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晔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近视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角膜磨镶...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准分子
  • 2篇准分子激光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磨镶术
  • 2篇激光
  • 2篇激光原位
  • 2篇激光原位角膜...
  • 2篇激光原位角膜...
  • 2篇角膜
  • 2篇角膜磨镶术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激光原位...
  • 2篇LASIK手...

机构

  • 4篇内蒙古医学院...
  • 2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4篇陈晔
  • 4篇崇晓霞
  • 3篇李晓玲
  • 3篇秦丽茹
  • 3篇赵海霞

传媒

  • 2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变化,探讨手术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将135例269只眼近视患者依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使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观察3组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差值(Diff)的变化。结果术前3组Diff值1组为(0.023±0.008)mm;2组为(0.024±0.010)mm;3组为(0.024±0.010)mm,平均值为(0.024±0.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厚度〉500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23±0.008)mm,厚度〈500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35±0.014)mm,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3组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1组为(0.052±0.014)mm;2组为(0.052±0.018)mm;3组为(0.053±0.018)mm,平均值为(0.052±0.017)mm,术前术后两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根据保留角膜厚度不同分3组,1组保留角膜厚度〉450μm,Diff值为(0.041±0.008)mm;2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450μm,Diff值为(0.057±0.013)mm;3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μm,Diff值为(0.080±0.014)mm。3组间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μm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16±0.005)mm;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μ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34±0.009)m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平均为(0.017±0.006)mm。结论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与近视程度无关,而与角膜厚度有关,较薄的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较厚的角膜明显。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凸。保留角膜床厚度和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负相关。LASIK后角膜厚度至少应在410μm,残留角膜床厚度安全值应为280μm。
崇晓霞赵海霞陈晔李晓玲秦丽茹
关键词: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后表面前凸
二次LASIK手术治疗残余近视
2007年
目的:评价二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LASIK)治疗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36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手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6~36个月,随访6~12个月。结果:二次LASIK手术后在各随访时间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近视屈光度平均在±0.50D以内,二次手术后,未见角膜后表面中央前凸的地形图改变。结论:二次LASIK手术治疗残余近视有效、安全。
崇晓霞赵海霞陈晔李晓玲秦丽茹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二次手术
二次LASIK手术治疗残余近视30例分析
2007年
目的:评价二次LASIK手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36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手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6-36个月,随访6-12个月。结果:二次LASIK手术后在随访时间平均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近视屈光度平均在±0.50D以内;二次手术后,未见角膜后表面中央前凸的地形图改变。结论:二次LASIK手术治疗残余近视有效、安全。
崇晓霞赵海霞陈晔李晓玲秦丽茹
关键词:再手术
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实验性高眼压动物模型主要用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降眼压药疗效观察和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按照持续时间不同,将高眼压动物模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本文将近年来常用的慢性青光眼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陈晔崇晓霞
关键词: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