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苑芳

作品数:25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佛教
  • 6篇人间
  • 6篇人间佛教
  • 4篇社会福利
  • 4篇伦理
  • 4篇福利
  • 3篇印顺
  • 3篇营利
  • 3篇僧众
  • 3篇禅宗
  • 3篇非营利
  • 2篇都市佛教
  • 2篇演进
  • 2篇营利组织
  • 2篇原始佛教
  • 2篇社会
  • 2篇寺院
  • 2篇太虚
  • 2篇文化
  • 2篇利他

机构

  • 23篇广州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麦吉尔大学

作者

  • 25篇谭苑芳
  • 1篇林玮

传媒

  • 6篇宗教学研究
  • 5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江汉论坛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宗教
  • 1篇法音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求索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岭南学刊
  • 1篇伦理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佛教慈善事业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局限及其回应被引量:2
2012年
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当代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发现过分借鉴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科层化运作模式,佛教慈善事业因此存在着合法化危机。这一危机具体表现为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对佛教僧团的"祛魅"和"赋魅",以理性和现代性取代了佛教慈善事业的精神属性。台湾佛教慈善界的"卡里斯玛"支配模式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结合,是化解佛教慈善事业合法化危机的出路。
谭苑芳
关键词:佛教慈善非营利组织
略论太虚佛学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0年
民国高僧太虚佛学思想深刻,其佛学教育活动蔚为大观;而"教育"本身即是作为宗教形态"佛教"的题中之意。因此,太虚佛学思想中也蕴含着辩证而极富时代价值的教育观。太虚的佛学教育观具有强烈的应世色彩,这是其所处的变革语境决定的。太虚佛学教育观以"适化时机"为基本理念,从中开出了"应导相恰"的教育原则,这典型地表现在太虚对"理性"与"事相"的论述上。此外,太虚化用"体用合一"为教育方法,具有严整的三层次论断。整套太虚佛学教育观都是以当世实践为基本目的的,这对当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僧伽教育的建设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谭苑芳
关键词:太虚佛学教育
广州地区都市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现状与前瞻——以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僧众为个案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从对广州市光孝寺、六榕寺和海幢寺僧众的抽样调查可见,广州地区存在的寺院社会定位不清晰、社会福利事业支出渠道相对匮乏、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不够适应等问题,是制约广州地区都市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指导,发挥都市寺院特色,改革都市寺院管理体制,以促进都市寺院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谭苑芳
关键词:都市佛教社会福利事业
印顺“人间佛教”伦理观刍议
2015年
"人间佛教"是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印顺的"人间佛教"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为深远。作为理论整体的印顺"人间佛教",其不同面向可以开出不同的学理架构。文章尝试对印顺"人间佛教"的伦理观做初步架构,提出印顺"人间佛教"伦理观存在由实践理智趋向形而上指向的三个层面,并将其与西方经典伦理学论述做比较分析,试图为印顺"人间佛教"伦理观的构建提供一种建立于宏阔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框架。印顺"人间佛教"的实践理智属性是兼容技巧理智与理论理智的,它强调"人间"的色彩使其具有应对当前交往伦理学的学理依凭和资源,"人间佛教"指向个体心性的意涵为其伦理观的最终指向确立了超越性的形而上目标。
谭苑芳
关键词:印顺人间佛教伦理观
论中观—唯识演进的语言哲学意义
2011年
对语词与事物关联的探讨,在古代印度哲学中付诸阙如,这成为早期佛教语言思想的基本语境。从部派佛教走向般若经类思想的过程中,语义的实体性被消解,中观的假名论开始成为佛教语言哲学的主流。在中观的名论与唯识的存有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唯识由"空"、"无我"等命题,尤其是对阿赖耶识的性质、内涵的界说,开出了一条引导语言走向自我消解,从而在本体层面上转向存有论的语言思想途径。中观与唯识是两种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佛教学说,而在名实之辨上,唯识表现出了比中观更为丰富、缜密的思维逻辑,主要包括本体论的觉性和存有概念的缘义两个方面。
谭苑芳
关键词:中观唯识
审美与伦理的双重超越:《坛经》机锋探析
2009年
《坛经》机锋是禅宗研究的重要话题。《坛经》机锋的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而其思想意蕴又大多指向伦理观念,二者之间的对立在精神信仰的超越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圆融。因此,《坛经》的机锋是一种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谭苑芳
关键词:《坛经》机锋审美意识形态
我国旅游市场的过度价格竞争现状和相应对策被引量:11
2001年
我国旅游市场的过度价格竞争不仅降低了旅游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接待质量,造成不好声誉,很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谭苑芳
关键词:价格竞争旅游市场
相分与相融:宋代禅律关系的思想史意义
2011年
宋初,禅、律的发展即相对成熟,但由于修习途径与持守方式的不同,两宗在诸多方面相互排斥。反映在思想史上,则为有宋一代禅、律的"相融"与"相分"。本文从禅宗规式的律学化倾向、以净土宗为载体的禅律相融状况、禅律关系对思想史主流儒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讨论宋代禅律关系的思想史意义,认为禅宗通过丛林清规实现了戒律的自主性,从而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律宗逐渐成为禅宗以及其他宗派的规范性思想,因此丧失了在义理上进一步深化的可能。但就思想史而言,禅、律二宗在宋代与新儒学(理学)的交融,却共同促使了佛学思想的外溢,将儒学心性和伦理问题引向深入。
谭苑芳
关键词:禅宗律宗理学
转型期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问题分析——基于对广东省7所重点寺院僧众的调查
2011年
对广东省7所重点佛教寺院僧众的调查结果显示,转型期广东佛教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佛教寺院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管理模式争议明显,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与支出渠道单一、影响因素与实现目标多元等。而产生于现代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可以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是解决转型期中国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资源,应当加以充分借鉴和利用。
谭苑芳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人间佛教
非营利视角下佛教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及途径——基于广东省7所重点寺院僧众问卷的实证调查被引量:4
2011年
现代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往佛教慈善事业的理念和机制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公共福利需求,佛教社会福利机制必须应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突出都市语境、坚持"以人为本"和强调宗教超越性的调整。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光孝寺、开元寺和南华寺等7所重点寺院180位僧众的问卷调查,提出非营利视角下建构佛教社会福利机制的四种途径:建立积极入世心态、提高僧伽教育水平、强化寺院经济收入、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出以大乘佛教精神与非营利管理优势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我国佛教社会福利机制。
谭苑芳
关键词:佛教社会福利人间佛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