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凤
-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癌与血栓栓塞性疾病被引量:17
- 2013年
- 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早在1865年就被Trou—seau所报道,近年来有关恶性肿瘤与血栓的研究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不仅因为血栓形成以及出血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 杨玲王颖王赫张颖王晓博谢凤费倩
- 关键词:血栓栓塞性疾病肺癌恶性肿瘤癌症患者血栓形成并发症
- 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诱导小鼠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 )、伊立替康、奥沙利铂(OXA )诱导心肌损伤特点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2只昆明小鼠,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5‐Fu、伊立替康、OXA 的最大非致死量(CMAX )和1/2CMAX给药诱导,建立小鼠心肌损伤模型,为A1、A2、B1、B2、C1、C2组,分别腹腔连续注射上述三种药物5 d,对照组(D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5d。5d后,处死小鼠,取小鼠心脏组织,HE染色检测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提取小鼠心肌组织蛋白,检测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和I‐κB的表达并比较。【结果】三种化疗药物均能诱导小鼠心肌损伤,心肌间质血管周围可见出血及炎性细胞大量浸润,且CMAX损伤较1/2CMAX严重。与对照组相比,化疗药物诱导的各组MDA水平显著上升,抗氧化分子 SOD和 CAT 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NF‐κB在三种化疗药物诱导的心肌组织中表达上升( P <0.05),I‐κB表达下降( P <0.05)。【结论】5‐Fu、伊立替康、OXA均能导致心肌组织损伤,氧化应激和NF‐κB活化可能是其主要机制。
- 谢凤费倩张楠林羽赫郑伟
- 关键词:氟尿嘧啶有机铂化合物小鼠
-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附104例)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提高结直肠癌骨转移诊疗水平。方法: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收治的104例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绘制生存曲线,总结诊疗规律。结果: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共收治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104例,占同期结直肠癌患者的10.0%(104/1 038),其中结肠癌骨转移38例,直肠癌骨转移66例。多发骨转移60例(57.7%),单发骨转移44例(42.3%),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腰椎(38.5%)、骶骨(32.7%)、胸椎(30.8%)、肋骨(26.9%)、四肢骨(19.2%)、肩胛骨(3.8%)、颌面骨(1.9%)。共有74例患者合并有远处脏器转移(71.2%),≥2处者46例,肺脏42例,肝脏40例,腹膜后淋巴结14例,腹股沟淋巴结6例,肾上腺4例,脑2例。确诊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6.1±3.3)个月。从确诊骨转移之日算起,中位生存期为(22.5±4.0)个月。结论: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多合并远处脏器转移;直肠癌比结肠癌更易发生骨转移。
- 李明谢凤张楠徐倩张咪陈秋霞王颖
- 关键词:结直肠癌骨转移骨相关事件预后回顾性分析
-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为通过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spp.)、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如ecalis)和拟杆菌(Bacteroidaceae)的变化情况,分析肠道菌群的改变在结直肠癌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收集正常健康人粪便标本60份、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粪便标本各60份,应用平板活菌计数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各种菌群的数量,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显色法检测D-乳糖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少,P〈O.05或P〈O.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多,P〈O.05或P〈O.01。结肠癌患者术后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或P〈0.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进一步增多,P〈O.05或P〈O.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I乳糖、内毒素含量比正常健康人高,P〈O.Ol,手术后其含量进一步升高,P〈O.Ol。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 谢凤张楠王颖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内毒素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伊立替康引起荷瘤裸鼠肝脏损伤的干预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是否可以影响伊立替康导致的肝脏脂肪变性的发生。方法: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皮下注射伊立替康单药或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7天后处死裸鼠,取肝脏制作肝脏病理切片观察肝脏损伤情况并制备10%肝脏组织匀浆检测肝脏组织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了结肠癌HCT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肝脏脂肪变性的发生率降低,肝脏SOD的表达较不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升高(P<0.05);MDA的表达较不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降低(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通过增强肝细胞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最终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降低伊立替康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的发生率。
- 林羽赫王颖谢凤费倩王赫
-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伊立替康肝损伤
- HuR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人抗原R(human antigen R,HuR,HuR)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uR蛋白在91例慢性宫颈炎组织,31例CINⅠ,14例CINⅡ,7例CINⅢ,31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uR蛋白在慢性宫颈炎组,宫颈病变组,宫颈鳞癌组均有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R蛋白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的转移有关(P<0.05),与鳞癌组织学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的发展与胞浆中HuR蛋白的过表达密切相关。
- 高琳谢凤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
- 乳腺癌患者应用复方丹参联合左卡尼汀注射对阿霉素化疗所致心肌损伤的临床评价
- 2017年
- 阿霉素(Doxorubicin),又名14-羟基柔红霉素,是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但临床上往往需要较大的剂量才会有较好的效果,但大剂量蒽环类较为明显的副作用是心脏毒性,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使用[1]。其心脏毒性常常表现为导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低血压及多种模式的心电图异常.
- 周闯谢凤张楠费倩王颖
- 关键词:左卡尼汀恶性实体瘤复方丹参抗肿瘤抗生素浸润性癌
- CL13及其受体CXCR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CXCL13及其受体CXCR5蛋白的表达,研究CXCL13及其受体CXCR5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85对胃癌组织及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CL13及CXCR5的表达。结果 1 CXCL13及CXCR5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胞膜上,在胃癌组织中CXCL13及CXCR5阳性表达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中发现,CXCL13与CXCR5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级及淋巴转移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XCL13及CXCR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推测其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 谢凤张楠王颖
- 关键词:胃癌CXCL13CXCR5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及肿瘤降期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索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经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和肿瘤降期(ypT 0-1)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新辅助化疗后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筛选经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及肿瘤降期(ypT 0-1)的预测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肠腔<1/2周(P<0.001)、基线CEA≤5 ng/mL(P=0.001)、基线临床N分期为N 0期(P=0.019)以及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影像评估为缓解(P=0.002)与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的高pCR率有关;肿瘤占肠腔<1/2周(P<0.001)、基线CEA≤5 ng/mL(P=0.029)以及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影像评估为缓解(P=0.007)与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的高肿瘤降期率(ypT 0-1)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P=0.013)、基线CEA水平(P=0.042)以及基线临床N分期(P=0.038)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pCR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P=0.001)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ypT 0-1)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初始诊断时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基线CEA水平及淋巴结是否阳性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pCR有预测作用,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ypT 0-1)有预测作用。
- 李金娜谢凤王颖
-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
- 大肠癌化疗后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化疗后脂肪肝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CT表现及实验室生化指标(AST、ALT、ALP、GGT、TG、CHOL、HDL、LDL)的变化。结果:化疗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发生脂肪肝的例数分别为21例(7.8%)、64例(23.7%)、58例(21.5%),化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脂水平较化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高密度脂蛋白),脂肪肝组转氨酶及血脂水平均比非脂肪肝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胆固醇)。结论: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可以发生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肝脏的脂肪性病变,部分发展为脂肪肝。
- 林羽赫费倩谢凤王赫王颖
- 关键词:大肠癌化疗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