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视功能
  • 2篇视疲劳
  • 2篇双眼
  • 2篇近视
  • 1篇眼视功能
  • 1篇隐斜
  • 1篇双眼视
  • 1篇双眼视功能
  • 1篇偏光
  • 1篇显示器
  • 1篇立体视
  • 1篇立体视锐度
  • 1篇近视患者
  • 1篇近视眼
  • 1篇聚散
  • 1篇反应性
  • 1篇成年人

机构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王琦
  • 4篇高祥璐
  • 4篇张艳龙
  • 2篇石浩淼
  • 2篇肖婷婷
  • 2篇邢秀丽
  • 2篇王彦君
  • 1篇刘洵
  • 1篇高飞
  • 1篇吕安琪
  • 1篇白琰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隐斜对成年人近视眼双眼调节反应与聚散适应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研究水平隐斜对聚散适应以及双眼调节反应的影响,探讨隐斜和近视发展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9-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本科或研究生自愿参与116名近视受试者,根据近距隐斜量(near phorias,NP)分为三组:正位组(N组)48例(-6△≤NP≤0),外隐斜组(EXO组)42例(NP<-6△),内隐斜组(ESO组)26例(NP>0△).持续注视40cm处视频显示终端(VDT)阅读20 min,阅读前后分别行主觉验光,远距(5 m)与近距(40 cm)水平隐斜测量,AC/A值及单眼(MA)与双眼(BA)调节反应(应用Shin-Nippon WR-5100K红外线开放视野全自动电脑验光仪).结果 阅读前三组MA与BA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XO组:BA>MA(t=9.264,P<0.01);N组:BA>MA(t=4.840,P<0.01); ESO组:MA>BA(t =-6.064,P<0.01).阅读前后三组的聚散适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4.026,P<0.01).EXO组表现为集合性聚散适应(外隐斜量减小);ESO组与N组均表现为开散性聚散适应(ESO组内隐斜量减小;N组外隐斜量增大).结论 隐斜通过集合性调节对双眼调节反应产生影响,不同隐斜在融像性聚散需求方向的作用下表现为不同方向的聚散适应.内隐斜双眼调节滞后量较高,可能与近视的发展速度有关.
肖婷婷高祥璐张艳龙王琦邢秀丽吕安琪
关键词:隐斜
注视差异在分析双眼视功能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注视差异在评价和分析双眼视功能中的作用,探寻更加准确合适的反映眼部功能的检查方法,同时为异常双眼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选取志愿参与研究的在校大学生80名,男34人,女46人,平均年龄(22.3±3.2)岁,使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客观及主观验光,在全矫基础上于40cm处,应用Wesson Fixation Disparity Card配合偏振片测量由不同棱镜诱导下的注视差异的大小和方向,并绘制注视差异曲线。应用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查。让被检者阅读纸质文本材料半小时,使用视疲劳评估表评估视疲劳程度。分析注视差异与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不同注视差异曲线类型所占比例不同,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6%(37/80)、9%(7/80)、26%(21/80)和19%(15/80)。注视差异的大小与立体视锐度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350,P=0.004)。注视差异曲线斜率与视疲劳程度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857,P:0.000)。结论注视差异是评估某些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注视差异的测量结果可以辅助诊断临床异常双眼视功能。
王琦高祥璐张艳龙肖婷婷王彦君邢秀丽
关键词:立体视锐度视疲劳双眼视功能
偏光3D显示器对视功能影响的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眼位患者在观看偏光3D影像0.5 h和1 h后视功能参数的改变,探讨参数改变与视疲劳的关系。方法:选取志愿者51名,根据近距隐斜量分为3组:正位组、外隐斜组、内隐斜组。分别测量观看3D影像前、0.5 h和1 h的视功能参数,使用视疲劳调查问卷进行视疲劳程度统计。结果:按眼位分,正位组和内隐斜组观看3D影像0.5 h和1 h相比于观看前调节反应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P<0.001、P=0.001)。内隐斜组观看0.5 h和1 h立体视锐度值小于观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3)。按时间分,观看0.5 h和1 h,正位组和内隐斜组注视视差均小于外隐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1,P=0.02、P=0.007)。观看1 h后,正位组和内隐斜组的注视视差斜率绝对值均小于外隐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3)。观看0.5 h,外隐斜组视疲劳得分大于正位组和内隐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15)。结论:不同眼位患者观看3D影像后,立体视锐度有所提升;调节反应增大、注视视差变大及其斜率的改变影响了双眼协调运动,最终导致视疲劳。
王彦君高祥璐石浩淼张艳龙王琦白琰
关键词:视功能视疲劳
动态检影法下近视患者反应性与刺激性AC/A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测量调节滞后量和眼位,研究在不同调节刺激下,患者反应性AC/A和刺激性AC/A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在校大学生29例,在全矫基础上,利用棱镜分离法测量被检者【平均年龄(23.3+3.8)岁,除近视外,无其他眼部及全身疾病】在5m和40em处的隐斜量。在全矫度数的基础上添加+1.00、+1.50、-1.00、-2.00D球镜,重新检查被检者在40cm处的隐斜视,应用MEM动态检影法测量患者的调节滞后量。采用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的调节刺激下,患者的调节滞后量、梯度法反应性AC/A及梯度法刺激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6.85、8.992、17.319,P〈0.05)。基于梯度法得到的反应性AC/A与刺激性AC/A均呈正相关(+1.00D:r=0.542,P〈0.01;-1.00D:r=0.789,P〈0.01;-2.00D:r=0.812,P〈0.01)。基于计算法得到的反应性AC/A与刺激性AC/A也呈正相关(r=0.859,P〈0.01)。结论附加负球镜时,调节滞后量更大。计算法求的反商件AC/A与刺瀚忡AC/A的相姜件帚捍.
张艳龙高祥璐王琦石浩淼高飞刘洵
关键词:近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