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丹芳
- 作品数:45 被引量:126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广西民族大学重大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农都”与抗战时期的农业科学研究
- 2014年
- 沙塘是抗战时期后方唯一仅存的农业实验中心,被誉为中国的"农都"。通过剖析抗战时期沙塘汇集的农业机构、进行的农事试验、成立的学术团体和开展的学术活动,认为抗战时期沙塘的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因地制宜、注重实地调查、侧重实用性研究等特点。
- 韦丹芳石慧
- 关键词:农业科学研究
- 西南民族地区手工造纸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10年
- 从史书记载和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对国内出版的西南手工造纸学术论著和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展示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 陈虹利韦丹芳
- 关键词:西南民族手工造纸
- 红水河流域铜鼓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 红水河流域是至今仍在使用铜鼓的区域之一,自宋以来,生活在此区域的壮、瑶、苗等族群便将铜鼓视为宝物。从视铜鼓为有生命之物体的角度着眼,用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来展现铜鼓在红水河流域的文化史中建构出来的物与人的互动图式。&l...
- 韦丹芳
- 关键词:红水河流域历史人类学铜鼓文化
- 传统工艺的传承困境及对策——以广西贡川纱纸工艺为例被引量:18
- 2007年
- 采用参与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贡川纱纸业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认为纱纸工艺背后文化心理的缺失,纱纸工艺僵化单调、产品缺乏创新等是贡川纱纸传承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要有意识地对传统纱纸进行革新,通过增加经济效益来激发当地人传承纱纸工艺的热情,让当地人正确理解纱纸工艺的文化价值并使其将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成为自觉行为等对策。
- 韦丹芳
- 中越两国建立“两廊一圈”的现实性研究
- “两廊一圈”的建立不仅有其必要性,还有其现实性。从政治利益来看,中越两国建立“两廊一圈”是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两廊一圈”的建立是中越两国从单纯的发展经济向经济策略上的突破;从文化利益的角度...
- 韦丹芳
- 关键词:两廊一圈中越两国经贸合作地缘经济地理资源
- 文献传递
- 融水苗族水碓制作技术调查被引量:1
- 2016年
- 水碓,是一种以水作为动力,带动水轮转动舂碓运动的传统粮食加工机械,是古代中国农业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融水苗族规正屯水碓的类型、结构以及制作技术进行考察记录,并关注水碓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性技巧,发现水碓在制作技术上具有独特的智慧.
- 张金萍韦丹芳
- 关键词:苗族
- 现代农业企业化的发展效应研究——以广西隆安县金穗模式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农业企业化从整体上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广西隆安县农民卢义贞等人创办的金穗模式为例,从实践层面探讨现代农业企业化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民、农业转型和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效应,认为其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及农民利益等问题,创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 秦红增韦丹芳韦星光
-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乡村建设
- 铜鼓文化保护理念与基本措施刍议被引量:9
- 2013年
- 从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经验来看,保护铜鼓文化应以原生态的保护作为核心的理念,"参与式"保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思想在于"赋权",使当地群众在其熟悉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地把自己的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保护项目中。铜鼓文化的有效保护应采取"四化",即数字化、活化、进化和符号化的综合而恰当的措施。
- 万辅彬韦丹芳
- 关键词:铜鼓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进化符号化
- 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读《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被引量:1
- 2010年
-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担纲主编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于2009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将二十余位学者的重要讲稿整理而成,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珠玑闪耀,堪称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它具有以下特点:作者阵容强大,学术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系统完整,气势恢宏.该书能让读者整体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把握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是一套极佳的硕博士教材.
- 万辅彬韦丹芳
- 关键词:科技史
- 老挝克木鼓的纹饰内涵与稻作文化被引量:4
- 2009年
- 通过实地调查和民族志资料,对老挝克木鼓纹饰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认为其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克木人以鼓面光体为中心,构建了一个由纹饰组成的神圣的求雨空间。正是透过此空间,克木人在农耕生产中建构了其与神灵的沟通。
- 韦丹芳
- 关键词:稻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