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凯军
-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1WI和T2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2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含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 曾庆勇程传虎黎昕邓凯军邓明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弥散成像
- 3D-CTA和3D-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影像诊断的应用检出率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实施3D-CTA和3D-DSA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3D-CTA和3D-DSA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均进行3D-CTA和3D-DSA检查。结果在本研究中90例患者中,3D-CTA发现有9例阴性、71例颅内动脉瘤、3例烟雾病、5例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DSA发现有3例阴性、74例颅内动脉瘤、4例烟雾病、6例动静脉畸形、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CTA结果阴性病例而进行DSA检查为阳性的病例为:3例基底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侧窦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D-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为90.00%低于3D-DSA阳性率(96.67%)(χ^2=11.632, P<0.05);在本研究中74例颅内动脉瘤进行3D-DSA检查动脉瘤有96个,具有65例单发动脉瘤的患者,9例多发动脉瘤患者;3D-CTA动脉瘤有87个,有9个漏诊,漏诊的动脉瘤都是夹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3D-CTA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高于3D-DSA(90.63%)(χ^2=13.245, P<0.05)。结论 3D-CTA和3D-DSA都可以准确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但是3D-DSA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较高,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的漏诊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邓凯军张磊陈镜聪邓明
- 关键词:3D-CTA3D-DSA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腹部低剂量CT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主要对迭代重建算法、X-Care以及非对称性屏蔽采集等7种CT低剂量技术以及在腹部扫描中的临床应用。在确保CT图像质量能够符合诊断所需的要求时,最大限度的降低辐射剂量,这也是放射科室医生较为关注的问题。腹部CT检查多需要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和其它的部位相比较,患者需要承受的辐射剂量会成倍的增长,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因而应尽量实施低剂量扫描方式。
- 邓凯军
- 关键词:腹部CT低剂量扫描
- 颅内结核的MRI诊断(附73例报告)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的MRI表现、分型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颅内结核的MRI表现,其中结核性脑膜炎39例,单纯性结核瘤12例,结核瘤并脑膜炎22例。结果结核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脑梗塞、脑积水、脑膜及脑基底池的异常增强。成熟型结核瘤12例、以T2WI呈高或低信号以及环形异常增强为其特征表现;非成熟型结核瘤22例,灶周水肿较明显,多呈结节状均匀强化。FLAIR对病灶的显示较T2WI清楚,增强扫描对小病灶的显示较平扫更明确。结论MRI在诊断颅内结核方面具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在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分型及制定治疗方案上有重要价值。
- 曾庆勇黎昕何志辉程传虎邓凯军邓明
- 关键词:颅内结核磁共振成像
- 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进行CT灌注成像,观察并总结CT灌注成像的特征,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肝脏肿瘤患者的BF值为(329.15±52.11)m L·100 g-1·min-1,恶性肝脏肿瘤患者的BF值为(435.05±41.05)m 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肝脏肿瘤患者的HPI值为0.24±0.05,恶性肝脏肿瘤患者的HPI值为0.6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灌注成像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9.29%,特异度为87.50%,敏感度为90.63%。结论 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
- 邓明黎昕代海洋陈康胤邓凯军
- 关键词:肝脏CT灌注成像
-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比较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通过对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不同的检测方案,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不同检测方案的临床特征。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患者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监测,观察其预测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中,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40.00%,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66.67%;DSA检查阳性预测值为94.44%,阴性预测值为50.00%,灵敏度为77.27%,特异度为83.33%;D-二聚体检查阳性预测值为94.74%,阴性预测值为55.56%,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83.33%;三种方法联合检查阳性预测值为95.12%,阴性预测值为73.33%,灵敏度为88.64%,特异度为91.67%。经统计学分析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该三种方法单独检查(P<0.05)。结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预测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邓凯军张磊陈镜聪邓明
- 关键词:DSA血清D-二聚体肺动脉栓塞
- 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与DSA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分析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腹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检查扫描方法为依据,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DSA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组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以DSA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0%以上。结论:两种诊断技术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性、扫描速度快、身体副作用小、后处理技术突出等优势,对于介入治疗有指导价值,进而值得临床推广。
- 邓明林翠君杨荣焕邹明珠邓凯军
- 关键词: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
- 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定量评价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MR)T2 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价值。方法:纳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因腰痛进院就诊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检查、常规MR扫描与T2 mapping成像检查,根据Pfirrmann标准对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同时测定T2 mapping成像下髓核、纤维环前/后缘的T2弛豫时间,并且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级同年龄的关系。结果:经MR扫描出375个腰椎间盘,Pfirrmann标准分级为Ⅰ级58个,Ⅱ级116个,Ⅲ级92个,Ⅳ级75个,Ⅴ级34个;腰椎间盘各分级髓核T2弛豫时间随分级增高而缩短,腰椎间盘纤维环前/后缘T2弛豫时间也随机分级增高而缩短,但是纤维环前缘在Ⅱ级~Ⅳ级的指标无显著差异;腰痛者年龄同腰椎间盘分级呈弱正相关,龄与纤维环前/后缘T2值呈弱负相关,椎间盘纤维环前/后缘T2值与各分级均呈弱负相关。结论:MR T2 mapping成像技术可为早期定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提供可靠依据。
- 秦梓良邓明邓凯军邹明珠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腰椎间盘退变
- 原发性肝癌TACE后血清VEGF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接受血清VEGF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7年07月至2019年01月接收的82例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治疗后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并再次分为AFP阴性组(N=32)及阳性组(N=50)。同时同期选择肝硬化患者69例、慢性乙型肝炎54例以及正常健康体检群体50例,分别定义为肝硬化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对象均进行AEP以及血清VEGF检测。结果:AFP阴性组年龄中位数、性别以及肝炎病史、以及Child-Pugh分级、肿瘤分期,与AFP阳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过随访,共82例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其死亡8例,死亡率为(9.6%)。经过单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大小、性别男女、child分级以及AFP水平高低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而BCLC分期、AFP升高或降低以及有无门脉癌栓、肿瘤直径大小患者的生存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检测血清VEGF、AFP指标变化,能够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 邓凯军杨荣焕黄振孟宏邓明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TACE血清VEGF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