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宫颈
  • 6篇宫颈癌
  • 4篇子宫
  • 4篇子宫颈
  • 3篇子宫颈癌
  • 3篇基因
  • 3篇P53
  • 2篇修复基因
  • 2篇孕酮
  • 2篇妊娠
  • 2篇细胞
  • 2篇发病
  • 2篇PCNA
  • 2篇雌二醇
  • 2篇错配修复
  • 2篇错配修复基因
  • 2篇HMLH1
  • 1篇蛋白
  • 1篇血液
  • 1篇抑癌

机构

  • 8篇大连市妇产医...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市公安医...

作者

  • 10篇车耀润
  • 7篇吕申
  • 5篇王朝晖
  • 3篇郎爽
  • 2篇李梅
  • 2篇刘玲
  • 2篇孔繁斗
  • 2篇张朝
  • 2篇王秀莹
  • 2篇刘敏
  • 1篇于晓辉
  • 1篇脱晋
  • 1篇王彦
  • 1篇于志红
  • 1篇王丽宏
  • 1篇阎进
  • 1篇赵宝霞
  • 1篇刘志敏
  • 1篇李建华
  • 1篇王朝辉

传媒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孕酮、雌二醇对异常早期宫内妊娠的诊断意义
2006年
车耀润
hMLH1、P27、P53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宫颈癌中hMLH1、P27、P53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临床资料较完整的72例子宫颈鳞癌和31例慢性宫颈炎组织hMLH1、P27、P53蛋白表达。结果(1)hMLH1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61.3%和58.3%,差异无显著性(P>0.05);hM-LH1在宫颈癌各期中表达率分别为I期60.0%,Ⅱ期52.6%,Ⅲ期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hMLH1表达率与宫颈癌分级无关(P>0.05);(2)P27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4.2%%和76.4%,差异无显著性(P>0.05);P27的表达率与宫颈癌分级和分期无关(P>0.05);(3)P53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32.3%和65.3%,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在宫颈癌各级中的表达率分别为I级36.4%,Ⅱ级73.0%,Ⅲ级67.9%,Ⅰ级与Ⅱ、Ⅲ级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表达率与宫颈癌分期无关(P<0.05);(4)hMLH1表达阳性与阴性的宫颈癌中P27的表达率为94.6%和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的表达率为62.8%和62.1%,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发生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hMLH1与P27表达缺失和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尚不确切。hMLH1可能使宫颈癌中P27表达上调,而对p53基因突变累积无明显抑制作用。
郎爽孔繁斗吕申王朝晖车耀润王秀莹
关键词:宫颈癌HMLH1P27P53基因
子宫颈癌错配修复基因产物与p53表达
2005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中错配修复基因表达产物对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方法]30例子宫颈炎标本及70例子宫颈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MLH1、hMSH2与p53的表达。[结果]子宫颈炎与子宫颈鳞癌组织hML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18/30)与55.7%(39/70);hMSH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7/30)与57.1%(40/70);p53表达率分别为33.3%(10/30)与61.4%(43/70)。p53表达阳性和阴性组的子宫颈癌hML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5%(20/43)与40.7%(11/27),两者无相关性(rs=0.057,P=0.645);hMSH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9%(18/43)与18.5%(5/27),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s=0.242,P=0.044)。[结论]子宫颈炎向宫颈癌的发展中碱基错配逐渐增多,hMSH2蛋白的高表达与p53的低表达对宫颈癌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车耀润张朝吕申刘玲王朝晖
关键词:错配修复基因抑癌基因宫颈肿瘤
子宫颈癌hMLH1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2004年
[目的 ]了解错配修复基因hMLH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 ,分析它们与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在子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6 2例宫颈癌和 30例非癌子宫颈上皮细胞hMLH1蛋白与PCNA表达的情况 ,并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它们的表达与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MLH1蛋白在子宫颈癌组阳性表达率为5 6 .5 % ,低于非癌上皮组的 6 3.3% ;PCNA在子宫颈癌组阳性表达率为 79.0 % ,明显高于在非癌上皮组的 2 0 .0 % (P <0 .0 5 )。子宫颈癌组hMLH1蛋白表达阳性例PCNA的阳性表达率 82 .9%高于hMLH1蛋白表达阴性例的 74 .1 % ;非癌上皮组hMLH1表达阳性例PCNA阳性表达率 2 6 .3%也高于hMLH1蛋白表达阴性例的蛋白蛋白 9.1 % ,即在hMLH1蛋白高表达的组织中PCNA表达增高。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子宫颈癌分别为 6 1 .4 %、4 6 .7%、33.3% ,有逐渐降低趋势 ;在高、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分别为 6 0 %与 5 2 .3% ;淋巴结转移组为5 0 % (4 / 8) ,无淋巴结转移组为 6 4.4 % (2 9/ 4 5 )。PCNA阳性表达率在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子宫颈癌分别为 81 .8%、73.3%、6 6 .7% ;在高、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分别为 71 .8%与 91 .3% ;淋巴结转移组为 87.5 %
王彦赵宝霞于志红刘敏车耀润王朝晖吕申
关键词:子宫颈癌HMLH1PCNA
P53与hMLH 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炎及宫颈癌中P53和hMLH1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临床资料较完整的72例子宫颈鳞癌和31例慢性宫颈炎组织突变型P 53与hMLH 1蛋白表达。结果:P 53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32.26%和65.28%,差异显著(P<0.05);P 53在宫颈癌各级中的表达率分别为Ⅰ级36.36%,Ⅱ级72.73%,Ⅲ级67.86%,Ⅰ级与Ⅱ、Ⅲ级的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P 53表达率与宫颈癌分期无关(P>0.05)。hMLH 1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61.29%和58.33%,无显著性差异(P>0.05);hMLH1在宫颈癌各期中表达率分别为Ⅰ期60.00%,Ⅱ期52.63%,Ⅲ期33.33%,无显著性差异(P>0.05);hMLH 1表达率与宫颈癌分级无关(P>0.05)。结论:P 53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发生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hMLH 1表达缺失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尚不确切。
