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晶晶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川崎
  • 5篇川崎病
  • 3篇血管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多态性
  • 2篇动脉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紧张素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高危
  • 2篇高危因素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心血管

机构

  • 5篇上海市儿童医...

作者

  • 5篇陈晶晶
  • 5篇谢利剑
  • 5篇李锦康
  • 5篇黄敏
  • 4篇陆颖静
  • 2篇华仰德
  • 2篇张艳涛
  • 2篇徐萌
  • 2篇陈秀玉
  • 2篇王健怡
  • 1篇杨晓东

传媒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川崎病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川崎病(K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30例KD患儿与30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CE基因片段,分别为DD、ID和II3种基因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KD组中DD、ID和II的发生率为13.3%、60.0%和26.7%;而在健康对照组中则为40.0%、30.0%和30.0%;这提示KD组中DD的发生率较低而ID的发生率较高(P<0.05)。比较I和D这两个等位基因的发生率,I组在KD组的发生率较高,与对照相组比为56.7%和45.0%(P<0.05)。结论ACE基因的多态性与KD的发病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更深入的结论需要更大的样本量。
谢利剑陈晶晶黄敏华仰德李锦康陆颖静陈秀玉
关键词:川崎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研究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其并发的冠状动脉病变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参与冠脉栓塞、血...
陈晶晶谢利剑黄敏张艳涛徐萌李锦康陆颖静王健怡
文献传递
川崎病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的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川崎病(K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KD患者,男15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1:1:年龄为1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2.83±1.63)岁;均符合KD诊断标准。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通过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CE片段,分别为DD、ID和II三种基因型。通过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KD组中DD、ID和II基因型的发生率为13.3%、60.0%和26.7%;而在健康对照组中则为40.0%、30.0%和30.0%;这提示KD组中DD的发生率较低而ID的发生率较高(P<0.05)。比较I和D这两个等位基因的发生率,I组在KD组的发生率较高,与对照相比为56.7%和45.0%(P<0.05)。结论在我国D等位基因有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汉族KD患者中I等位基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
谢利剑陈晶晶黄敏华仰德李锦康陆颖静陈秀玉
关键词:川崎病基因多态性DNA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从Kobayashi评分体系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住院川崎病患儿137例,其中无冠脉损害120例,有冠脉损害为17例。根据Kobayashi等提出的最新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其中的37例川崎病患儿(其中8例有冠状动脉损害)和37名健康儿童,用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ACE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obayashi评分体系各单项临床指标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害组Kobayashi总评分为1.75±1.65,无冠脉损害组为1.66±1.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各基因型(II、DD、ID)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川崎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等位基因频率在冠脉损害组中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75.0%比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在ACE各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及总评分差异相似;ACE的Ⅰ/D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有关。
陈晶晶黄敏谢利剑李锦康杨晓东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基因多态性
2002-2007年川崎病289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总结本院近5a川崎病(KD)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KD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289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近5a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临床特征、并发症、药物应用及各项实验室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评估KD并心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Fisher′s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9例KD患儿中,男184例,女105例;<5岁237例(82.0%);发病年龄(34.06±30.11)个月;5-9月份为发病高峰,共167例,占57.8%。KD并心脏损害者52例,发生率为18%,其中冠状动脉病变39例。238例KD患儿在病程2~25d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198例(83.2%)在病程10d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发现KD患者确诊后采用不同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与心脏病变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KD并心血管损害有相关性(P<0.001)。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是KD并心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但KD并心脏病变的临床高危因素迄今尚不明确,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非常必要。
谢利剑黄敏张艳涛陈晶晶徐萌李锦康陆颖静王健怡
关键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