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正常表现被引量:1
- 2012年
-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可以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大范围(包括胸部、腹部及盆腔)薄层无间断扫描,经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图像重建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图像;通过背景抑制及黑白翻转技术,可对病变的显示达到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相媲美的效果,可直观、立体地评估原发病灶和灶外的肿瘤或(和)非肿瘤征象,并可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体积的定量测量。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WB-DWI正常表现,为该技术用于临床诊断奠定基础。
- 孙春锋陆健陈小东姜吉锋王绍刚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全身成人磁共振最大密度投影表观弥散系数
- 256层MDCT低剂量对比剂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256层MDCT低对比剂量扫描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BMI<23kg/m^2的成年颈动脉血管受检者随机分为3组,使用对比剂(碘佛醇320mgI/ml)不同剂量:A组为70ml(35例)、B组为60ml(46例)、C组为40ml(39例);流速为4.5ml/s,随后注入40ml的生理盐水,利用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阈值为150HU,图像在EBW工作站中进行后处理,分别测量3组图像中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起始部和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并且观察有无锁骨下静脉残留的对比剂造成伪影。结果:3组病例中所有颈动脉对比剂浓度均在250HU以上,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满足诊断要求;3组病例中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的干扰方面有差异,C组(40m1)病例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B两组。结论:256层颈部血管CTA在降低对比剂剂量条件下均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 王绍刚陆健张涛张学琴姜吉锋丁丁
- 关键词:MDCT
- 256层iCT超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CT(U-HRCT)评价肺结节图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进行胸部CT检查并检出肺结节的患者200例(203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不同方案(分为A、B两组)重建肺结节CT图像(A组:层厚1.25 mm,矩阵512×512,FOV 32 cm;B组:层厚0.625 mm,矩阵1 024×1 024,FOV 15 cm)。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肺结节特征和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测量每个图像感兴趣区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分别评价两组的203个结节。B组在边缘、分叶、胸膜压痕、毛刺征、周围血管和细支气管及整体图像质量等主观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 <0.05)。客观上,A组图像的SNR、CNR均显著高于B组,B组图像的噪声显著高于A组(P <0.05)。结论:尽管采用U-HRCT扫描时图像噪声会增加,但1 024矩阵提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从而保证图像的质量和肺结节的特征显示。
- 陈志坚张涛王绍刚张学琴陈莹
- 关键词:超高分辨率肺结节矩阵CT成像
- 门静脉CT血管成像在肝硬化自发性门体分流评估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门静脉CT血管成像在肝硬化自发性门体分流(SPSS)评估中的应用及SPSS与肝硬化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的12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71例、女性55例,年龄(55.7±10.3)岁.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CT血管成像判断是否存在SPSS,并按照分流道内径大小将SPSS患者分为大自发性门体分流组(L-SPSS,n=30)和小自发性门体分流组(S-SPSS,n=46),无SPSS患者(W-SPSS组,n=50)作为对照组.分析SPSS的发生、分流道内径与肝功能、肝性脑病、腹水、门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患者SPSS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分流道内径与门静脉主干内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L-SPSS组和S-SPSS组患者的Child评分及Child-Pugh B、C分级所占比例均高于W-SPSS组[(10.03±2.91)分对(7.09±2.54)分对(5.64±2.95)分,26.7%对43.5%对18.0%,56.7%对17.4%对1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210、χ^(2)=36.974,均P<0.001),而白蛋白水平、肝体积及门静脉主干内径均小于W-SPSS组[(34.97±5.22)g/L对(36.30±3.30)g/L对(37.59±4.05)g/L,(1183.91±367.31)mm^(3)对(1357.24±582.76)mm^(3)对(1475.68±432.46)mm^(3),(13.23±2.53)mm对(14.17±1.87)mm对(14.64±2.26)m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5、3.467、3.869,均P<0.05).L-SPSS组患者肝性脑病、腹水、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高于S-SPSS组和W-SPSS组(63.3%对43.5%对16.0%,80.0%对60.9%对36.0%,66.7%对37.0%对24.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144、15.530、14.476,均P<0.05).在SPSS患者中,分流道内径与门静脉主干内径呈负相关(r=-0.85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OR=1.392,95%CI:0.595~3.158,P=0.043)、肝性脑病(OR=5.934
- 陈莹张涛张学琴王绍刚徐晓莉
