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 作品数:8 被引量:62 H指数: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FAR、TG/HDL-C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78例AMI合并HF患者的资料纳入HF组,根据预后分为不良预后亚组(61例)和良好预后亚组(1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HF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良好预后亚组比较,不良预后亚组FAR、TG/HDL-C比值升高(P<0.05)。AMI合并H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AR升高、TG/HDL-C比值升高、B型利钠肽(BNP)升高,独立保护因素为LVEF升高(P<0.05)。结论:FAR、TG/HDL-C比值升高与AMI合并HF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王海云 李雅敏 闫树凤 孙黎黎 王溪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FAR 预后 培哚普利联合醛固醇受体拮抗剂对心房纤颤犬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及二者联用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纤颤(房颤,AF)犬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犬24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培哚普利组(P组)、螺内酯组(S组)和二者联用组(P+S组)。各组心房快速起搏8周,建立AF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4周及8周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醛固酮(Ald)水平;起搏前及起搏后8周,测定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起搏8周后停止起搏,观察各组犬AF维持的例数及AF自行持续时间;Masson染色检测各组犬心房肌胶原容积分数(CVF)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组、S组和P+S组犬起搏4周和8周后血浆AngII及Ald水平明显降低,起搏8周后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减小,左心房射血分数显著增大,停止起搏后AF维持率明显减少,AF平均持续时间明显缩短,CVF值明显降低。而3个用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哚普利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阻止长期心房快速起搏AF犬心房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心房纤维化,减少AF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但二者联用效果并不优于单药。 雷涛 刘小慧 罗太阳 李晖 谷孝艳 陈东 王伟 王海云关键词:心房纤颤 螺内酯 培哚普利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三年随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分析首次确诊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急性PTE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首次确诊急性PTE患者229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2.61±12.39)岁,男90例(39.3%),女139例(60.7%),通过门诊或电话对纳入患者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PTE患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29例患者中复发77例(33.6%),未复发152例(66.4%);复发组中无诱因急性PTE 63例(81.8%),有明确诱因急性PTE 14例(18.2%);未复发组中无诱因急性PTE 98例(64.5%),有明确诱因急性PTE 54例(35.5%),无诱发因素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凝治疗6~12个月通过V/Q scan评估是否存在残余血栓,共有118例(51.5%)患者存在残余血栓,其中复发组中存在残余血栓48例(62.3%),无残余血栓29例(37.7%);未复发组中有残余血栓70例(46.1%),无残余血栓82例(53.9%),残余血栓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抗凝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无诱发因素(OR值2.097,95%CI为1.061~4.145,P=0.033)、残余血栓(OR值2.034,95%CI为1.081~3.826,P=0.028)、抗凝疗程13~24个月与6~12个月比较(OR值0.405,95%CI为0.185~0.887,P=0.024)、> 24个月与6~12个月比较(OR值0.204,95%CI为0.093~0.445,P <0.001)与急性PTE复发独立相关。结论急性PTE患者复发风险较高,特别是无诱因急性PTE;首次确诊无诱因急性PTE随访过程中发现肿瘤等诱发因素,提示临床医生随访中需要对无诱因急性PTE患者给予关注;无诱因急性PTE、规范抗凝后残余血栓、抗凝疗程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雅敏 孟晶晶 齐玥 闫树凤 王海云 李梅凝 张晓丽 米玉红关键词:急性肺栓塞 复发 吸烟的冠心病患者戒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 了解吸烟的冠心病患者对于吸烟问题的认识及戒烟状况,揭示戒烟及戒烟未成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更有效地帮助冠心病患者控烟提供参考.方法 对350例吸烟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等,采用分组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戒烟的影响因素.结果 350例吸烟的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9.6±10.2)岁,男321例(占91.7%).57.1%(200/350)的患者已戒烟,42.9%(150/350)的患者目前仍在吸烟.将患者按年龄分两组,非老年组患者(≤65岁,n=239)戒烟率50.6%,显著低于老年组患者(〉65岁,n=111)的71.2%(P〈0.001).非老年组有戒烟意愿及尝试过戒烟的比例分别为70.3%和48.3%,均低于老年组的81.2%和59.4%(P〈0.001).76例戒烟复吸者中,复吸最主要原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占76.3%.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戒烟未成功的因素:年龄≤65岁(OR=2.336,P=0.004)、文化程度低(OR=1.310,P=0.028)、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OR=0.261,P〈0.00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R=0.107,P=0.004)、家庭总收入〉4000 元/月(OR=1.828,P=0.003).