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秋爽

作品数:17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细胞
  • 4篇腹腔
  • 4篇肠癌
  • 3篇疫苗
  • 3篇胃肠
  • 3篇胃肠道
  • 3篇酶链反应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癌
  • 3篇聚合酶
  • 3篇聚合酶链反应
  • 3篇克罗恩
  • 3篇克罗恩病
  • 3篇间质
  • 3篇合酶
  • 3篇腹腔镜
  • 3篇肠道
  • 2篇蛋白
  • 2篇直肠

机构

  • 17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7篇王秋爽
  • 16篇孙华文
  • 6篇王琦
  • 4篇谭海燕
  • 3篇童仕伦
  • 2篇沈世强
  • 2篇吴冲
  • 1篇陈晓燕
  • 1篇张爱民
  • 1篇崔忠惠
  • 1篇钱彧
  • 1篇朱开梅
  • 1篇曹峰瑜

传媒

  • 2篇腹部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外科(汉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治疗19例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例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需再次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病人均行吻合口重建手术,且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仅有1例病人出现胆漏,2例病人出现胆管炎。结论针对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病人的实际情况及狭窄不同程度,结合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改善病人恢复情况。
王秋爽张爱民陈晓燕孙华文
关键词: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手术重建
直肠癌切缘黏膜组织p53基因370位点甲基化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直肠癌下切缘中黏膜p53基因K370位点甲基化表达,探讨“分子界定”的临床意义,评估p53基因370位点甲基化与安全切缘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07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外科确诊并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97例,术后1~3年吻合口复发的46例,未复发151例,同时取20例正常直肠黏膜标本作为阴性对照。根据复发的情况,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以及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蛋白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缘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切缘组织中p53基因K370位点甲基化,并通过Pearson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同时统计各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复发组、未复发组及对照组织切缘标本p5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46例复发组中有41例发生甲基化,甲基化率为89.1%,未复发组(12/115例)和对照组m现低甲基化和未发现甲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K370位点甲基化率高于未复发组。K370的甲基化率在肿瘤直径和距肛缘距离以及TNM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在患者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的K370位点甲基化可以作为安全切缘指标和预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的预后指标的标准,准确评估K370位点甲基化有利于合理选择安全切缘。
王秋爽孙华文谭海燕吴冲
关键词:吻合口复发直肠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Tim-3/aPKC-ι通路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病程判断中的作用
2022年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接受英夫利西(IFX)治疗前后Tim-3/aPKC-ι通路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和在病程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制备外周血T细胞亚群同时构建靶向RNA干扰Tim-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T细胞亚群,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和Tim-3以及aPKC-ιmRNA的变化,确认Tim-3/aPKC-ι通路的存在;收集2009年6月至2019年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45例CD患者,分别在第0、2、6周时给予IFX治疗。以同期16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CD患者于治疗开始前(0周)和治疗第5、10和15周时取静脉血,并经结肠镜检查取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标本。观察CD患者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内Tim-3和aPKC-ιmRNA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RNA干扰Tim-3基因在T细胞表达后,可抑制下游的aPKC-ι mRNA表达水平以及T细胞增殖的作用,提示CD发病机制中存在Tim-3/aPKC-ι通路。IFX治疗前,CD患者在外周血Tim-3和aPKC-ι mRNA表达水平(5.25±0.89和5.11±0.45)和肠黏膜组织内Tim-3和aPKC-ι mRNA表达水平(5.77±0.56和5.07±0.3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0周和15周时,CD患者外周血Tim-3和aPKC-ιmRNA表达水平和肠黏膜组织内Tim-3和aPKC-ι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证实Tim-3/aPKC-ι通路在C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活动期CD患者经IFX治疗后Tim-3和aPKC-ιmRNA表达水平下降,提示Tim-3/aPKC-ι通路参与IFX治疗活动期CD,可以导致临床缓解,下降的幅度对病程判断具有临床意义。
孙华文王秋爽周佳伟
关键词:英夫利西单抗克罗恩病
球囊胃管引导3D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邻近贲门部胃间质瘤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胃管引导3D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邻近贲门部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20例邻近贲门部(距离≤5 cm)胃间质瘤病人,在球囊胃管引导下行3D腹腔镜楔形切除术。回顾性分析该组病人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病理结果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在球囊胃管引导下完成3D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未发生术中肿瘤破裂、中转开腹以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平均手术时间(79.2±23.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1±17.1)ml。除1例术后腹腔出血病人经保守治疗痊愈外,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未发现贲门狭窄。随访12~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邻近贲门的胃间质瘤,应用球囊胃管引导行3D腹腔镜楔形切除术安全可行,符合手术原则,并可预防术后贲门狭窄。
王琦孙华文王秋爽杨厚涞沈世强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三维视觉
