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霞

作品数:32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细胞
  • 10篇骨髓
  • 8篇移植物抗宿主
  • 6篇移植物抗宿主...
  • 6篇植物抗宿主病
  • 6篇抗宿主病
  • 5篇造血
  • 5篇树突
  • 5篇肿瘤
  • 5篇基因
  • 5篇GVHD
  • 4篇异基因
  • 4篇细胞比例
  • 4篇骨髓瘤
  • 4篇T细胞
  • 4篇T细胞比例
  • 3篇对移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25篇上海第二医科...
  • 9篇上海市肺科医...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2篇翁霞
  • 19篇邓晓辉
  • 19篇梁辉
  • 11篇马静秋
  • 9篇余金妹
  • 8篇贺晓东
  • 7篇吴国华
  • 5篇陈文娟
  • 5篇陈琳军
  • 5篇姚原
  • 4篇陆冬青
  • 3篇蒋马伟
  • 2篇严云
  • 2篇祝建三
  • 2篇苏斌
  • 2篇夏士安
  • 2篇王昀
  • 2篇贺晓东
  • 2篇叶影
  • 1篇董戴玉

传媒

  • 8篇上海第二医科...
  • 6篇中华放射肿瘤...
  • 3篇第三届全国血...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癌症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陕西肿瘤医学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5
  • 8篇2004
  • 1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3篇1999
  • 2篇199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评价加速超分割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对二组病例数均为35例的病人进行以下治疗,加速超分割组:大野的总剂量为50Gy/25Fx/5周,小野的总剂量为25Gy/25Fx/5周,原发肿瘤病灶剂量75Gy/50Fx/5周。常规组:剂量为66Gy/33Fx/6.6周。二组均每周治疗5d。 结果随访5年以上,在放疗3个月后,加速超分割组的肿瘤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而放射性食道炎及肺炎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1、2、3年的生存率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5),4、5年的生存率二组无显著差别。 结论加速超分割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提高局部肿瘤的控制率和1-3年的生存率,而其并发症并不增加。
姚原吴国华陆冬青蒋马伟夏士安翁霞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
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将骨髓和人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超微结构...
翁霞邓晓辉马静秋余金妹梁辉
关键词:骨髓
文献传递
髓母细胞瘤的放疗和化疗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及提高髓母细胞瘤治愈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7年2月~1997年2月我院用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方法治疗了61例病例,儿童50例,中位年龄4.5岁(1~12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成人11例,中位年龄19岁(13~36岁),男性4例,女性7例。完全切除肿瘤有8例,部分切除肿瘤有3例。所有病人都采用全颅全脊髓分野照射。全依照射30~35Gy,后颅窝局部增量20~25Gy。成人每次照射剂量为1.8~2Gy,儿童每次照射剂量为1.6~1.8Gy。儿童病人都采用联合用药,成人病人主要应用VM26+CDDP+CCNU。结果儿童髓母细胞瘤病人放疗结束时CT片检查均发现肿瘤有明显退缩约50%,但无一例完全退缩。经过化疗后CT片复查发现肿瘤退缩不明显,生存期为3个月~7年,中位生存期为3年。成人髓母细胞瘤放疗后肿病退缩没有像儿童髓母细胞瘤那么明显,几乎没有改变。放疗后CT片有肿瘤存在的3例病人平均生存期为1年。CT片无肿瘤的8例病人均存活5年以上。结论髓母细胞瘤对放射线仅有部分敏感性。有一部分髓母细胞瘤细胞对放射线具有抵抗性。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率是提高病人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吴国华陆冬青林青姚原蒋马伟翁霞沈玉成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化疗
不同供受体T细胞比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严重程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背景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近年来获重大进展,为恶性血液病的治愈提供了可能。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死亡率超过30%。临床发现植入是否成功及GVHD的严重程度与预处理后供受体T细胞比例有关。本研究建立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探讨供受体的不同T细胞比例对GVHD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受体SD大鼠接受大剂量全身照射(totalbodyirradiation,TBI)加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预处理,分别按1∶1、2∶1、4∶1的移植物与受体T细胞比例回输供体Wistar大鼠骨髓细胞,观察受体生存期、临床及病理GVHD评分。结果:实验组大鼠按移植物与受体T细胞比例为1∶1、2∶1和4∶1移植时,小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6.7±1.3)天、(16.8±1.5)天和(15.0±1.7)天;临床GVHD评分分别为(2.4±0.6)分、(3.3±1.2)分和(5.3±1.4)分。移植物与受体T细胞比例为1∶1、2∶1移植时小鼠的存活时间、临床及病理GVHD评分与4∶1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物内T细胞和经预处理后受体残存T细胞比例为1∶1、2∶1时,GVHD程度较轻;4∶1时,GVHD明显加重。
