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锡海 作品数:30 被引量:96 H指数:5 供职机构: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 被引量:2 2010年 范锡海 张喜善 李明 韩瑛光关键词:胫前皮肤缺损 神经营养血管 胫骨骨外露 受伤机制 交通伤 挤压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3 2012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disk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近30多年来,由于其病理、生物化学、影像学、临床学和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本病诊治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怎样评价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如何看待新技术?应如何进行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如何满足病人的需求。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治疗的规律,加强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 鲁玉来 张喜善 范锡海地震灾区伤员的外科感染 1 为什么地震后会造成感染?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然变异等因素可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火山等后果,会给人类造成危害,这种现... 张喜善 范锡海关键词:外科感染 革兰氏染色 急性化脓性感染 人体抵抗力 地震灾区 文献传递 髓内固定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840例报告 被引量:1 2001年 1目的 探讨髓内固定在四肢管状骨骨折中的应用。 2方法 闭合或小切口开放穿针 (钉 )治疗四肢管状骨 840例计 910处骨折 ,通过随访资料完整的 80 0例计 890处骨折 ,分析讨论髓内固定疗效。 3结果 除病理性、陈旧性、复杂性骨折和骨不连以 期愈合 ,其他类型骨折均以 期或第 3种骨折愈合方式愈合 ,未出现感染、骨畸形、骨不连、关节僵便、再骨折等并发症。 4结论 髓内固定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复位好、固定牢、锻炼早、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孙旭海 范锡海 阎勇 周光林 杨德勇关键词:髓内固定 骨折 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黄韧带早期退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通过切除颈椎后方肌肉的方法制作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黄韧带退变动物模型。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肌肉剥离组、肌肉切除组。造模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斜板实验及CR片观察。结果造模后1月,颈后肌肉缺损区肌肉完全再生,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关节突硬化出现较早,术后2个月大鼠颈椎的退变尚不至于造成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变。结论切除颈后方肌肉可造成颈椎动力失衡性大鼠黄韧带的退变,为颈椎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物模型。 张喜善 蔡国栋 范锡海 李建民关键词:黄韧带 退变 超微结构 Bastiani式“T”形架外固定治疗胫腓骨下端骨折 被引量:5 2005年 孙旭海 郭延章 王秀中 范锡海 焦玉峰 许硕贵关键词:外固定 创伤 一种化合物及其在制备预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合物式(Ⅰ)<Image file="DEST_PATH_IMAGE002.GIF" he="135"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GIF" inline="no" ... 王德峰 范锡海 陶如 田甜 陆超 王灵玺文献传递 三点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三点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17例18足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均采用外侧切口,钢板外侧固定,术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骨折复位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1足皮肤切口边缘坏死换药愈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7足,良8足,可2足,差1足,优良率83%。[结论]三点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范锡海 韩瑛光 范克伟 蔡国栋关键词:钢板 内固定 跟骨 关节内骨折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报告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4月~2005年7月间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为6 cm×4 cm~10 cm×8 cm。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获6~12个月随访,修复效果满意。皮瓣无臃肿,踝关节无功能障碍。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而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范锡海 王增涛 张喜善 王仁成关键词:皮支皮瓣 胫前动脉 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 黄韧带退变早期的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对建立的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的研究,观察早期退变黄韧带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术后3d、5d、15d、30d、60d共5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颈后肌肉切除术后3d,黄韧带中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术后5d,成纤维细胞代谢活跃,成纤维细胞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多。术后15d,成纤维细胞减少,纤维间隙内有较多的基质成分。术后30d,成纤维细胞细长,纤维束粗大呈波浪状。术后60d,成纤维细胞数量及形态接近纤维细胞,纤维束排列规整粗大。[结论]颈椎动力失衡性大鼠黄韧带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张喜善 范锡海 张延明 韩瑛光 吕尧 李建民关键词:黄韧带 退行性变 超微结构 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