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义平
- 作品数:23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近代外企与当地商民关系演变述论——以清末民初豫北的福公司为例被引量:3
- 2009年
- 甲午战争后,西方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大批西方企业开始来华开办工厂,从而成为第一批在华的外国企业,豫北的福公司即为当时的外企之一。虽说这些企业与当地商民由于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发生过一系列矛盾、冲突,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外企业双方均采取了让步与妥协的立场,最终选择了“共赢”的道路。
- 马义平
- 日伪河南省新民会述略被引量:4
- 2008年
- 抗战期间,华北地区的侵华日军为达到长期霸占中国沦陷领土目的,除依靠各伪政权对"沦陷区"民众实行殖民统治外,还妄图从思想上进行欺骗和麻痹。因此,由日军幕后操纵的各种伪政治性组织遂应运而生。日伪新民会,即是其中仅次于伪政权的一个政治性组织,凡存在日伪政权的地区大都伴有同级伪新民会。不同时期,侵华日军因战局变化曾几次对伪新民会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进行调整。通过对伪河南新民会的考察,我们不仅能勾勒出日军在华北地区势力消涨的轨迹,同时也可以揭示日本侵华策略演变的大致路径。
- 马义平
- 关键词:新民会沦陷区
- 近代山西社会秩序再构与权威重塑——以民国初期山西新“村制”为例被引量:2
- 2007年
-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即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的探索。这场以实行编村、整理村范、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村政建设运动,可分为"国家提倡"和"村民自办"两个发展阶段。通过实行新"村制",阎锡山正式将国家行政权力网络延伸、渗透到基层政权的权力系统,客观上强化了乡村社会的行政组织,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在实现了国家对山西乡村社会资源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使社会秩序逐渐从混乱走向有序。
- 马义平
- 关键词:近代乡村
- 铁路与近代河南的棉业发展(1906—1937)被引量:5
- 2010年
- 在1906至1937年间的华北地区,铁路兴起并形成运输网络之后,加速了河南与沿海地区的经贸交流,推动了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由此,河南棉花的种植模式、运销体系、集散行业等均发生了极富时代特色的变动。同时,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依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又表现出很强的复杂性和普遍性。这一时段内河南棉业极具典型性,通过对其发展与变化情况的具体考察,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 马义平
- 关键词:铁路棉业
- 近十年来国内阅读文化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11年
- 近十年来,国内的阅读文化研究日趋活跃,研究内容也进一步增多拓展,其研究大致分为初步拓展和深入发掘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并非严格分开,在某些时间上也有交叉。国内阅读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完善。
- 马义平
- 关键词:阅读文化文化研究
- 近代铁路与华北内陆农村经济的分化与重组——以1906~1937年间豫北地区为中心的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1906~1937年间,铁路在华北地区兴起并渐成交通网络体系的进程中,以其独具的全天候、大规模、跨区域、安全快捷等优势,很快成为华北内陆与沿海社会各通商口岸间的纽带和桥梁,华北内陆因此成为沿海经济区的重要腹地之一。受此影响,华北内陆的传统经济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尤其是铁路沿线地区农村的种植模式、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可见,近代铁路在华北内陆农村经济的分化与重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马义平
-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困境及创新路径
- 2012年
- 当前,国内外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均处于剧烈变化阶段,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面临着严峻挑战。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能为切入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进行考察,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社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厘清其创新路径,并及时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不仅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其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 马义平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道清铁路与豫北社会变动(1898-1937)
- 豫北地区与晋冀鲁三省毗邻,工矿业在当地社会经济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煤炭产业的历史悠久,煤炭的储量较为丰富。甲午战后,随着西方列强在华瓜分势力的日渐深入,华北内地的煤矿也成为英国的攫取目标。但煤炭属于囤积困难,运输量大...
- 马义平
-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铁路建设社会变动互动关系
- 文献传递
- 近代铁路与河南城乡结构变动述论——以1906—1937年的豫北地区为中心
- 2011年
- 20世纪前半期,随着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式交通体系的初成,不仅使铁路成为河南各地与沿海各通商口岸间的纽带和桥梁,也使河南铁路沿线地区的城镇体系、城乡结构、农业种植模式等发生显著变动。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和现代经济基础薄弱,加之传统思想观念浓厚,河南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日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
- 马义平
- 关键词:铁路
- 近代铁路通行对中原城镇格局变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近代铁路兴建之前,驿运和水运在中原地区交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一批转运型商埠重镇随之在水陆交通枢纽之地兴起。近代铁路通行之后,对中原地区以驿运和水运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产生严重的冲击,使该地区的区际货物流动和人员往来等活动,逐渐聚集至铁路沿线的郑州、漯河、新乡、许昌等新兴城镇。赊旗镇、周家口、朱仙镇、道口镇等转运型商镇,在经济地位、商业规模、居住人口等方面均呈现出缓慢发展或衰退状态。
- 马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