贺晓东翁霞邓晓辉梁辉
关键词:T细胞比例异基因移植GVHD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GVHD影响的大鼠实验研究
目的:异基因移植时不同的预处理方案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有关。本文探讨不同全身放疗(TB1)剂量在异基因移植中对GVH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ABCD 4组,移植当天A组和C组分别接受...
余金妹翁霞贺晓东邓晓辉梁辉
关键词:TBIGVHD
文献传递
贝科能对血液肿瘤化疗中心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04年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种类繁多,不良反应大,并具有长期用药的特点,尤其蒽环类药物对于心脏的毒性作用明显,对于原有心脏疾患、中老年以及多次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来说,在治疗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困难.我们对40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化疗同时加用贝科能注射液,报告如下.
马静秋邓晓辉翁霞陈文娟梁辉
关键词:化疗血液肿瘤心脏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蒽环类药物
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骨髓采集物培养的DC(P<0.01)。DC表型CD1a-PE、HLA-DR-PE、CD54-FITC、CD80-FITC的阳性率平均值在骨髓组和外周血组分别为23.3±3.6和25.8±2.2、95.0±2.1和96.9±1.0、54.4±1.4和56.1±1.2、40.5±2.7和41.7±1.8(P>0.05)。结论 外周血组DC表型的阳性率稍高于骨髓组,但获取费用较昂贵,适用范围有限;骨髓来源则较简便,但培养成熟时间较长,且受个体差异的限制。
翁霞邓晓辉马静秋余金妹梁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研究方法细胞培养骨髓外周血
骨髓瘤冻融物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肿瘤冻融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T细胞对不同靶细胞产生的细胞毒作用。方法GM-CSF、IL-4和TNF-α体外联合诱导生成MM患者自身DC,患者骨髓瘤冻融物冲击致敏DC诱导自身淋巴细胞;MTT法检测致敏DC对不同靶细胞(患者骨髓瘤细胞、K562细胞株)的杀伤率及其与效靶比的关系。结果 当效靶比为20:1时,骨髓瘤细胞冻融物致敏的DC加IL-2诱导的自身T细胞对骨髓瘤细胞有明显的溶解作用,而它对K562细胞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MM患者肿瘤冻融物致敏的DC能有效地诱导自身T细胞对其骨髓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邓晓辉翁霞陈琳军马静秋余金妹梁辉
关键词:骨髓瘤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
短波容性加温治疗仪体模内热场分布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研究3MHz短波容性加温治疗时非均匀体模内热场分布之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定量依据。方法:自制400mm×220mm×220mm肌肉等效均质体模及220mm×220mm×220mm之非均质体模。在体模内有效加温容积内垂直和水平放置100mm×25mm的猪骨各1根;并放置100mm×5.6mm的硅胶导管1根,12mm×0.7mm的订书针1根作为金属材料。用抗干扰热电偶型数字化实时测温仪进行实时动态同步测温。加热仪采用3MHz肿瘤射频热治疗仪。结果:3MHz短波容性(射频)加温治疗之治疗深度可达200mm。其电势分布表现在一是发散得很开。二是有边缘聚集效应。在体模中心水平平面,有效加热范围为60%。非均匀体模内不同介质周围有不同的温升规律。结论:(1)在使用合适的耦合水袋时,中心温度比表面温度晚约4min达到设定温度,而水袋温度平均每4min上升1℃。因此,可通过降低表面水袋1℃的办法使得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在控温时保持一致;(2)恒温后10min,金属旁2.5mm处的温度比体模中心的温度可高出约3℃;(3)导管旁和骨旁的温度实际升温与中心升温基本一致。因此,在加热区域有骨或引流管时,射频热疗是安全的;(4)反射波的调节能力对热场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贺晓东翁霞叶影苏斌祝建三贺大强
关键词:热疗短波
射频体外加温体模内热场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对于热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体内的热场分布检测及其调控。本课题主要研究3MHz短波容性加温治疗时非均匀体模内热场分布之规律。用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定量依据。方法采用Maxwell方程,对非均匀模体内两及三极板射频加热条件下的电场分布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并自制400mm×220mm×220mm肌肉等效均质体模及220mm×220mm×220mm之非均质体模。在体模内有效加温容积内垂直和水平放置100mm×25mm的猪骨各1根;并放置100mm×5.6mm的硅胶导管1根,12mm×0.7mm的订书针1根作为金属材料。用抗干扰热电偶型数字化实时测温仪进行实时动态同步测温。加热仪采用3MHz肿瘤射频热治疗仪,最大输出功率400W。结果3MHz短波容性(射频)加温治疗之治疗深度可达200mm。其电势分布表现在一是发散得很开。二是有边缘聚集效应。三是非均组织对电场有较大影响。在体模中心水平平面,有效加热范围为50%。非均匀体模内不同介质周围有不同的温升规律。结论1.在使用合适的耦合水袋时,中心温度比表面温度晚约4min达到设定温度。而水袋温度平均每4min上升1℃。因此,可通过降低表面水袋1℃的办法使得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在控温时保持一致。2.恒温后10min,金属旁2.5mm处的温度比体模中心的温度可高出约3℃。3.导管旁和骨旁的温度实际升温与中心升温基本一致。因此,在加热区域有骨或引流管时,射频热疗是安全的。4.反射波的调节能力对热场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贺晓东翁霞叶影苏斌陈亦萍祝建三毛国强
关键词:热疗射频短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