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高海

作品数:94 被引量:382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1篇骨折
  • 28篇腰椎
  • 17篇椎体
  • 14篇手术
  • 13篇椎间盘
  • 12篇骨质
  • 12篇骨质疏松
  • 11篇内固定
  • 9篇胸腰椎
  • 8篇椎间盘突出
  • 8篇椎体成形
  • 8篇疗效
  • 8篇脊髓
  • 8篇脊柱
  • 8篇成形术
  • 7篇突出症
  • 7篇椎弓
  • 7篇椎弓根
  • 7篇椎间盘突出症
  • 7篇椎体成形术

机构

  • 70篇重庆医科大学...
  • 22篇重庆市第二人...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大学附属...
  • 1篇内江市第一人...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94篇邵高海
  • 36篇李波
  • 35篇余雨
  • 26篇王群波
  • 16篇张红军
  • 14篇屈一鸣
  • 13篇钟斌
  • 10篇卢旻鹏
  • 9篇钟斌
  • 9篇李波
  • 8篇张涛
  • 8篇赵波
  • 8篇黄文强
  • 8篇徐海涛
  • 6篇周永发
  • 6篇刘佐忠
  • 4篇张铭华
  • 4篇陈俊如
  • 4篇李敬花
  • 4篇焦春燕

传媒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5篇中国骨伤
  • 5篇中国骨与关节...
  • 4篇现代医药卫生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海南医学
  • 3篇脊柱外科杂志
  • 3篇第十次全国中...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肿瘤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重庆医学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7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1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固定装置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载荷的影响。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L1~S1),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为完整组(N组);损伤组(I组);棘突钉-钩-板组(L组);置入Wallis系统(W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P组),每组2具标本。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分别重复测试中立位(AC)、前屈后伸(Flex/Ext)、左右侧弯(LB)、旋转运动加载模式下,完整标本、损伤标本和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固定后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结果:力学稳定性,L组固定节段标本的生物学稳定性与I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垂直位移:AC(3.17±0.43)mm,Flex(3.13±0.34)mm,Ext(5.52±0.63)mm,LB(5.62±0.53)mm;水平位移:AC(0.72±0.06)mm,FLex(0.57±0.06)mm,Ext(0.72±0.06)mm,LB(0.67±0.06)mm,P〈0.05],与N组及W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L组稳定性与N组和W组相仿。L组与P组比较,稳定性有差异(P〈0.05)。即L组稳定性较P组稳定性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应力载荷的影响。L、W组在相同力学载荷下,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垂直位移:AC(3.12±0.43)mm,Flex(2.72±0.36)mm,Ext(4.32±0.36)mm,LB(4.82±0.55)mm;水平位移:AC(0.67±0.01)mm,Flex(0.54±0.04)mm,Ext(0.70±0.04)mm,LB(0.78±0.05)mm,P〉0.05];L组与P组在相同力学载荷下,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垂直位移:AC(2.91±0.53)mm,Flex(4.22±0.59)mm,Ext(5.22±0.56)mm,LB(5.42±0.49)mm;水平位移:AC(0.92±0.06)mm,Flex(0.62±0.06)mm,Ext(0.98±0.09)mm,LB(0.99±0.09)mm,P〈0.05],即L组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载荷的影响小于P组。结论: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稳定装置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
张红军邵高海李敬花张涛李波余雨王群波
关键词:腰椎棘突生物力学
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的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退变性下腰椎手术失败45例再手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失败原因包括非医源性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临床疗效评价参照邹德威“0-9”分临床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良率为88.58%。结论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必须是定位准确,病因与前次手术密切相关,尽可能保留椎弓根的完整性,减压彻底,良好的植骨融合,尽可能恢复脊柱正常负重力线。
邵高海钟斌李波王群波
关键词: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
老年胃癌根治术后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比较老年胃癌根治术后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及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7 d后营养学指标、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代谢紊乱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后7 d血甘油三酯、胆固醇、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 CD4/CD8、Ig A及Ig 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代谢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通气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和显著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营养支持中,采用肠内营养可以加速患者术后恢复、更好地维持和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代谢紊乱的发生率。
张涛邵高海张红军黄文强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代谢紊乱
接骨Ⅰ号治疗兔桡骨骨折中BMP-7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中药接骨Ⅰ号治疗对兔桡骨骨折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5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侧桡骨3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只。实验组给予中药接骨Ⅰ号外敷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分别于术后5、7、9 d及2、3、4、6周处死实验动物,其中2、4、6周行X片及组织切片HE染色检查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第5、7、9天和2、3周行免疫组化及RT-PCR以了解BMP-7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结果:X线片提示实验组骨痂出现较对照组早、数量多、出现骨性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早。HE切片提示实验组纤维连接出现较对照组早、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及骨痂量较对照组多、骨性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早。实验组RT-PCR灰度值、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与对照组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骨Ⅰ号通过促进BMP-7的表达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邵高海邱宇高仕长倪卫东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折
