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秀学

作品数:34 被引量:234H指数:9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脑梗
  • 7篇蛋白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6篇护理
  • 5篇脑梗死患者
  • 5篇急性
  • 4篇急性脑梗死
  • 3篇神经功能
  • 3篇神经功能缺损
  • 3篇体积
  • 3篇痛经
  • 3篇缺损
  • 3篇胃癌
  • 3篇胃癌组织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3篇急性脑梗死患...
  • 3篇肝炎
  • 3篇癌组织

机构

  • 18篇太和医院
  • 5篇武汉大学
  • 5篇十堰市太和医...
  • 4篇湖北医药学院...
  • 3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30篇胡秀学
  • 7篇吴玉竹
  • 7篇何国厚
  • 7篇黄波
  • 6篇陈俊
  • 6篇余绍祖
  • 5篇李翠娥
  • 4篇江荣翠
  • 3篇张吉才
  • 3篇黎华
  • 3篇潘俊峰
  • 2篇杜娟
  • 2篇魏国耀
  • 2篇曾少波
  • 2篇刘跃
  • 2篇席刚明
  • 2篇张继才
  • 2篇高波
  • 2篇李翠娥
  • 2篇陈颖

传媒

  • 5篇现代中西医结...
  • 5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四川中医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郧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氧化氮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关系初探
2002年
张吉才胡秀学李海平李文斌孙竞
关键词:转归一氧化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的变迁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调查十堰市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变迁。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0月从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4658株,其中肠杆菌科细菌占36.7%;非发酵菌占63.3%;分离率占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2.4%、30.5%、10.1%。结论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非发酵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较大幅度上升。
闫文强胡秀学杨宏伟
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亚胺培南耐药性
不同类型肝炎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各种凝血指标在不同类型的肝炎中的变化及对肝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该院重型肝炎患者标本29例,慢性肝炎重度患者标本24例,急性肝炎患者标本19例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型肝炎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肝炎患者对肝功能损伤程度不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程度的不同,重型肝炎、慢重肝、急性肝炎各检测中PT、APTT、TT依次延长,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综合评价肝病患者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及时了解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助于各型肝炎分型、患者疗效的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吴玉竹胡秀学骆海军徐瑞
关键词:肝炎凝血功能出血
脑梗死患者脑特异性蛋白浓度的测定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陈俊何国厚罗国君曾少波黎华胡秀学余绍祖江荣翠王华魏国耀
该研究证实S-100、NSE、MBP等脑特异性蛋白可做为急性脑梗死早期判断预后的生化指标,在脑梗死早期(特别是24小时以内),CT等影像学检查往往是阴性结果,对病情判断没有帮助。该研究正是弥补影像上的不足,为临床提供帮助...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MBP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中S- 100蛋白、髓磷脂碱性蛋白 (MBP)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部位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法对 50例ACI患者的血浆S 100、MBP水平进行动态检测;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T扫描测定梗死体积。结果 ACI患者S -100、MBP浓度在发病早期显著升高,S 100 (1. 75±0. 65)d达到峰值,MBP(5. 08±1. 02)d达到峰值,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的患者S 100、MBP升高更明显,S 100 >1. 0μg/L、MBP>8. 0μg/L、NIHS>12分均提示患者预后不良;S- 100、MBP的血浆浓度与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 01)。结论 缺血性脑损伤后血浆中S- 100、MBP的出现分别与神经胶质细胞、髓鞘的受损有关,可作为缺血性脑损伤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的指标。
陈俊何国厚曾少波胡秀学黎华
关键词:S-100MBP急性脑梗死患者ACI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S-100蛋白的动态变化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S-100蛋白的浓度变化,以评价其与脑梗死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S-100蛋白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应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T扫描,并与30例对照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病人S-100浓度明显升高,2~3天达到峰值,且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的病人,S-100升高更明显,S-100>1.0μg/L或NIHSS>12分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结论:缺血性脑梗死后血浆中S-100蛋白的出现与坏死的神经胶质细胞漏出有关,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S-100蛋白可作为缺血性脑损伤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的外周标志物,是比CT更为敏感的指标,对指导治疗有帮助。
陈俊何国厚余绍祖席刚明胡秀学张继才江荣翠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预后血浆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脑损伤
腹针加艾箱灸配合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腹针加艾箱灸配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其中51例患者(实验组)接受腹针加艾箱灸配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而49例患者(对照组)接受腹针加艾箱灸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加艾箱灸配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因此,该方法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的价值。
李翠娥黄波胡秀学
关键词:腹针艾箱灸护理干预原发性痛经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温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温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加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加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Spitz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温针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翠娥胡秀学黄波
关键词:温针灸原发性痛经护理干预中医
巧用一次性腕带
2013年
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般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门诊患者入院时均及时佩戴腕带,建立床头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记忆力差的患者有时对自己的管床医生会记不起来,但又想急于与医生沟通,会有些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科自2012年以来,巧在患者腕带上的空白处填上本科室电话、主管医生及护士姓名、药物过敏的药名,类似于一个流动的床头卡,这样既方便了患者,
李翠娥柯娟胡秀学尚政琴张金梅
关键词:患者信息护理
苯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G2/M期阻滞、细胞凋亡和DNA氧化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苯致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周期阻滞与凋亡,探讨苯对PBMC DNA氧化损伤效应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24 h后加S9液,设置苯低、中、高浓度组(0.5,5,50μmol/L)和乙醇溶剂对照组,染毒处理24 h后,采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PBMCs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构成比及凋亡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中谷胱甘肽(GSH)含量;SCGE检测DNA断裂;微核实验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μmol/L苯染毒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S期和G2/M期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且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细胞内ROS、MDA、微核率、彗星率和彗星尾长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OD和GSH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0.05)。结论:苯可以导致PBMCs细胞凋亡和S+G2/M期阻滞,增加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改变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诱导DNA氧化损伤。
胡秀学陈晋杨益萍李楠楠杨波杨锐李晓利郑弘
关键词:细胞凋亡DNA损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