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薇
-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Adamkiewicz动脉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采用320层CTA显示和评价Adamkiewicz动脉(AKA),并探讨适宜的扫描方案。方法将120例患者因临床疑诊主动脉病变而接受全主动脉CTA检查,将其随机分为A1、A2、B1、B2组,分别采用不同扫描方案:A1、A2组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B1、B2组为370mgI/ml;降主动脉近端CT值达100HU时,A1、B1组延迟15s触发扫描,A2、B2组延迟18s触发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每例患者的CT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AKA,统计AKA起源水平及位置,计算各组AKA显示率,比较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及碘对比剂浓度对AKA显示率的影响;采用Cohen检验评估两位医师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85例显示AKA,共计98支,起自T7~L1水平,82.65%(81/98)AKA起自T9~L1水平,75支(75/98,76.53%)起自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动脉。4组患者AKA显示率分别为A1组63.33%(19/30),A2组66.67%(20/30),B1组70.00%(21/30);B2组83.33%(25/30)。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和对比剂浓度组间显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2组AKA显示率达83.33%,高于其他3组。两名医师评价AKA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结论采用适宜扫描方案,320层全主动脉CTA可在评价主动脉疾病的同时对AKA进行术前定位。
- 辛海燕李宇范占明张楠濮欣耿薇赵龙
- 关键词:ADAMKIEWICZ动脉脊髓前动脉
- 双源CT大螺距前瞻心电触发血管成像评价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利用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FLASH)血管成像技术评价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探讨其在诊断大血管疾病的同时对冠状动脉评价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组患者为48例临床诊断或可疑主动脉病变,行全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在不控制心率的条件下,使用双源大螺距前瞻心电触发FLASH扫描模式(螺距3.2),行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次性联合成像。采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主动脉及主动脉瓣、冠状动脉图像,比较低心率组20例(≤657次/min)和高心率组28例(〉657次/min)受检者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记录扫描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利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问差异;Mann—Whitney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方差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结果48例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100%(48/48)的全主动脉及主动脉瓣、94.0%(551/586)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用于诊断。其中低心率组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略高于高心率组[94.7%(232/245)、93.5%(319/341),Z=-2.504,P〈0.05]。2名观察者在95.8%(46/48)患者的主动脉及主动脉瓣,96.6%(566/586)的冠状动脉节段取得一致图像质量评分,观察一致性为优(Kappa=0.81和0.89)。所有患者图像平均cT值均高于300HU。低心率组图像CT值[(357.0~446.0)HU]高于高心率组[(316.4~383.7)HU],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右冠状动脉近段,低心率组图像CNR(24.5~29.0)明显高于高心率组(20.0~23.1,P〈0.05),且主动脉SNR(13.7~17.9)明显高于高心率组(11.5~13.9,P〈0.05)。平均扫描时间(1.56±0.08)S,有效辐射剂量为(4.12±1.23)mSv,对比剂用量(72.8±2.1)ml。结论双源CT大螺距心电门控CTA检查能够快速(〈2S)完成全主�
- 张楠李宇吕元赵龙耿薇范占明
- 关键词:主动脉冠状血管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