不同术式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及后路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M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LDH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ELD组、MED组和MD组,每组32例,记录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术后1 d、3 d切口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LD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 CPK水平及术后1 d、3 d伤口疼痛程度方面优于MED组,而MED组优于MD组;术中出血量PELD组0.05)。3组术后1个月、12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腿痛缓解较腰痛缓解更为明显。末次随访时3组间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经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后改善。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LDH的有效方案,PELD最为微创,符合快速康复理念,对于外侧型及旁侧型LDH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央型LDH采用MED治疗为宜。
刘佐忠黄黎黎邵高海李波邓忠良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内窥镜检查
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25
2017年
背景:骨盆、髋臼骨折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髂腹股沟入路及改良Stoppa入路,选择何种入路更为安全有效仍存在争议,需要循证医学证据来评价不同入路方式的优缺点。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OVID、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维普中数据库(VIP)建库至2016年10月间,有关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合成分析。结果与结论:(1)最终纳入了11篇随机对照试验,总共722例患者;(2)最终Meta分析的结果示:改良Stoppa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伤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均小于或少于髂腹股沟入路组(P<0.05),且临床疗效显著(P<0.05);2组在术后并发症、Matta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由此可见,改良Stoppa入路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陈晓马坤龙徐海涛邵高海
关键词:骨折骨盆改良STOPPA入路髂腹股沟入路髋臼骨折META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长期随访效果
2019年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术与保守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科收治的210例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皮穿刺术93例,保守治疗117例。随访时间为出院后3~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再骨折发生率、疼痛度、肢体活动能力及门诊随访情况。结果手术组再骨折3例(4.7%),保守治疗组再骨折10例(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疼痛评分为(0.83±1.279)分,保守治疗组疼痛评分为(3.22±0.76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规律门诊随访15人(23.4%),保守治疗组规律门诊随访40人(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患者的疼痛评分和再骨折发生率低于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患者的门诊随访率高于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显示了微创手术的长期随访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周建英肖峰陈俊如邵高海
关键词:椎体骨折再骨折
医学本科实习生外科基本技能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探析被引量:3
2013年
我们通过对我院自2000年以来的医学本科生实习成绩进行了总结,发现近年来医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知识提升较快,而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成绩呈下降趋势。针对目前现状,找出医学实习生外科操作技能普遍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策略。
邵高海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排斥导向分子B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排斥导向分子(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RGM)B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脊髓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不应用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ABC)降解25只;B组:应用硫酸软骨素酶降解20只;C组: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20只。A、B、C3组分别在术后相同时间位点观察记录动物肢体运动情况并处死动物进行标本检测。采用BBB(Basso—Beattie—Blesnahan)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的感觉、运动功能;HE染色计算损伤区总面积;Real—time PCR检测RGMB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双标表达情况。结果:伤后2-4周同一时间段B组BBB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伤后2周HE染色结果表明,2组损伤区均有空洞形成,B组损伤区面积显著小于A组(P〈0.05);伤后2到4周GFAP/NF-200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示B组GFAP表达逐渐下调,A组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B组(P〈0.05);NF-20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纤维穿过损伤区,B组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A组(P〈0.05);RGMB mRNA表达量B组显著较A组下降(P〈0.05)。结论:微环境中的RGMB浓度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与其后期脊髓功能恢复呈负相关,RGMB抑制剂可能对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有一定作用。
熊明邵高海李敬花张涛张红军
关键词:脊髓损伤硫酸软骨素酶ABC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39例被引量:2
2010年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概念最早由Pang等提出,作为脊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该类损伤并非所有患者手术疗效都确切。因此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邵高海王群波李波钟斌余雨杜维
关键词:脊髓损伤无骨折脱位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