郎爽孔繁斗吕申王朝晖车耀润王秀莹
关键词:宫颈癌P
孕酮、雌二醇对异位妊娠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7周以下异位妊娠患者血中HCG、孕酮(P)、雌二醇(E2)的含量,探讨HCG与P、E2的关系,为早期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量化指标。方法:采取微量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方法,测定具有轻度临床症状孕7周以下异位妊娠患者246例血中HCG、P、E2的含量,给予保守杀胚治疗,判断HCG、P及E2对异位妊娠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结果:P在异位妊娠继续发育者及流产者中不随HCG升高而有明显变化(P〉0.05);异位妊娠继续发育者P均值变化范围是23—25ng/ml,异位妊娠流产者P均值变化范围是7—8ng/ml,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异位妊娠继续发育者E2无明显上升(P〉0.05),异位妊娠流产者有上升趋势(P=0.01);异位妊娠继续发育者的E2均值变化范围是382—420pg/ml,异位妊娠流产者的E2均值变化范围是129—219pg/ml,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孕酮值小于11ng/ml,异位妊娠流产的可能性要大大增加。结合HCG的变化,动态监测P和E2,可对异位妊娠继续发育状况进行预测,并选则治疗方案。
阎进车耀润
关键词:孕酮雌二醇异位妊娠
宫颈癌hMSH2、突变型P53及PTEN蛋白的异常表达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宫颈癌hMSH2、突变型P53及PTEN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定位检测61例宫颈癌和19例慢性宫颈炎组织hMSH2、突变型P53及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与慢性宫颈炎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8%(35/61)和21.05%(4/19)(P<0.05);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9%(43/61)和15.79%(3/19)(P<0.05);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02%(36/61)和26.32%(5/19)(P<0.05);三种蛋白共同表达率分别为29.51%(18/61)和5.26%(1/19)(P<0.05)。宫颈癌hMSH2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4%(27/35)、61.54%(16/26),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86%(22/35)、53.85%(14/26),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宫颈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79%(27/43)、50.00%(9/18),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的发病过程中伴有hMSH2、突变型P53及PTEN蛋白表达上调,但三者高表达机制各自独立。3种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预警和诊断。
王丽宏李梅刘志敏车耀润吕申
关键词:宫颈癌HMSH2P53PTEN
HPV-16、EB病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与子宫颈癌发病的关系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了解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EB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HPV-16、EBV对细胞核增殖性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在子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宫颈癌和20例非癌性子宫颈上皮细胞中HPV-16、EBV蛋白表达和PCNA表达的情况,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子宫颈癌和非癌性子宫颈上皮细胞中HPV-16、EBV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分别为69.49%、57.63%及77.97%和30%、25%及15%;子宫颈癌和非癌性子宫颈上皮细胞中HPV-16、EBV的共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9%和0%,子宫颈癌中HPV-16、EBV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癌性子宫颈上皮(P<0.05)。病理级、级和级子宫颈癌中HPV-16、EBV、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0%、55.00%、60.00%,69.57%、60.87%、82.61%和75.00%、56.25%、93.75%。各级子宫颈癌间HPV-16、EBV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但PCNA的表达率随病理分级的增加显著上升(P<0.05)。不同期别子宫颈癌间HPV-16、EBV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HPV-16阳性与阴性组子宫颈上皮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98%(39/47)与43.75%(14/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EBV阳性及阴性组子宫颈上皮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9%(28/39)及42.50%(1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和EBV共同阳性表达的21例子宫颈癌PC-NA阳性表达率均为100%。结论HPV-16、EBV通过增加PCNA表达的促细胞增生作用可能是子宫颈癌的发生机制之一。
刘敏李建华李梅王朝辉车耀润吕申
关键词:子宫颈癌HPV-16EBVPCNA
HR-HPV检测在宫颈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例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对宫颈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例的分流作用。方法对200例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结果为ASCUS的患者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的检测,同时行阴...
郎爽于晓辉车耀润杨真真脱晋
子宫颈鳞癌HPV16感染对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发病机制中HPV感染对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MMR)基因表达影响的意义。方法:77例子宫颈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hMSH2与hMLH1的表达。并分析这些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HPV感染与非感染组子宫颈癌hML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29/42)和40.8%(12/28),rs=0.260,P=0.029;hMSH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27/42)和46.4%(13/28),rs=0.177,P=0.143。HPV感染、hMLH1及hMSH2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结论:HPV感染组细胞hMSH2与hMLH1蛋白表达上调的现象表明HPV16感染增加子宫颈上皮细胞DNA复制时的碱基错配。因此,这可能是HPV16的致癌机制之一。
车耀润张朝吕申刘玲王朝晖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属DNA修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