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查体人群脉搏波波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在正常查体人群(无冠心病危险因素)中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波速(baPW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在既往无冠心病、脑卒中、周围动脉病史并排除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98例入选者中,进行颈动脉超声及baPWV的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aPWV明显增高,χ2检验分析说明baPWV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另外,多因素模型分析说明baPWV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年龄呈正相关,与身高、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无冠心病危险因素人群中,baPWV的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王燕王营刘芳
-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心血管病
- 济南地区铁路乘务员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乘务人员高血压的流行特点。方法①选择济南铁路局在职男性职工共8600人进行调查,其中的乘务人员4400人为暴露组,年龄20--59岁,平均(38.56±13.11)岁;非乘务人员4200人为对照组,年龄21--59岁,平均(39.28±10.21)岁;②问卷调查:采用专门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了解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家族史等;③体格检查:测身高、体质量、测量血压等;④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SPS1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①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家族史方面,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②高血压的患病率,暴露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高血压患病率在所有受检人员中随年龄增加逐步增高,在30岁以上受检人员中暴露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乘务人员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升高,而且有年轻化趋势。不稳定的工作环境、较大的工作压力,作息时间紊乱及噪音的影响可能是其影响因素。
- 王营陈守强韩艳丽刘芳姜红菊吴逸南快递
-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病学患病率
-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治体会
- 2001年
- 姜红菊李玉英方征王营朱哲蓓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分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夹层血肿
- 舒血宁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观察
- 2005年
- 急性冠脉综合症有很高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我们在常规抗凝、降脂、抵制血小板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王营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舒血宁注射液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绞痛血运重建
-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0 8例心肌梗死前有缺血预适应和 10 2例心肌梗死前无缺血预适应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同工酶及心功能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有缺血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P <0 .0 1) ,心功能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P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起重要作用。
- 王营
- 关键词:心肌梗塞缺血预适应心电图心功能
- 冠状动脉软斑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冠状动脉软斑块发现以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7例初次诊断为UA者进行MSCT检查,发现斑块64例,分为软斑块组31例和纤维及钙化斑块组33例。两组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心脏收缩功能,随访1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软斑块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1±0.15,纤维及钙化斑块组平均为0.49±0.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软斑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8.06%,纤维及钙化斑块组发生率为30.30%,软斑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纤维及钙化斑块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T发现的冠状动脉软斑块与UA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心脏收缩功能差者,预后不良。
- 王营甘洁刘芳韩艳丽付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斑块超声检查预后
- 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经验。方法对24例HOCM患者,进行PTSMA并随访6个月。结果24例患者共闭塞26支靶血管。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术后6个月为21.4(14.0~39.5)mmHg,与术前61.2(52.3—83.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32,P〈0.01);左室流出道宽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6.4±2.4)mm、(11.3±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2,P〈0.01)。心功能分级由术前(3.2±0.5)级改善到(1.4±0.6)级。结论PTSMA治疗HOCM安全有效;初步开展时应量力而行,谨慎操作。
- 徐庆国曹万才赵伟董兆强王营
- 关键词:心肌病梗阻性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 快速心房纤颤时ST段水平压低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 2004年
- 王琳许法运王营吴永健秦学文陈纪林
- 关键词:ST段冠心病心房纤颤快速房颤心电图
-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vWF和GMP-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35例(A组)UAP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24、72 h血液中vWF和GMP-140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UAP患者30例(B组)和健康者30例(C组)作对照。vWF和GMP-140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含量,并随访术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vWF在A、B组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介入治疗后1 h进一步升高,持续至24 h(P<0.05),然后逐渐回落;B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改变。A、B组GMP-140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介入治疗后在1 h即达峰值(P<0.01),然后迅速回落,72 h至术前水平;随访期内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57%vs14%,P<0.01)。结论UAP患者介入治疗后vWF、GMP-140在72 h内有动态变化,反映了PCI后冠脉内皮功能受损和血小板激活上述指标持续升高,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 韩艳丽王营李继福姜红菊左岩霞朱靖王健刘芳纪求尚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假性血友病因子
- 三种心电检查方法检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阳性率的比较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比较频谱心电图(FCG)、静态心电图(ECG)和心电向量图(VCG)检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阳性率的比较。方法将162例临床诊断为UAP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存在1支或多支病变,至少1支狭窄≥50%]同时进行FCG、ECG、VCG检查,对检查结果依据各自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FCG检出的阳性率较ECG、VCG检出的阳性率高(P<0.01);②多支病变组FCG阳性率较单支病变组高(P<0.01);③LVEF<0.50组FCG阳性率较LVEF≥0.50组高(P<0.01)。结论FCG对UAP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ECG和VCG。
- 王营韩艳丽刘芳史新华
- 关键词:心绞痛频谱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