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华先

作品数:22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肉毒
  • 9篇肉毒毒素
  • 9篇细胞
  • 8篇星形
  • 8篇星形胶质
  • 8篇星形胶质细胞
  • 8篇胶质
  • 8篇胶质细胞
  • 8篇A型肉毒毒素
  • 7篇缺血
  • 6篇周期
  • 6篇细胞周期
  • 4篇神经痛
  • 4篇注射
  • 4篇经痛
  • 3篇星形胶质细胞...
  • 3篇增殖
  • 3篇肉毒毒素注射
  • 3篇细胞增殖
  • 3篇疗效

机构

  • 1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陈华先
  • 10篇宋金辉
  • 9篇丁旭东
  • 9篇王伟
  • 8篇张贵斌
  • 7篇洪艳
  • 7篇黄瓅
  • 6篇朱舟
  • 4篇徐逸
  • 4篇王汉
  • 3篇王守安
  • 3篇喻志源
  • 3篇潘邓记
  • 3篇王普清
  • 3篇王安平
  • 3篇朱丽霞
  • 3篇周佩洋
  • 3篇汪伟
  • 3篇王萍
  • 2篇王芳

传媒

  • 4篇神经损伤与功...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中国康复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王普清王安平曹治华王璞陈华先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勇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olomoucine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olomoucine 对癫痫持续状态(SE)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 SE 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E 组和 olomoucine干预组。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和周期素蛋白 B1表达,通过 TUNEL 方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质及海马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 表达情况。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与 t 检验。结果 (1)生理盐水组TUNEL 示阳性神经元稀少,SE 后显著增加(P<0.05),olomoucine 干预组明显少于 SE 组(P<0.05),尤其齿状回门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 SE 组比较,olomoucine 干预组细胞周期素 B1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理盐水组 IL-1β、TNF-αmRNA 表达量稀少,SE 后显著增加(P<0.05),除皮质 TNF-αmRNA 外,olomoucine 干预组较 SE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olomoucine 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元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以及抑制活化的胶质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抑制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元凋亡而减轻脑损伤。
杜晓萍孙美珍喻志源陈华先田代实谢敏杰王伟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神经元凋亡细胞周期炎性细胞因子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组则在观察组干预基础上辅以踝足矫形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发现对照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发现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治疗组CSI评分则较治疗1个月时继续降低(P〈0.05);各组患者FMA、FIM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BBS评分在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在上述时间点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痉挛、提高其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丁旭东陈华先汪伟王汉黄瓅
关键词:彩色超声多普勒A型肉毒毒素下肢痉挛踝足矫形器脑卒中
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p15^(ink4b)表达的差异研究
2006年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15ink4b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AO再灌注后不同时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的表达。结果: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的表达在再灌注3d后开始下调,14d显著下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侧皮质神经元中的p15ink4b在再灌注14d后表达下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均有p15ink4b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表达下调比神经元更为显著。
陈华先王萍朱舟朱丽霞谢翠红喻志源王伟
关键词: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
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调查每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3月、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情况,并行神经病理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使用止痛药物情况及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恢复状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使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止痛药物的使用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宋金辉丁旭东洪艳陈华先吴冬云张贵斌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
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红外偏振光治疗组(A组)运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肉毒素治疗组(B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疱疹后神经痛,联合治疗组(C组)同时应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患部和肉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调查每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治疗前3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情况,并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严重程度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恢复状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与C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1),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评分(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SF-MPQ及SF-36评分分别与A组、B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相应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宋金辉丁旭东洪艳陈华先王汉吴冬云张贵斌
Olomoucine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及活化分泌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抑制剂olomoucine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机械损伤后增殖和活化分泌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培养大鼠纯化的AS物理损伤模型(划痕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划痕组和olomoucine干预组。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损伤后GFAP表达;利用RT-PCR观察细胞因子IL-6和TNF-a的表达情况。结果划痕损伤刺激能使培养AS反应性增生活化。损伤早期出现IL-6、TNF-α表达水平增高,从损伤后12h开始出现损伤边缘区AS胞体肥大,数目增加;给予olomoucine干预后,细胞数目减少、体积明显减小,损伤后IL-6和TNF-α表达也显著下降。结论损伤刺激可促使AS活化,并发生反应性胶质增生;CDK选择性细胞周期抑制剂olomoucine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有效抑制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并能对AS的活化起到抑制作用。
潘邓记朱舟陈华先徐逸夏友华王伟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OLOMOUCINE增殖活化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模式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PI+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PI+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P<0.05~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王普清王安平曹志华陈华先宋金辉黄栎周佩洋王守安李小龙
关键词:颅内外动脉脑梗死
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BTX—A联合支具矫形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矫形器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105例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BTX-A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进行治疗)和联合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联合矫形器进行治疗)。BTX—A治疗在彩超引导下进行局部肌肉注射。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6个月,应用Tsui量表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痉挛和生活质量状况评分。结果1:3服药物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Tsui量表和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在BTX—A局部注射和BTX—A局部注射联合矫形器治疗前、后的Tsui量表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BTX—A治疗组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Tsui量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BTX—A联合矫形器治疗能显著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质量。
黄瓅肖红琼陈华先丁旭东汪伟宋金辉洪艳张贵斌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颈部肌张力障碍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差异及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双光源流式细胞术检测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后1d、3d、7d、15d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yclin D1及Cyc-lin E,Cyclin E的表达高于Cyclin D1(P<0.05);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D1的表达逐渐增加,7d及15d时高于假手术组(P<0.05);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E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D1表达增强,提示Cyclin D1可能参与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
席青松朱丽霞王萍王晶陈华先王芳张琼王伟
关键词:CYCLIND1CYCLIN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