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晓丽

作品数:29 被引量:301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河北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6篇生态系统
  • 4篇生态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农牧
  • 4篇农牧交错带
  • 4篇交错带
  • 4篇北方农牧交错...
  • 3篇农业
  • 3篇可持续发展
  • 2篇冬小麦
  • 2篇时空变化分析
  • 2篇数据集
  • 2篇农田
  • 2篇贫困
  • 2篇贫困区
  • 2篇贫困区域
  • 2篇曲面
  • 2篇曲面建模

机构

  • 28篇河北师范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河北省环境演...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河北省地矿局
  • 1篇河北省遥感中...
  • 1篇河北女子职业...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中国国土勘测...

作者

  • 29篇石晓丽
  • 16篇史文娇
  • 7篇王卫
  • 2篇商彦蕊
  • 2篇王丽艳
  • 2篇宋伟
  • 2篇岳天祥
  • 2篇刘奕婷
  • 1篇戴尔阜
  • 1篇匡文慧
  • 1篇胡云锋
  • 1篇邵景安
  • 1篇刘劲松
  • 1篇陈红娟
  • 1篇王京涛
  • 1篇葛京凤
  • 1篇冯忠江
  • 1篇潘佩佩
  • 1篇吴绍洪
  • 1篇范素英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经济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土壤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2005年中...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土地变化科...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演化被引量:10
2016年
京津冀地区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区域新型城镇化作为研究对象,将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21个能够反映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系统地测算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差异,1995~2010年空间差异不断减小;(2)张家口、承德地区是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低地";(3)1995~2010年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区域增长极存在由"北京+天津"两极向"北京+天津+石家庄"三极转化的趋势。
陈红娟孙桂平石晓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熵值法空间自相关
河北省贫困区域的时空变化分析
<正>贫困是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贫困的困扰, 我国自1986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以来,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尤其是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全国2.2亿农村贫困...
石晓丽王卫
文献传递
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余宝林王卫尚国琲朱雅娟葛京凤商彦蕊高婷韩芳马师石晓丽尚月敏陆红卫周炜黄志英任春霞郑永宏
首次对河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征、问题进行系统评价,提出了全省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构建了独特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土地利用基本特征、土地资源对食物安全支撑能...
关键词: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估:InVEST模型与meta分析对比被引量:25
2021年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估已存在基于不同原理和数据源的多种评价方法,然而,不同方法造成的评估结果异同尚缺乏系统性定量化比较。为了揭示不同评估机制对同一地区产生的影响,分别采用"点数据-综合蓄水能力法-meta分析"和"面数据-水量平衡法-InVEST模型"两套方法体系对福建省森林水源涵养服务状况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显示:InVEST模型模拟的水源涵养能力年均值为529.62 mm,涵养总量236.18×10^(8)m^(3);meta分析法估算的能力均值为653.68 mm,涵养总量291.07×10^(8)m^(3)。水源涵养能力表现出相当大的空间差异,随海拔升高呈递增趋势,西部、北部山地高于东南沿海平原。InVEST模型侧重气象、地形和土坡覆被因素,meta分析侧重林分条件,因此同一森林类型不同方法的涵养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结合点尺度分析,造成结果差异的不确定性包括水源涵养相关参数定义的多样化、测量方法及误差以及系数本地化水平。分析自上而下的InVEST模型与自下而上的meta分析两类方法的特点和机理,为不同区域研究选择适宜的评估方法提供借鉴,有助于完善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刘业轩石晓丽史文娇
关键词:水源涵养META分析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2024年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邢佳丽史文娇郭旭东王鸣雷王晓青石晓丽石晓丽王玥王玥邵景安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驱动力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格局变化的贡献归因综述被引量:20
2015年
定量辨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格局变化的贡献归因,是当今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研究大都结合耕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和相关驱动因素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定性分析,未进一步定量给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程度。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介绍了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格局变化的贡献程度的5种主要研究方法,即模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框架分析法、指标评价法和差值比较法。综述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对耕地格局变化的贡献归因的主要结论。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方法综合性较差、数据全面性与准确性欠缺、尺度单一和解释片面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从综合作用到具体因素的贡献程度归因评价的思路,并就数据、尺度与驱动力的解释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
石晓丽史文娇
关键词:气候变化
极端高温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选择极热天数和极端生长度日作为极端高温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分析冬小麦生长季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分布规律;基于一阶差分法建立一般生长度日、极端生长度日和降水与冬小麦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县级、省级和区域3个尺度分析冬小麦产量对极端高温的敏感性,阐明近29 a极端高温对冬小麦产量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980—2008年,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的极端高温有加剧趋势,且空间上自东向西逐渐加重。在县级、省级和区域尺度极端生长度日对冬小麦产量均呈明显的负效应。淮河以北地区大部分县市的极端高温对冬小麦具有明显的减产效应。天津市和河南省冬小麦受极端高温影响严重,分别减产4.15%和1.49%。近29 a来黄淮海平原北部与南部区域冬小麦生长季极端生长度日的增加分别导致冬小麦减产0.72%和0.65%。因此,过去几十年的极端高温不利于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石晓丽史文娇
关键词:极端高温冬小麦产量黄淮海平原
未来30年中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的省级预测
2024年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等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二次多项式拟合预测未来30 a全国及各省份耕地面积和高标准农田面积,进而预测未来各省份耕地面积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结果表明:(1)到2050年,我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20×10^(8)hm^(2),耕地面积保有率稳定在10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3×10^(8)hm^(2),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从2020年的43.59%增长到2050年的85.89%,增长近一倍。(2)七大区域中,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较高,在2020年均已达到7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西南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则处于40%~60%之间。到2050年,受耕地比例稳定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影响,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青藏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均达9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则处于70%~90%之间。(3)从各省份来看,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较高,而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等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保有率较高。研究得到的耕地面积及其保有率、高标准农田面积及其占耕地比例等指标的分省份预测值可以为未来相关部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未来耕地布局和农田利用等研究提供分省份的总量参考。
李俊石晓丽李俊石晓丽
关键词:耕地保护
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数据集(1970-2010)被引量:3
2018年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划定是开展该地区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综合前人界定的基于气候要素和土地利用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平均降水、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0s)、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0s)、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s)、二十一世纪前十年(2000s)四个时期基于气候要素和土地利用的农牧交错带界线进行了划定。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基于气候要素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幅和面积变化均大于基于土地利用的农牧交错带界线,但两种界线变幅均从东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在时间上,基于气候要素和土地利用的农牧交错带界线在1970s-1980s期间移动幅度和面积变化较大;在1970s-1980s期间,两种界线的移动方向较为一致,而在1990s以后,基于土地利用的界线与基于气候要素的界线变迁趋势各异。该数据集由62个数据文件组成,以.shp和.kml格式存储,数据量为202 KB(压缩为1个文件包,161 KB)。
史文娇刘奕婷刘奕婷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区域人口密度模型研究-以冀北地区为例
利用第4次、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及1:25万基础地理信息中镇及镇以上居民点数据,基于反向距离加权的局部插值法,构建区域人口密度模型,并将拟合计算的人口密度值与降水、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海拔高度、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
刘劲松王卫陈辉王京涛石晓丽
关键词:居民点空间数据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