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强
- 作品数:99 被引量:161H指数:6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兵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新疆维、汉两民族GNAS1基因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瓣膜性房颤相关性的研究
-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人群Gs蛋白α亚基基因(GNAS1)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新疆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维吾尔族103例及汉族102例,选取...
- 孟巳琦武培松李晋新周贤慧许国军张宇孙凌邢强王红丽周祁娜孙帅汤宝鹏
- 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失访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失访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房颤术后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术后患者141例,根据检索门诊系统判定是否完成随访,电话调查患者失访原因。根据是否完成第12个月随访,将患者分为失访组和随访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失访影响因素。结果第12个月共89例完成随访,52例失访。房颤患者术后第1、3、6、12个月的失访率分别为20.6%、21.3%、27.7%、36.9%,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χ^2=11.032,P=0.001)。失访组老年、非乌鲁木齐市、农村、初中及以下学历、房颤中心门诊设立前入院比例高于随访组(P<0.05)。年龄、非乌鲁木齐市居住、房颤中心门诊随访是失访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412、2.480、0.826,P<0.05)。结论房颤患者术后失访率较高,应设立专业的房颤门诊,并加强对老龄和非本市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
- 成龙商鲁翔郭岐龙芦颜美张玲张疆华李耀东祖克拉·吐尔洪邢强周贤惠汤宝鹏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失访
- 最大P波宽度及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最大P波宽度(Pmax)及P波离散度(Pd)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方法 69名因阵发性房颤接受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窦性心律时分别测定记录Pmax和Pd,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随访8~36个月,共有16名患者房颤复发,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射血分数(EF)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及术后Pmanx、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和术后Pmax及Pd在复发组均有高于无复发组的趋势。复发组术后Pmax小于术前(P<0.05),而无复发组术后Pmax、Pd及复发组Pd均有小于术前的趋势。结论 Pmax及Pd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尚不能确定,但左房内消融可能影响了折返激动的形成。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体表心电图对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从而筛选复发高风险患者,予以干预措施,减少CPVA术后房颤复发。
- 孙凌张宇邢强汤宝鹏
- 关键词:心房颤动复发
-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流速与导管消融后复发的相关性:单中心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左心耳流速(LAAV)与心房颤动(AF)患者首次导管消融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进行导管消融的AF患者。术前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LAAV,评估患者的左心耳功能,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数据。并对纳入的患者随访1年。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来确定LAAV在AF复发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268例患者,平均年龄(60.10±11.11)岁,49例患者出现AF复发。复发的患者多为持续性AF(P=0.001),45°左心耳开口深度较深[(28.06±7.09)mm vs(26.01±6.11)mm,P=0.04],LAAV较低[(0.51±0.22)m/s vs(0.59±0.22)m/s,P=0.033],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LAAV=0.495 m/s对AF复发具有最佳的检验效能,并以此将患者分为LAAV正常组和LAAV减低组。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LAAV减低组与LAAV正常组相比,术后AF发生率明显升高(long-rank P=0.004),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持续性AF(HR=1.929,95%CI 1.017~3.658,P=0.044)、体重指数(HR=1.094,95%CI 1.005~1.192,P=0.038)、LAAV≤0.495 m/s(HR=1.947,95%CI 1.034~3.664,P=0.039)是影响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亚组分析中,无论阵发性AF患者还是持续性AF患者均未发现导管消融后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AAV减低可能是导管消融后AF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 樊永强吕华胜刘佳琦汤宝鹏周贤惠李耀东邢强张疆华芦颜美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 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心律失常临床示教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心律失常一直是心血管内科教学的难点。由于其较为复杂的机制,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良好的心脏电生理知识,还需要将电生理知识与心脏解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完整的掌握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生机制。在既往的教学中,缺乏一种教学方法能将电生理和解剖结合起来。心脏电生理的三维标测的CARTO系统提供了一个可以将两者结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的射频消融手术中,也可以应用到临床示教中,给心律失常教学带来一种新的方法和探索。
- 张疆华邢强周贤惠李耀卢颜美张玲汤宝鹏
- 关键词:CARTO系统心律失常教学
- 心房肌钙激活中性蛋白酶表达改变与增龄及心房颤动关系的实验研究
- 目的 研究在增龄与心房颤动(房颤)时左心房肌钙激活中性蛋白酶(calpain1、calpain2)、钙蛋白酶抑素(calpastatin)与L-型电压依赖钙通道a1c亚基(LVDCCa1c)的表达变化及心房结构重构,以探...
