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燕春
- 作品数:39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电气工程更多>>
- 成体干细胞治疗脑卒中被引量:1
- 2005年
- 解燕春李承晏
- 关键词:脑卒中细胞替代治疗成体神经胶质细胞缺血半暗带缺血部位
- 抗SRP抗体阳性和抗PM/Scl抗体阳性多发性肌炎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8年
-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获得性肌肉疾病,与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及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合称为特发性炎性肌病。大多数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血清中可存在肌炎抗体,包括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抗SRP抗体),有学者提出抗SRP抗体为特异性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标志性抗体.本研究报道的1例多发性肌炎患者也存在抗SRP抗体阳性,曾被误诊为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此病例特殊且少见.
- 曾艳平柳胤解燕春董红娟初红卢祖能
-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病理特点
- 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造模后14d通过股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酐(FITC-dextran)标记微血管,结合共聚焦显微镜和3DDoctor3.5版软件分析梗死灶周围区微血管的直径、面积及血管分支数目,并采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灶体积的变化。结果脑梗死后14d,梗死侧微血管直径明显小于对侧,但是血管分支数目及面积较对侧增加,且亚低温组梗死侧微血管直径、面积及分支数目明显大于常温组梗死侧;亚低温组梗死体积也明显小于常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减小脑梗死灶体积并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
- 解燕春李承晏叶飞聂德云王杨
- 关键词:亚低温脑缺血血管新生
- 嗜酸性筋膜炎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2018年
- 目的:探讨嗜酸性筋膜炎(EF)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确诊为EF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病理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中女性和男性各1例,2例均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肿胀僵硬;2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沉增快;1例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及C反应蛋白增高;肌肉MRI提示筋膜增厚,T2WI呈高信号;受累区域全层皮肤肌肉活检可见筋膜增厚伴炎性细胞浸润。检索既往报道的EF患者496例,最常见的表现是对称性肢体肿胀僵硬。实验室检查常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及血沉增快。典型的肌肉MRI表现是T1加权成像显示受累筋膜增厚,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筋膜明显强化。典型的病理改变是筋膜增厚、纤维化并伴炎性细胞浸润。结论:EF是一种以对称性肢体肿胀硬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沉增快等为主要特征的少见病,系统受累较少,激素治疗有效。
- 解燕春曾艳平柳胤梁静静卢祖能
- 关键词:嗜酸性筋膜炎病理特点文献复习
- TCD发泡试验诊断卵圆孔未闭的准确性研究
- 目的 卵圆孔未闭(PFO)在隐源性卒中(CS)的病因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本研究中通过对TCD发泡试验(c-TCD)、经食道超声(TEE)、经胸超声(TTE)等三种诊断PFO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比三者诊断PFO的...
- 张少锋关景霞解燕春郑小茹卢祖能
- 重症肌无力治疗新进展被引量:9
- 2005年
- 解燕春李承晏
- 脑出血SVZ细胞再生、迁移和分化能力的实验研究
- 目的:明确脑出血后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细胞是否存在再生、迁移以及分化能力。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出血组,每组分为1,3,7,14,21,28天亚组。应用胶原酶脑内立体定向注...
- 关景霞袁振华解燕春周琴
- 关键词:脑出血
- 凝血酶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SVZ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凝血酶预处理(thrombin preconditioning,TPC)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侧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TPC组、ICH组、对照组。每组分为3、7、14、21、28 d亚组;应用IV型胶原酶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脑出血模型,应用Brdu标记新生的SVZ细胞;进行脑片培养,应用时间间隔显微系统动态观察Dil标记的SVZ细胞在活体脑片上的迁移;为了评估迁移至损伤区的SVZ细胞是否具有与其他细胞形成突触的能力,进行Brdu和突触蛋白Ⅰ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结果在时间间隔显微系统下观察Dil标记的SVZ细胞向纹状体迁移,动态观察12 h,TPC组3 d SVZ细胞迁移的速度是(4.23±0.25)μm/h,7 d的速度是(6.53±0.37)μm/h,14 d的速度是(8.23±0.47)μm/h,21 d的速度是(7.05±0.31)μm/h,28 d的速度是(5.29±0.20)μm/h,在各个时间点TPC组的迁移速度明显快于脑出血组(P<0.01)。TPC组同侧纹状体Brdu和突触蛋白Ⅰ双标阳性细胞3 d明显增加,14 d达高峰,持续至21 d,然后逐渐减少。脑出血组3 d未见Brdu和突触蛋白Ⅰ双标阳性细胞,7 d可见少数阳性细胞,14 d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各个时间点双标阳性细胞与脑出血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TPC使突触蛋白I的表达出现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结论 TPC能够促进脑出血后SVZ细胞的迁移和分化。
- 关景霞解燕春张少锋袁振华黄婷婷卢祖能
- 关键词:脑出血
-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神经肌肉疾病的应用价值
- 卢祖能董红娟初红肖哲曼潘松青刘涛纪芳袁昆雄吕海燕魏易琼毕娟解燕春杨俐曾静余绍祖
- 该项目研究主要涉及神经和肌肉细胞外电活动,通过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对常见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进行检测,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某些疾病发病机制。项目通过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对1550例患者、284例正常人的研究,建立了正常...
- 关键词:
-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神经肌肉疾病
- PAR-1激活剂对体外培养的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激活剂SFLLRN对体外培养的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明确凝血酶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方法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SFLLRN或凝血酶,应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SFLLRN或TM对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的变化。结果 SFLLRN加入后1h内皮细胞开始收缩,细胞面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收缩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至12h时细胞面积仅为处理前的20%。凝血酶加入培养液后,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方式与SFLL-TRN组相似。SFLLTRN孵育后6h,内皮细胞MMP-2的表达水平开始增加,24小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与TM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酶通过激活PAR-1,使内皮细胞发生收缩,促进MMP-2表达,是凝血酶增加BBB通透性的可能机制。
- 关景霞解燕春周琴周瑜曾艳平
- 关键词:蛋白酶激活受体-1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