- 关键词:肝硬化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对比剂(370、350、320 mgI/mL碘海醇)联合不同重建算法[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对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3—11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共15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对照组(350 mgI/mL碘海醇联合IR)、低浓度组(320 mgI/mL碘海醇联合DLR)和高浓度组(370 mgI/mL碘海醇联合IR)。测量并计算3组冠状动脉CTA图像的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结果:低浓度组的CT值冠状动脉更高,且图像噪声明显降低。3组图像中CT值左心室(P=0.136)和CT值冠状动脉(P=0.08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图像中低浓度组SNR左心室、SNR冠状动脉、CNR左心室和CNR冠状动脉均高于对照组和高浓度组(均P<0.001)。低浓度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在冠状动脉CTA中,DLR联合低浓度对比剂优于IR联合高浓度对比剂组。
- 毛宇张涛王绍刚张学琴徐磊陈莹
- 关键词:对比剂冠状动脉
- 脊柱骨髓的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正常表现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的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正常表现。方法分析研究32位正常健康自愿者的WB-DWI表现,评价图像质量,测量ADC值。结果所有脊柱图像均满足研究需要,无明显伪影。随着年龄增加骨骼系统信号逐渐减低,图像评分逐渐下降,椎体的ADC值逐渐下降。结论正确认识脊柱骨髓的WB-DWI表现,对于进行临床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孙春锋王绍刚陆健姜吉锋陈小东梁宏伟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脊柱骨髓
- 80kV联合高浓度对比剂在256层iCT肾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探讨80 kV联合高浓度对比剂(400 mgI/mL)对肾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成像中图像质量、碘摄入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连续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0 kV、320 mgI/mL)和观察组(80 kV、400 mgI/mL),每组50例。分别测量两侧肾动脉的CT值,距离其起点1 cm,并计算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记录患者的碘摄入量、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肾动脉的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LP、ED、碘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ED降低61%,对比剂量和碘摄入量降低了46%和33%。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需求。结论:采用80 kV和高浓度对比剂可以改善动脉强化,并以较少的碘摄入量和较低的辐射剂量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
- 陈志坚张涛王绍刚张学琴陈莹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比剂肾动脉
- 螺距对多层螺旋CT下肢CTV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的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改变对下肢CTV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优化扫描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螺距分别为0.562:1,1.375:1。病人按使用不同的螺距分为A、B两组,病人都是随机分组,每组40人。机器自带软件客观评价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由两个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图像噪声和信噪比的主观评价。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同时记录设备自带的剂量记录数据CDTIvol。结果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中,轴扫图像噪声为4.39±0.29,螺距为0.562、1.375时,A、B两组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24±0.25和5.27±0.25。螺距为0.562的A组MPR图像未见明显变形,B的图像比A组无较明显的变形。螺距为0.562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远大于B组;螺距为1.375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小,图像信噪比客观上小于A组。结论下肢静脉CT检查中,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螺距优化扫描方案,1.375的扫描参数可作为常规选择,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获得满意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CT图像。
- 王绍刚陆健张学琴张涛姜吉锋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螺距
- 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技术的探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的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80名受检者进行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发现病变进行常规CT扫描。由两个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图像的清晰,病变显示,图像伪影的评价。结果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扫描有72例以上图像清晰,病变显示清楚,5例图像有伪影但不影响诊断。在80例内筛出3例肺结节病变,其中2例确诊为早期肺癌。同时病人的x线辐射剂量大幅减少,CTDIvol从18.03±0.52m Gy减到5.44±0.43m Gy,降低了70%。结论健康体检的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是可行性。
- 王绍刚陆健张学琴
- 关键词:肺部低剂量
- 双小剂量在Brilliance iCT 256层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双小剂量在Brilliance i CT 256层在颈部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将体重70 kg以下的76例患者随机分A,B两组,每组38例;A组采用低对比剂、小剂量扫描及idos4重建,B组采用低对比剂、常规剂量扫描及标准重建。结果 A组双小剂量扫描获得优质图像34例,B组35例(P>0.05)。结论双小剂量256层i CT颈部CTA扫描既能保证临床诊断需求图像质量,又能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放射剂量,可替代70 kg以下患者颈部CTA血管造影检查的常规扫描技术。
- 沈继明王绍刚陆健张学琴
- 关键词:颈部血管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