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静玉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去甲
  • 3篇去甲斑蝥素
  • 3篇纳米粒
  • 3篇斑蝥
  • 3篇斑蝥素
  • 2篇药效
  • 2篇药效学
  • 2篇微球
  • 2篇米粒
  • 2篇壳聚糖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栓塞
  • 1篇毒性
  • 1篇星点设计
  • 1篇药动学
  • 1篇药动学研究
  • 1篇药效学评价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抑瘤

机构

  • 8篇苏州大学
  • 2篇苏州利元医药...

作者

  • 8篇许静玉
  • 8篇张学农
  • 7篇贝永燕
  • 5篇王文娟
  • 4篇周奕
  • 4篇管敏
  • 2篇周欣颖
  • 2篇陈晓艳
  • 1篇望开鹏
  • 1篇张玮
  • 1篇宋玉玲
  • 1篇胡展红
  • 1篇薛成文
  • 1篇刘扬
  • 1篇王晓青
  • 1篇王浩
  • 1篇王钦
  • 1篇章良
  • 1篇胡玮

传媒

  • 2篇中国药房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抗感染药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草药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制备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微球性质的可预测性,并对微球的部分特性进行表征以及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方法以微球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指标,计算各指标的归一值,并利用几何均数得出总评归一值(overall desirability,OD),去甲斑蝥素和壳聚糖的重量百分比(X1)、油水比例(X2)、壳聚糖浓度(X3)3个主要因素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并进行模型预测分析及方法验证。结果 OD值的二项式拟合方程较好(r2>0.92,P<0.05),以最优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23μm,载药量为10.09%。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均较小。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能更好的优化微球的处方工艺,增加模型的实用性。
宋玉玲周欣颖王晓青贝永燕许静玉王文娟张学农
关键词:壳聚糖微球星点设计
去甲基斑蝥素纳米粒肠道吸收的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考察去甲基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的体外释放以及其在体、离体肠吸收特征,并建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离子诱导交联法制备NCTD-CS-NP,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以去甲基斑蝥素(NCTD)水溶液为对照,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法与在体回流法研究纳米粒制剂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并对体外释放、离体及在体肠吸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NCTD与NCTD-CS-NP在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_a)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两种剂型在十二指肠的K_a分别为15.69、29.16 h^(-1),纳米粒制剂的吸收显著好于水溶液;同一剂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均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离体小肠外翻吸收的趋势与在体吸收一致,仅K_a稍有降低,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999 4)。结论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药物释放,可有效促进NCTD在肠黏膜的吸收;NCTD在肠道中上部吸收明显,药物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NCTD体外释药、在体、离体肠吸收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
陈晓艳刘扬张玮贝永燕许静玉王文娟张学农
关键词:去甲基斑蝥素纳米粒吸收动力学
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及其pH敏感型脂质体的制备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并制备其pH敏感型脂质体。方法:将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与磷脂聚合成药物磷脂复合物,并采用FT-IR、DSC和1H-NMR对其进行表征。逆向蒸发法制备药物磷脂复合物脂质体;利用羧甲基壳聚糖与脂质体表面的静电吸附作用,使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在脂质体表面,制备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考察了药物与磷脂的复合率,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大小和分布,以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药物磷脂复合率为(97.2±2.01)%,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0.00±1.30)%,平均粒径为(47.18±4.16)nm,粒径跨距为(0.70±0.07),电镜显示其形态圆整,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率高,制成的pH敏感型脂质体性质稳定,且具有缓释特性。
周奕许静玉管敏张学农
关键词:磷脂复合物体外释放
