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艳
- 作品数:6 被引量:131H指数:4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安次区户用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初探被引量:1
- 2009年
- 介绍了河北廊坊安次区户用沼气物业化管理概况,对其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的结构、功能及其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为各地开展沼气后续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刘红梅杨殿林皇甫超河范国艳
- 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被引量:85
- 2010年
-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量分布在5种草地中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但不同菌群数量及区系组成在各草地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数量在5种草地中依次为:羊草>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大针茅,真菌数量依次为:线叶菊>克氏针茅>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放线菌数量依次为:克氏针茅>羊草>线叶菊>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在不同草地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其中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较低。研究还表明,各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大于下层土壤(10~20cm)酶活性,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脲酶活性以克氏针茅草原最高,且与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差异显著;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为羊草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从回归分析得出的2个方程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壤含水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则随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 文都日乐李刚张静妮赖欣易津范国艳杨殿林
- 关键词: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 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植被根系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0年
-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放牧对植被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导致植被根系分布发生显著变化;0~10cm土层根系生物量占0~40cm根系总生物量的65.9%~82.6%,直径≥2mm根系和直径<1mm的根系对放牧影响较为敏感;植被根系分布与土壤容重、含水量、全氮、全磷、有机碳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放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理化特征影响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分布,同时各径级根系分布特征对土壤理化性状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 范国艳张静妮张永生李刚王琦杨殿林
- 关键词:根系生物量根系分布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
- 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 放牧是影响草原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组成结构等的主导因子,分析放牧对根系分布及其与地上植被、土壤环境关系的影响,可使放牧对根系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加清晰,有利于深入探索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本文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
- 范国艳
- 关键词:贝加尔针茅草原放牧强度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状根系分布
- 贝加尔针茅草原主要植物地上生物量分配对放牧梯度的响应被引量:6
- 2011年
- 通过对放牧梯度下贝加尔针茅草原主要植物不同器官(茎、叶、花或果)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变化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主要植物的繁殖分配随牧压梯度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中牧条件下,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的繁殖分配与优势种羊草等较耐牧植物变化趋势一致,均较轻牧下显著增加,而优良禾草、豆科牧草等均显著减少;重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繁殖分配与优良禾草、豆科牧草等以及退化标志植物变化趋势一致,均较中牧下显著减少,而较耐牧植物羊草等均显著增加。
- 范国艳张静妮王琦杨殿林
- 关键词: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分配繁殖分配
- 灌溉与施氮对黑河中游新垦沙地春小麦生长特性、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量(估算春小麦生育期需水量的0.6、0.8、1.0倍)与施氮量(0、140、221和300 kg/hm^2)对春小麦生长特性、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施氮对春小麦植株高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效果不明显。高灌溉量加大作物的耗水量,春小麦全生育期,高灌溉处理的耗水量比中等灌溉处理与低灌溉处理分别增加16.68%与36.88%。当施氮量小于221 kg/hm^2时,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地上部干物质量、单位面积粒数、单穗粒重与产量,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当施氮量大于221 kg/hm^2时,高施氮量使大量干物质滞留于营养器官,导致成熟前物质的转移不充分,同时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条件下,高施氮处理加重干旱胁迫,从而使221 kg/hm^2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4 159 kg/hm^2)、单位面积粒数(3 774)、单穗粒重(259.42 mg)、产量(2 132.83 kg/hm^2)与WUE(3.85 kg·mm^(-1)·hm^(-2))在各施氮处理中最高。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灌溉处理的WUE显著高于中等灌溉处理与高灌溉处理处理,中等灌溉处理与高灌溉处理之间的WUE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低灌溉处理(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溉量378 mm)与221 kg/hm^2施氮是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产量与高WUE的最佳组合。
- 王琦孙永胜王田涛范国艳张恩和李锋瑞魏万玲
- 关键词:耗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