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旎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333”工程基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GF-β1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SP47、collagenⅠ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通过观察TGF-β1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的热休克蛋白47(HSP47)及Ⅰ型胶原(CollagenⅠ)表达的影响,探讨三者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和关系。方法用TGF-β1刺激HELF,观察HSP47、collagenⅠ的动态表达;实验分2组:a组相同浓度TGF-β15ng/mL作用于细胞后0h,12h,24h,48h,72h;b组不同浓度TGF-β10ng/ml、1ng/ml、5ng/ml、10ng/ml作用于细胞48h;免疫印迹技术检测a组与b组的HSP47、collagenⅠ的表达情况。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及增殖情况。结果免疫印迹分析:a组HELF在5ng/mLTGF-β1作用下,HSP47与CollagenⅠ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同步增强(P<0.05);b组TGF-β1剂量逐渐增加后,HSP47与collagenⅠ的表达亦同步增强(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HELF细胞成梭形生长,加入TGF-β1后明显增殖。结论 TGF-β1可能主要通过促进HSP47分泌调控CollagenⅠ的合成分泌,HSP47作为胶原特异性分子伴侣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肺纤维化的新靶点。
- 黄振杰郑金旭蔡文华曾彤华陈文海梁海青汤艳陈炜旎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热休克蛋白47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 1.5T MRI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12月诊治的IDCM患者67例(IDCM组),选择同时期4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对象左心室结构参数[舒张末期内径(EDD)与收缩末期内径(ESD)、致密化厚度(C)、肌小梁厚度(NC)、室间隔基底段厚度(IVS)、短轴缩短率(ΔD)、室壁增厚率(ΔT)]及心功能状态[左心室舒张末期血容量(EDV)与收缩末期血容量(ES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结果 IDCM组患者的NC、NC/C、IVS、EDD、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TDD)、ESV及EDV均大于对照组,而C、C/IVS、ΔD、ΔT、心肌质量(MM)、左心室收缩末期室壁厚度(TSD)、CO、EF及SV均小于对照组,除C、IVS参数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CM组患者中,与Ⅰ~Ⅱ级比较,Ⅲ、Ⅳ级患者ESV、EDV增加,SV、CO及EF减少,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级数增加ESV及EDV值增加,SV、CO及EF减小,Ⅲ、Ⅳ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早期分析IDCM患者左心室结构参数与心功能状态,可有效定性地预判心功能情况。
- 陈炜旎张建英印隆林吴筱芸
- 关键词:心肌病扩张型左心室结构心室功能
- 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判断Willis环变异及诊断脑梗死、脑动脉瘤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判断Willis环变异及诊断脑梗死、脑动脉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在某院进行临床检查的153例受试者根据患病情况的不同分为正常组(n=45)、脑梗死组(n=62)和动脉瘤组(n=46),对3组患者进行头颅64层CTA检查,观察其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发生Willis环变异的类型。结果 :对本研究的153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时发现,其中Willis环完整(Ⅰ型Willis环)的患者有23例(占15.03%),Willis环变异的患者有130例(占84.97%)。与正常组受试者相比,动脉瘤组患者Willis环的变异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动脉瘤组患者相比,脑梗死组患者Willis环的变异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判定Willis环变异的类型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Willis环变异在诊断脑梗死、脑动脉瘤及对这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陈炜旎黄红云蒲红陈加源
- 关键词:WILLIS环CT血管成像X线体层摄影
- 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2例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52例中,良性肿瘤41例(血管瘤18例,错构瘤1例,淋巴管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9例),潜在恶性肿瘤(窦岸细胞血管瘤) 9例,恶性肿瘤(血管肉瘤) 2例。脾血管瘤易于单发,可有3种强化方式;错构瘤CT表现与血管瘤类似;淋巴管瘤为典型囊性病灶,无强化;血管淋巴管瘤多为多发,兼有血管瘤与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窦岸细胞血管瘤表现为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呈渐进性强化或轻度强化;血管肉瘤表现为脾大,脾内占位可出现坏死或异常肿瘤血管。结论脾原发血管性肿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也有部分表现重叠,CT检查能够对其进行鉴别诊断。
- 路涛蒲红陈光文王娜陈炜旎
- 关键词:血管性肿瘤
- 多层螺旋CT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点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方法:以本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115例肝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证实肝细胞癌60例,良性病变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及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检测,观察HCC患者CT表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诊断肝细胞癌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同时比较良恶性病变血清GP73、GPC3水平及其阳性检出率。结果:HCC患者血清GP73、GPC3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5),血清GP73、GPC3单独及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5)。MSCT平扫图像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多为高密度影,门脉期多为低密度影或以低密度影为主,延迟期多为低密度影。MSCT对HCC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0%、90.91%、87.83%。结论:MSCT对HCC特征清晰显示,诊断准确率较高,血清GP73、GPC3也可作为HCC诊断重要辅助手段,两者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HCC阳性检出率。
- 陈炜旎陈加源蒲红
- 关键词:肝细胞癌X线计算机高尔基体蛋白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 脾良性肿瘤CT表现及鉴别诊断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观察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血管瘤18例、淋巴管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9例及错构瘤1例,观察4种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脾血管瘤均为实性病灶,11例单发,7例多发;增强扫描16例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脾淋巴管瘤均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无强化。脾血管淋巴管瘤可见实性、囊性、囊实性或混合性病灶,以实性多见(n=9),常见多发病灶(n=15);增强扫描实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囊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囊性成分无强化。错构瘤呈低密度肿块,强化方式与血管瘤类似。结论 4肿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路涛蒲红陈光文王娜陈炜旎
- 关键词:脾脏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