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强
- 作品数:29 被引量:71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3
- 2011年
- 目的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各种原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6月治疗的3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该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治疗后30例患者感染病灶全部愈合,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有诸多因素,其中伤口闭合方式和骨折固定方式不当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分别占46.7%和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很多原因均可引起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采取正确有效地手术方式,认真进行手术操作可以降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发生。
- 董强
-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开放性骨折手术并发感染
- 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的治疗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总结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10年3月,治疗26例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6~80岁,平均42岁。其中锁骨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9例(I型),锁骨远端骨折或脱位伴喙锁韧带、肩锁关节损伤10例(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其余部分损伤7例(Ⅲ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10d,平均6.4d。肩胛颈及肩胛盂骨折均以重建钢板及空心钉固定,肩峰骨折以重建钢板及空心钉固定,锁骨骨折以重建钢板或钩状钢板固定,喙突骨折以空心钉固定,所有韧带损伤均行一期修复。术后随访,监测骨折愈合情况并指导功能康复。骨折愈合后以Rowe及Constant-Mudey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2周。术后无一例出现肩峰下撞击征等并发症。患者肩关节均自觉处于稳定状态。2例患者出现三角肌肌力下降,3例出现肩部疲劳感及酸痛感。Rowe评分为71~97分,平均89.7分,其中优18例、良5例、可3例;Constant.Mudey评分为70-100分,平均92.4分,其中优16例、良6例、可4例。结论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分为三型,可采用重建钢板及空心钉固定进行治疗。
- 张金利曹清袁天祥杨建华董强马宝通
- 关键词:肩关节锁骨
-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和掌侧“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6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23—65岁,平均46岁。采用Dienst腕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定,采用PRWE评分了解患肢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并采用影像学评估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4个月。Dienst腕关节评分外固定支架组优良率为82.14%,掌侧“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2.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RW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影像学评估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无论选择外固定支架固定还是选择“T”形钢板内固定均可达到很好的效果,且患者对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也比较满意。但钢板内固定术可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并可以对有关节面塌陷的骨折进行植骨,做到解剖复位,且不需要反复透视,是一种坚强而有效的固定方式。
- 吴磊董强
- 关键词:桡骨远端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骨折
- 断端皮质粉碎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探讨断端皮质粉碎对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天津医院创伤髋关节科采用FNS固定治疗的8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股骨颈断端皮质是否粉碎,将患者分为两组:皮质粉碎组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中位数为53.0(40.5,57.0)岁;股骨颈断端皮质粉碎。无皮质粉碎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中位数为55.0(44.5,62.5)岁;股骨颈断端皮质完整。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短期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结果两组患者除了骨折分型之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及复位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皮质粉碎组患者的骨不连、股骨颈短缩发生率[17.1%(7/41)、29.3%(12/41)]显著高于无皮质粉碎组患者[0%(0/45)、11.1%(5/45)],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82.0(72.5,91.5)分、100.0(90.0,100.0)]显著低于无皮质粉碎组患者[94.0(88.0,98.0)分、100.0(100.0,100.0)],疼痛VAS评分[1.5(0,4.5)分]显著高于无皮质粉碎组患者[0(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和内固定失效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断端皮质粉碎可能是股骨颈骨折FNS固定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
- 吾米提·塔西马信龙韩哲纪能能孙翔韩超董强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钉
- 中青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股骨颈骨折(FNF)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高的临床特点。中青年PauwelsⅢ型FNF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断端存在巨大的剪切力,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该文从Pauwels分型的研究进展入手、强调PauwelsⅢ型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必要性,并分析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内固定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类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韩哲曹东东孙翔韩超谢梦琦董强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中青年内固定
- 内固定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比较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对比分析60~75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和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费用,为该年龄段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60~75岁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患者69例,全髋置换术治疗患者88例,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两组之间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全髋置换组中位年龄为68(64,72)岁,大于内固定组[63(61,68)岁,Z=-4.536,P<0.001],内固定组男20例(29.0%),女49例(71.0%),全髋置换组男13例(14.8%),女75例(85.2%),两组女性均多于男性(χ^(2)=4.706,P=0.030).全髋置换组移位型/无移位型比例高于内固定组(90.9%和46.4%,χ^(2)=37.510,P<0.001).两组术后的血清白蛋白均低于术前,且全髋置换组平均下降多于内固定组[(9.06±3.45)g/L和(7.07±3.37)g/L,t=-3.393,P=0.001].全髋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多于内固定组(均P<0.05),住院天数[12(9,14)d]及住院费用[89222.1(84826.8,93040.0)元]高于内固定组[9(8,10)d;51158.9(47816.5,54098.4)元,Z=-5.138,-10.737,均P<0.001].全髋置换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32.0(28.0,36.5)d],早于内固定组[92.0(89.3,95.5)d,Z=-10.228,P<0.00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1年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及生活质量评分EQ-5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移位型患者,全髋置换组术后1年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97.5%和81.3%,χ^(2)=6.697,P=0.010);术后生活质量评分EQ-5D也优于内固定组[0.9(0.7,1.0)和1.0(1.0,1.0),Z=-4.785,P<0.001],术后疼痛和焦虑的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6.3%,1.3%,28.1%,50.0%,χ^(2)=7.928,38.032,P均<0.01).结论内固定术与全髋置换术在死亡率、短期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无明显差异.对于移位型患者,全髋置换术术后功能优于内固定术.内固定术初次住院费用低于全髋置换术.