乳糖化-去甲斑蝥素抗肿瘤药效学及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乳糖化-去甲斑蝥素(Lac-NCTD)及其纳米粒(Lac-NCTD-NPs)的体内外抗肿瘤的作用,并进行急性毒性考察。方法:采用MTT法考察Lac-NCTD及Lac-NCTD-NPs对肿瘤细胞株HepG2、SMMC-7721和SGC-7901的细胞毒作用和半乳糖化小牛血清(Gal-FBS)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并建立H22肝癌细胞小鼠荷瘤模型考察药物在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计算Lac-NCTD腹腔给药的最大耐受量(MTD)。结果:HepG2、SMMC-7721细胞培养48h的体外细胞毒结果显示:Lac-NCTD-NPs的最强,其次是Lac-NCTD,且均能显著被Gal-FBS抑制;对SGC-7901,Lac-NCTD-NPs和Lac-NCTD的细胞毒作用并不比去甲斑蝥素(NCTD)强,且不受Gal-FBS的影响;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Lac-NCTD能有效地抑制H22肿瘤的生长。Lac-NCTD单次给药时最大耐受量MTD>20g/kg,多次给药时MTD>30g/kg,毒性远小于NCTD。结论:Lac-NCTD是毒性较小的安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管敏周奕贝永燕许静玉张学农
关键词:急性毒性抗肿瘤药效学
去甲斑蝥素肝动脉栓塞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性评价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肝动脉栓塞缓释微球(NCTD-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NCTD为主药,海藻酸钠ALG)/壳聚糖(CS)为复合载体,采用内部凝胶化法制备NCTD-MS;选取ALG浓度、凝胶化反应剂冰醋酸的用量、药物-载体重量比(简称药载比)为因素,以粒径偏差、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进行验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在不同介质(磷酸盐缓冲液和生理盐水)中的体外释放特性,并与NCTD原料药的释放性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ALG浓度2.0%、冰醋酸1.0mL、药-载重量比0.8∶1,以该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309.75±2.19)μm、载药量为(12.65±0.87)%、包封率为(68.66±0.38)%;NCTD-MS在2种介质中24h释放可达80%,释放行为均遵循Weibull方程,而NCTD原料药在3h内即释放完毕。结论:NCTD-MS制备工艺简单,缓释效果明显。
周欣颖王浩贝永燕许静玉王文娟张学农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
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乳糖化-去甲斑蝥素(lactosyl-norcantharidin,Lac-NCTD)水溶液及纳米粒2种制剂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Lac-NCTD的HPLC检测法,并用3P97软件进行药动学拟合。结果:Lac-NCTD能与血浆中其他成分较好分离,在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与Lac-NCTD水溶液相比,Lac-NCTD纳米粒的AUC及t1/2β显著增加,分别为Lac-NCTD水溶液的8.96倍和1.68倍,清除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与水溶液相比,Lac-NCTD制备成纳米粒制剂后能显著改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抗肿瘤效果。
周奕望开鹏管敏贝永燕许静玉王文娟张学农
关键词:纳米粒高效液相色谱法药动学
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肝靶向抗肿瘤药效学评价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考察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肝靶向抗肿瘤药效学。方法:离子诱导法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s)及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NCTD-GC-NPs);考察两种纳米粒在H22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MTT法考察两种纳米粒对肝肿瘤细胞Bel-7402、肝正常细胞HL-7702的摄取和细胞毒性。结果:相同的流式测定条件下经乳糖酸修饰的纳米粒具有更强的平均荧光强度,表明其对两种细胞的亲和性更大。去甲斑蝥素(NCTD),NCTD-CS-NPs,NCTD-GC-NPs在Bel-7402中的IC50分别是(18.84±1.87),(16.38±1.48),(7.12±1.94)μg.mL-1,在HL-7702中的IC50分别是(22.66±1.74),(21.76±1.92),(12.79±1.71)μg.mL-1。2.0 mg.kg-1NCTD,NCTD-CS-NPs,NCTD-GC-NPs 3组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8.97%,37.86%,43.56%,反映了纳米粒在H22荷瘤小鼠体内良好的肝靶向抗肿瘤活性。结论: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发挥双重靶向作用,有望成为新型靶向抗肿瘤制剂。
胡玮章良王钦陈晓艳贝永燕许静玉王文娟张学农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纳米粒
去甲基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吸收机制及小鼠抑瘤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去甲基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NCTD-GC-NPs)的吸收机制和小鼠抑瘤作用。方法:以表观透过系数为指标,考察NCTD-GC-NPs(80μg·mL-1)及其分别与环孢素A(50μmol·L-1)、去氧胆酸钠(100mmol·L-1)、叠氮化钠(25mmol·L-1)、氧化苯胂(25mmol·L-1)联用后对结肠癌Caco-2细胞转运的影响;将接种肝癌细胞H22后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NCTD原料药2mg·kg-1)和NCTD-GC-NPs低、中、高剂量组(0.5、2、4mg·kg-1),每组10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8d,考察各组小鼠体重和抑瘤率。结果:环孢素A、去氧胆酸钠和叠氮化钠均能明显促进NCTD-GC-NPs在Caco-2细胞的转运(P<0.05或P<0.01),氧化苯胂对转运无明显影响;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NCTD-GC-NPs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明显增强(P<0.05或P<0.01)。结论:NCTD-GC-NPs主要通过主动转运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能明显抑制肝癌肿瘤细胞H22的生长。
贝永燕管敏周奕许静玉薛成文胡展红张学农
关键词:小鼠肝癌细胞H22抑瘤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