microRNA-138通过靶向作用于CCND1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人结肠癌细胞SW620中细胞周期蛋白1(CCND1)的表达情况及其异常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阐述microRNA-138(miR-138)在SW620增殖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以及Western blot确定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CND1的表达情况;随后采用qT-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内miR-138的表达,并通过统计学分析miR-138与CCND1表达的相关性,培养SW620细胞并转染miR-138模拟物(mimics)后验证miR-138与CCND1的相关性,在SW620细胞内进一步转染miR-138模拟物后,Transwell和MTT检测不同处理组中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改变情况;继续转染CCND1 siRNA后,探索miR-138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结肠癌组织中,与相应癌旁组织相比,CCND1表达显著升高,miR-138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138mimics后,与空白对照组(未转染组)相比,细胞迁徙能力下降,同时增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CCND1 siRNA后,与未转染组相比,miR-138表达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而细胞侵袭能力和增殖能力较未转染组相比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CCND1异常升高可能与miR-138的表达降低有关,且miR-138影响SW620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可能是通过影响CCND1的表达实现的。
王秋爽王琦孙华文柯东
关键词:结肠癌
CEA-EPO质粒的构建及诱导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红细胞疫苗抗结肠癌的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CEA-EPO质粒的构建及诱导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红细胞疫苗抗结肠癌的研究。方法:将EPO-cDNA插入pcDNA3.1质粒的多克隆位点,用CEA基因启动子替代pcDNA3.1质粒的CMV启动子,构建成CEA-EPO重组质粒。用含抗体CD117磁珠分离纯化和收集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用重组腺病毒法将CEA-EPO基因体外转染CEA-EPOmRNA基因到造血干细胞内,检测CEA-EPO基因和蛋白表达,将疫苗注入小鼠体内,进行扩增,使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携带CEA-EPO双基因红细胞,经过提取和纯化获得CEA-EPO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再进行双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成功收集造血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前后有明显差异(P 3);高于其他各组的大小(P <0.05),CEA-EPO疫苗组的成活期分别为:69 ±6.91天,高于其他各组的大小(P <0.05);CEA-EPO疫苗组在肿瘤大小和小鼠的生存时间上,与空载组、CEA疫苗组,EPO疫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携带CEA-EPO双基因肿瘤抗原的红细胞疫苗对结肠癌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既可以诱导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成红细胞疫苗,又可以合成肿瘤抗原的红细胞疫苗,是临床治疗结肠的重要疫苗。
孙华文杨厚来王秋爽
关键词:结肠癌
CEA-EPO质粒的构建及其诱导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的红细胞疫苗治疗结肠癌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红细胞生成素(EPO)质粒的构建及其诱导的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红细胞疫苗的抗结肠癌效果。方法构建CEA-EPO重组质粒,同时构建空载体质粒、CEA质粒和EPO质粒。用含抗体CD117磁珠分离纯化和收集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用重组腺病毒法将CEA-EPO基因体外转染到造血干细胞内,检测CEA和EPO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将疫苗注入小鼠体内,进行扩增,使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携带CEAEPO基因的红细胞,经过提取和纯化获得CEA-EPO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再进行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实验分组为空载体组、CEA组、EPO组和CEA-EPO组。结果成功收集造血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分选后的阳性管标本纯化后的CD117阳性细胞比例较纯化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EPO m RNA及其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体外转染CEA-EPO基因成功,获得CEA-EPO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采用细胞红系相关标志抗体GPA和CD71标记后,流式细胞仪结果证实红细胞疫苗培养成功;相关疫苗激活的单核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比例为40∶1时,CEA-EPO组的杀伤作用强于空载体组、CEA组和EPO组(P<0.05);体内试验的成瘤性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2周CEA-EPO组的肿瘤体积和死亡率小于或低于其他3组(P<0.05),且CEA-EPO组的生存时间长于其他3组(P<0.05)。结论携带CEA-EPO基因肿瘤抗原的红细胞疫苗对结肠癌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既可以诱导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成红细胞疫苗,又可以合成携带肿瘤抗原的红细胞疫苗,有望发展成为临床治疗结肠癌的重要疫苗。
孙华文杨厚涞王秋爽
关键词:结肠癌红细胞生成素质粒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36例胃底部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3D腹腔镜手术(3D腔镜组),18例行开腹手术(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病理资料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破裂以及切缘阳性的情况,均未发生大出血、吻合口瘘、术后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3D腹腔镜技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能明显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且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
王琦孙华文王秋爽杨厚涞钱彧童仕伦
关键词:胃肿瘤胃肠道间质肿瘤胃底腹腔镜三维视觉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被引量:3
2013年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hernia repair,LIHR)作为一项新技术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等优点[1].LIHR包括内环口关闭术、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ransabdominalpreperitoneal prosthetic,TAPP)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虽然较开放性手术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但术中和术后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并发症,为了使并发症降到最低,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王秋爽沈世强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开放性手术传统手术
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aPKC-ι基因表达及对纤维化水平临床评估价值
2010年
目的 测定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中aPKC-ι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aPKC-ι基因表达水平与克罗恩病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基于SYBR Green荧光标记技术,建立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方法,在ABI PRISM 7000荧光定量PCR仪上测定了50例克罗恩病患者(按肠壁纤维化程度分为三组)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aPKC-ιmRNA的含量.结果 成功建立了人aPKC-ι基因表达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三种纤维化组aPKC-ι mRNA的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32(1.08~3.97)、2.56(2.38~2.72)、3.35(2.25~8.96)倍(P<0.01),且其含量高低与肠壁纤维化呈正相关,并且三组之间的aPKC-ι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aPKC-ι mRNA可为临床监测病情活动性提供一种敏感的指标.
朱开梅孙华文王秋爽谭海燕童仕伦
关键词:克罗恩病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