- 赵丽坤崔爽爽马剑雄董强王裕民马信龙
- 关键词:HARRIS评分
- 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44
- 2007年
- 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探讨骨科创伤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肿胀程度、既往DVT病史、手术及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以3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为诊断依据。需要手术的患者入院24h内进行第1次静脉多普勒检查,第2次和第3次检查分别在术前2d及术后7d;非手术患者3次检查分别在入院后24h、第5及14天。将需要分析的数据输入临床报告系统数据库1.1版,进行统计学分析及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统计的54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9.6岁,DVT发生率为12.4%。以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达30.6%,其次为髋部骨折15.7%,膝关节周围骨折14.5%,胫腓骨骨折10.8%。3个部位以上的多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50%,单部位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低于10%。超过半数的DVT(56.7%)发生于受伤3d之内。随着年龄增加DVT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年龄超过60岁患者的发病风险为184%。吸烟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几乎是非吸烟患者的2倍。结论DVT在骨科创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年龄、病史、骨折部位、多发骨折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等均与DVT发生相关,须引起骨科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
- 陆芸马宝通郭若霖张建国吴英华庞贵根辛景义叶伟胜邹玉安王毅董强王学谦Kerry HPaul CJohn F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骨折
- 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78例疗效分析
- 2006年
- 张金利董强马宝通于建华
- 关键词:髋关节骨折脱位
- Gamma钉与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比较第3代Gamma钉与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用12根第4代人工合成模型骨,随机分为A、B、C、D4组(n=3)。A、B组制作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为31-A1.1型)模型,C、D组制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为31-A2.3型)模型,分别用Gamma钉(A、C组)和InterTan髓内钉(B、D组)固定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随着轴向压力逐级增加,头下沉位移呈增大趋势;随着扭转角度的逐渐增大,扭矩也呈逐渐增大趋势,A组与B组的头下沉位移、扭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最大破坏载荷平均分别为(5855.5±627.8)、(5547.1±365.4)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当轴向载荷为500、600、700N时,C组与D组的头下沉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轴向载荷大于800N时,C组与D组的头下沉位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扭转角度的逐渐增大,C组与D组的扭矩也呈增大趋势,同一扭转角度下两组之间扭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的最大破坏载荷平均分别为(2781.5±600.6)、(3150.5±633.8)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InterTan髓内钉和Gamma钉的生物力学性能相差不大;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中,InterTan髓内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Gamma钉。
- 匡明杰马剑雄董强孙磊卢斌王颖赵杰付林何伟伟马信龙
- 关键词:髋骨折生物力学
-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特征和并发症的相关分析及康复方案
- 2024年
-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康复方案.方法此次回顾性研究的对象为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于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高龄髋部骨折病例,研究对象共124例,将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谵妄、深静脉血栓分别作为应变量,对一般临床特征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越大、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越低、住院时间越长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越大、入院至接受手术时间越长、麻醉方式为全麻、麻醉时间越长、术中出血量越多、夜间睡眠时间越短是术后并发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血浆FIB、D-Dimer含量升高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监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生化指标、凝血指标结合患者年龄、手术及麻醉情况等因素可有效预测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并相应给予营养补充、睡眠改善、抗凝治疗等对症康复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王紫媛孙翔谢梦琦董强
- 关键词:髋部骨折谵妄深静脉血栓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