- 董丽君周贤惠李晋新李耀东张疆华邢强汤宝鹏
-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在不明原因晕厥和心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对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因不明原因晕厥或心悸患者184例(晕厥144例,心悸40例),其中99例患者(晕厥77例,心悸22例)接受ICM植入,植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出现晕厥或心悸事件,随访时调取ICM记录的心电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85例未植入ICM患者(晕厥67例,心悸18例)行常规随访。结果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9.3±9.3)个月,未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7.2±10.4)个月,两组晕厥和心悸的总检出率38.4% 比 3.5%(P<0.001),晕厥事件检出率40.3% 比 3.0%(P<0.001),心悸事件检出率31.8% 比 5.6%(P<0.05)。结论 ICM可以提高不明原因晕厥、心悸患者的诊断率,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
- 何龙张疆华邢强邢强周贤惠芦颜美汤宝鹏
- 关键词:晕厥心悸
- 一种犬用动物心电连续监测背心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犬用动物心电连续监测背心,包括:动态心电图、固定带以及背心,所述背心两端设置有多个系带,多个所述系带位于所述背心的各肢体端和腹部位置,所述背心上开设有两对结构相同的通孔,所述动态心电图由主机、导联线以...
- 张玲汤宝鹏周贤惠马嵋齐新伟郭宝平芦颜美邢强郭刚
- 文献传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酪氨酸羟化酶、生长相关蛋白43与乙酰胆碱转移酶的表达变化
- 2015年
- 目的:比较酪氨酸羟化酶(T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汉族及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和窦性心律(窦律)患者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与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TH、ChAT与GAP43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45例因瓣膜性心脏病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外科手术患者的右心耳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窦律组和房颤组GAP43(30.37±0.13对31.98±0.05)、ChAT(27.43±0.50对27.50±0.67)及TH(22.95±0.62对23.01±0.20)在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组和房颤组GAP43(0.88±0.02对0.96±0.02)、ChAT(0.89±0.02对0.93±0.05)及TH(0.96±0.04对0.99±0.02)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汉族和维吾尔族作为协变量分层,比较窦律组和房颤组GAP43、ChAT和TH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汉族、维吾尔族TH、ChAT及GAP43 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窦律组和房颤组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表达具有一致性。结论房颤患者TH、ChAT与GAP43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提示心房神经重构是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之一。
- 洪一帆杨鸿英李耀东汤宝鹏霍强严飞周贤惠许国军李晋新孙凌张疆华邢强约尔古丽·玉素甫阿吉熊健纪禹同张宇
- 关键词:心房颤动酪氨酸羟化酶乙酰胆碱转移酶生长相关蛋白43
-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疗效和术后左心房重构的可控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的疗效和术后左心房重构的可控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3月至2002年6月行PBMV的二尖瓣狭窄患者96 例.收集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4~6年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术后左心房重构的可控临床因素.结果 PBMV术前左心房内径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6.6)cm比(42.8±6.5)cm,P〉0.05];术后4~6年左心房内径为(47.2±5.7)cm,均大于术前和术后1周(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和4~6年二尖瓣口面积均较大[(2.02±0.43)cm2和(1.98±0.36)cm2比(1.06±0.32)cm2,P均〈0.05].术后1周和术后4~6年心功能Ⅰ和Ⅱ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患者比例均高于术前(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术后4~6年左心房内径相关的可控因素包括术后4~6年收缩压水平、术后1周二尖瓣口面积、术前心房颤动、术前Wilkins积分≤8分,术前左心房内径(P均〈0.05).结论 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的近期效果明显.术后4~6年收缩压水平、术后1周二尖瓣口面积、术前心房颤动、术前Wilkins积分≤8分。
- 邢强孙凌张宇艾力曼·马合木提汤宝鹏
- 关键词:二尖瓣狭窄血管成形术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