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贻洪

作品数:16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CT
  • 3篇肿瘤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肿瘤诊断
  • 2篇纤维化
  • 2篇颅脑
  • 2篇扩散
  • 2篇畸形
  • 2篇鉴别诊断价值
  • 2篇灌注
  • 2篇放疗
  • 2篇放疗后
  • 2篇放疗后复发
  • 2篇复发
  • 2篇鼻咽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机构

  • 14篇赣州市人民医...
  • 1篇江西省肿瘤医...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15篇钟贻洪
  • 11篇王肇平
  • 8篇雷剑
  • 7篇廖忠剑
  • 7篇田云生
  • 3篇曾斐
  • 3篇曾宇来
  • 3篇刘昊
  • 2篇蒋海清
  • 2篇钟俊远
  • 2篇肖道雄
  • 2篇杨宏
  • 1篇李金高
  • 1篇郭小青
  • 1篇柳澄
  • 1篇文兴林

传媒

  • 4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现代医院
  • 1篇药品评价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ADC值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及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初治、21例放疗后复发和18例放疗后纤维化鼻咽癌患者的ADC图,并测量病灶、对侧肌肉、鼻腔黏膜的ADC值,比较ADC值。结果初治鼻咽癌及放疗后复发鼻咽癌者ADC图均呈低信号,放疗后纤维化鼻咽癌者ADC图呈混杂信号;初治鼻咽癌者平均ADC值为(0.678±0.132)×10-3mm2/s,95%可信区间为(0.602-0.711)×10-3mm2/s;放疗后复发鼻咽癌平均ADC值为(0.693±0.181)×10-3mm2/s,其95%可信区间为(0.611-0.753)×10-3mm2/s;鼻咽癌放疗后纤维化平均ADC值为(1.139±0.172)×10-3mm2/s,其95%可信区间为(1.137-1.196)×10-3mm2/s;对侧肌肉的平均ADC值为(1.129±0.170)×10-3mm2/s;鼻腔粘膜的平均ADC值为(1.901±0.055)×10-3mm2/s;初治鼻咽癌与复发病灶两者ADC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化两者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DC值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具有显著意义。
钟贻洪李金高钟俊远郭小青雷剑
关键词:鼻咽癌复发纤维化表观弥散系数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检测过程,对比分析2种不同诊断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检测方式具有较高的钙化斑块诊断检测率,而采用MR开展诊断检测工作具有较高的混合斑块和纤维斑块诊断检测率,CT与MR诊断检测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几种不同斑块类型的检测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后,都能够很好的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探测,但是采用CT诊断方式对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程度有更高的检测率,而采用MR诊断方式后,对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情况有着更高的诊断率,在临床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行相应的检测诊断,以提升诊断效果。
钟贻洪王肇平廖忠剑文兴林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硬化螺旋计算机
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动态改变
2011年
目的:研究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肺部CT表现的动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9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一系列胸部CT资料。结果:起病1周内,9例CT平扫均发现双肺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合并胸腔积液1例。发病后1~2周病变变化迅速,在磨玻璃密度影内出现结节2例;7例病变开始吸收;胸膜增厚2例。出院前CT检查,4例胸部CT示残留条索影,5例胸部阴影完全吸收。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肺部CT动态改变能反映其病理改变,并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和可靠的信息。
钟贻洪雷剑王肇平田云生曾宇来廖忠剑刘昊曾斐
关键词: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CT
小儿寰枢关节脱位的多层螺旋CT诊断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小儿寰枢关节脱位的多层螺旋CT诊断意义。方法:观察36例小儿寰枢关节脱位的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判定各种原因造成的小儿寰枢关节脱位的具体方向、程度、骨质结构情况等。结果:在小儿寰枢关节脱位中,局部炎症所致寰枢关节脱位以左右移位多见,程度较轻;而外伤所致寰枢关节脱位以前后移位多见,并多伴有齿状突骨折,程度较重。SSD、MPR图像均能清晰地显示寰枢关节脱位的具体方向及骨质情况,而SEE-THOUGH则一般。脱位程度测量则在MPR图像上较为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后处理技术能准确的显示寰枢关节脱位的方向、程度及骨质情况,从而为诊断小儿寰枢关节脱位提供准确的依据。
钟俊远王肇平蒋海清钟贻洪肖道雄田云生刘昊曾宇来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CT
直肠灌注CT在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09年
目的:探讨使用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直肠肿瘤病变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怀疑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及使用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后行多层螺旋CT直肠扫描的CT表现、CT诊断及病理诊断。结果: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多层螺旋CT检查可良好的显示直肠腔、直肠壁的情况,如肿瘤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腔充盈缺损以及直肠恶性肿瘤侵犯邻近器官CT改变,诊断符合率高。结论: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简单、经济;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准确率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实用性。
王肇平钟贻洪雷剑
关键词:肿瘤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和病情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38%;两组患者病情Ⅰ级和Ⅱ级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Ⅲ级和Ⅳ级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值得推广应用。
钟贻洪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CT核磁共振
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的原因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与临床不符的表现和原因,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及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的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7例复查CT出现阳性表现有迟发性血肿15例、脑挫裂伤9例、弥漫性脑肿胀8例、外伤性脑梗死3例、脑干损伤2例,可由不同原因引起。结论:首次CT检查与临床不符因素包括扫描时机、机器原因、医师诊断水平、病灶不典型等;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患者,伤后3天内是病情最易发生变化时期,应及时复查C T;对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复查CT了解病情。
钟贻洪柳澄雷剑王肇平田云生曾宇来和风领
关键词:颅脑外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肝脏结节的价值评价
2019年
目的对肝脏结节应用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4月诊治的45例肝脏结节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均先后行增强CT扫描、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分析和总结诊断结果。结果本组45例患者经病理学活检确诊,25例肝硬化结节,20例小肝癌病灶,增强CT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0%、80.0%,螺旋CT灌注成像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0%、95.0%,小肝癌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结节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检测,小肝癌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均高于肝硬化结节(P<0.01),而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对比剂通过时间(MTT)及对比剂达峰时间(TT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12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中均有较高检出率,有着重要诊断价值,但后者在肝癌小病灶诊断中符合率高,同时肝脏BF、BV及HAF灌注指标可作为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廖忠剑刘小华王肇平钟贻洪杨宏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灌注成像
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肝癌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蒋海清钟贻洪肖道雄雷剑王肇平田云生
关键词:螺旋CT多期扫描小肝癌CARCINOMA影像学技术
CT扫描评分系统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析CT扫描评分系统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73例胸腔积液合并胸膜改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良性胸腔积液42例(良性病变组),确诊为恶性肿瘤病变31例(恶性病变组)。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评分系统进行诊断和鉴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的胸膜弥漫线状增厚、胸膜钙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组(P<0.05);良性病变组患者的纵膈胸膜受累发生率及胸膜结节状增厚、不均匀环状增厚、条带状不规则增厚情况与恶性病变组患者的CT诊断图像表现均有差异(P<0.05)。结论: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上,CT扫描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钟贻洪杨宏廖忠剑田云生王肇平
关键词:良恶性胸腔积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