过Ⅰ型半圆盘三点弯曲(SCB)实验和贯穿剪切(PTS)实验,构建基于PPR势能函数的泥岩及煤Ⅰ/Ⅱ混合型黏聚裂纹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煤SCB试件峰值载荷后非线性损伤过程中,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增加量是泥岩试件的3.48倍;同时,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测定煤岩试件中断裂过程区(FPZ)长度,其中煤试件的FPZ长度约为6.21mm,是泥岩试件的2.75倍,这直接导致煤试件的韧性断裂破坏特征表现得更为显著。煤岩贯穿剪切(PTS)实验中,煤PTS试件的最大切向位移为0.055 mm,远大于泥岩试件的最大切向位移,表明煤PTS试件Ⅱ型韧性断裂特征明显高于泥岩试件:此外,两类煤岩试件Ⅱ型断裂能高于其Ⅰ型断裂能,这说明发生Ⅱ型剪切断裂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最后,进行煤岩体Ⅰ/Ⅱ混合型单边缺口梁(SENB)三点弯曲实验及与其相对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过程分别基于所建立的PPR黏聚裂纹模型和线弹性断裂理论。通过以上对比可知,相较于线弹性,断裂理论,基于所建立的PPR黏聚裂纹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PPRⅠ/Ⅱ混合型黏聚裂纹模型适合用于表征煤岩体Ⅰ/Ⅱ混合型韧性断裂行为。
杨健锋柴敬张丁丁马哲马哲
关键词:断裂过程区韧性断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