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革
- 作品数:17 被引量:138H指数:5
- 供职机构:阜新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稳定劳累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 赵月王荣军刘艳华刘丽赵肖张屏邵玉智刘翠霞张春艳赵瑞革李凤岚路俊兰杨月明马玉美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劳累型心绞痛》课题,其设计理念具有前瞻性,开创了药物治疗心绞痛的一条新的途径,临床心绞痛好转情况,心率、血压及双乘积t检验均示差别有高度显著性,E/A比值显著增加,舒张末期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
- 关键词: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稳定劳累型心绞痛药物治疗
- 托伐普坦治疗心力衰竭的症状改善作用及对心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对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心剂、利尿剂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托伐普坦15 mg/d。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肺部罗音及下肢水肿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患者心、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肺部罗音、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得到改善,24 h尿量显著增多,脑利钠肽(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托伐普坦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不适等症状和心功能,不会引起肾脏功能衰竭,值得临床推广。
- 李永超赵月赵瑞革英海荣
- 关键词:托伐普坦心力衰竭心功能肾功能
- 运动诱导心肌肥厚对QT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分析长期运动致左心室重量增加者的 QT离散度 ( QTd)。方法 :2 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 2 6例运动较少的正常人 ,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 ,记录同步 1 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 :长期运动者与运动少者左心室重量 ( LV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两组矫正的 QT间期离散度 ( QTc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LVM与 QTd和 QTcd呈负相关。结论 :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 QTd不增加 ,反映了长期运动者心肌去极化的稳定性。
- 赵瑞革赵利华王志
- 关键词:心肌肥厚QT离散度
-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观察临床症状、24h动态血压(AMBP)、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随访(25±3)月,19例(19·5%)发生AF,3例(15·8%)发生脑栓塞,AF组患者年龄明显增加,AMBP平均日间收缩压(SBP)、平均夜间SBP明显增加,最大P波间期(Pmax)和P波离散度(Pdis)明显延长,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房内径(LAD)明显增加,舒张期二尖瓣A波流速(VA)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3·28,P<0·001)、平均日间SBP(OR1·35,P<0·01)、平均夜间SBP(OR1·16,P<0·01)、Pmax(OR2·09,P<0·01)、Pdis(OR2·52,P<0·001)、LVM(OR1·43,P<0·01)、LAD(OR2·81,P<0·001)、和VA(OR2·24,P<0·01)为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24hAMBP日间SBP、夜间SBP、LAD和LVM的增加、Pmax和Pdis延长、A波流速的减少是预测AF因素。
- 赵瑞革赵月王荣军
- 关键词:高血压心房颤动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氯沙坦和开搏通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容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赵瑞革赵月
- 关键词:心力衰竭患者开搏通治疗左室容量氯沙坦老年病理生理学改变
- 长期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对QT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体(216±39kg对155±30kg;P<0.01);长期运动个体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比运动少的个体明显减少(42±13ms对51±15ms,p<0.01)。左心室重量(LVM)与QT离散度和QTcd呈明显的负相关(r=-0.38,p=0.002和r=0.53,p=0.001)。结论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使QT离散度减小,反映了长期运动个体心肌复极化的稳定性。
- 赵瑞革赵利华
- 关键词:心肌肥厚QT离散度
-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被引量:32
- 2000年
-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 马长生董建增刘旭王勇颜红兵周玉杰李宪伦刘兴鹏杜昕赵瑞革
-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房室阻滞
- 胺碘酮终止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影响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主要因素。方法 连续观察 4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患者心房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房颤持续时间进行分组。结果 发现左房直径 <45mm组转复窦性心律比率(转复率 )明显大于左房直径 >45mm组 ;左室射血分数 >5 0组转复率明显大于射血分数 <5 0组 ;房颤持续时间<1个月组转复率明显大于持续时间 >1个月组。结论 左心房直径、左室射血分数。
- 赵瑞革武红梅赵利华
- 关键词:胺磺酮转复率心房纤颤
- 长期运动诱导心肌肥厚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 2002年
- 赵瑞革赵利华
- 关键词:心肌肥厚QT间期离散度心电图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阻滞的评价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心房内阻滞的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入选 7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 80例无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患者 ,电生理检查时分别放置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作起搏和标测用 ,在高位右心房进行S1S2 程序刺激 ,S1刺激固定于 5 0 0ms ,S2 从45 0ms开始 ,- 10ms扫描 ,记录不同刺激时心房内和心房间传导时间及心房不应期。结果 S1刺激时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S1 AHB间期分别为 (5 6 7± 15 4 )ms和 (6 0 8± 14 2 )ms;S1 ACSd间期在两组分别为 (110 2± 2 4 3)ms和 (10 7 5± 2 5 6 )ms;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S2 刺激时 ,心房内传导时间最长延长 1倍以上的患者在两组分别为 15 / 78例和 11/ 80例 ,心房间传导最长延长 1倍以上的患者在两组间分别为 13/ 78例和 9/ 80例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心房不应期在两组分别为 (2 18 0±2 8 2 )ms和 (2 16 0± 2 4 7)ms,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无明显的心房内阻滞和不应期改变 ,传导时间延长也并非特异地发生在阵发性房颤组 ,提示心房内阻滞和不应期缩短在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 杜昕马长生赵瑞革刘兴鹏颜红兵周玉杰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内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