结论 吸烟的冠心病患者戒烟水平和意识仍有待提高;除现有的控烟政策外,应更加关注中青年、文化程度较低、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家人有人吸烟、体质指数及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吸烟冠心病患者的控烟活动;在针对吸烟冠心病患者控烟活动的同时对其周围环境宣传控烟活动也是迫切需要的. 罗太阳 雷涛 刘小慧 彭雪梅 康俊萍 吕强 王海云 马长生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吸烟 戒烟 院外规范化治疗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观察规范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患者院外的管理对其抗凝治疗中及停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分为规范治疗组(观察组)和未规范治疗组(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首次发病的PE患者资料,院外管理策略:指导抗凝治疗;记录患者所有症状;完成治疗3个月的超声心动图、6个月及12个月的肺灌注等检查;现有指南指导下抗凝结束后未来1年内的血栓事件复发情况;定期检查期间,一旦出现可疑复发的症状即给予确诊检查明确。对照组: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PE资料及出院后在非抗栓门诊治疗的抗凝治疗状态及转归情况。结果①收治无明确触发因素的急性PE患者分别为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的246例;两组年龄(观察组64±12岁和对照组65.9±12.9岁)及性别(男/女:观察组1:1.22和对照组1: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复发率(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22.36%),(P〈0.01);③观察组病死率(3.1%)低于对照组(9.3%),(P〈0.05);观察组中PE患者的失访率及中断治疗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85%vs.21.54%(P〈0.01)和1.55%vs.8.5%(P〈0.01);④具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别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占82.17%和77.64%(P〉0.05),而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分别为79.31%和54.97%(P〈0.05).结论规范PE患者的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PE患者VTE的复发率,应加强PE患者的院外抗凝治疗管理;暴露于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PE患者,抗凝治疗期间或抗凝结束后血栓事件的复发值得关注。 米玉红 祁璇 闫树凤 王海云 王丹丹 李春盛关键词: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复发 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补救性溶栓治疗时机初探及理念更新 被引量:10 2019年 急性高危组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低危组PE(无右心室负荷过重表现,无心肌细胞受损证据)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并无争议。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危组PE(存在右心室负荷过重表现,和(或)心肌细胞受损证据)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1)、所有急性PE患者中住院比例最大;(2)、抗凝治疗中仍有5%~15%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2];(3)、现有指南在急性期治疗的建议存在很多尚未确定也是困扰着临床医生的实际问题: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指南[3]建议中危PE不推荐常规溶栓治疗,可以考虑选择性溶栓(但是并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实质性建议);2014年ESC建议中危PE不推荐常规溶栓治疗(权衡获益与出血风险),在急性期抗凝治疗中观察,一旦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建议挽救性溶栓;建议中考虑到了出血高风险的人群,可以采用外科取栓或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取代传统的系统溶栓治疗[2]。国内专家在中危溶栓方面同样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如2011年程显声教授等提供了急性PE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建议[4]、2018年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5]及《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静脉血栓栓塞性CA指南[6],但是依旧是基于现有ESC国际指南的建议,并没有新的突破。 米玉红 陆艳辉 王海云 孙黎黎 杨赓关键词:急性肺栓塞 补救性 PULMONARY 急性期治疗 醛固酮及心房间质重构与心房颤动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醛固酮(Aid)及心房间质重构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18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喂食)、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1mg·kg^-1·d^-1)、螺内酯组(螺内酯10mg·kg^-1·d^-1),均置入起搏器并持续起搏8周。动态检测左心房的形态功能和血浆Ald水平,记录停止起搏后维持房颤的例数及持续的时间,处死动物后检测心房组织Ald水平及心房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起搏前三组间血浆Al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搏4周及8周后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起搏后4周及8周显著高于起搏前(P〈0.05),而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起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4周及8周后,对照组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较起搏前明显增大,而左房射血分数(LAEF)较起搏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起搏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减小,而LAEF显著增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停止起搏后维持房颤犬明显减少,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左右心房肌胶原体积分数值明显高于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P〈0.05),而培哚普利组、螺内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房颤发生发展中,血浆及心房肌Ald水平升高,心房肌纤维化加重,左房内径及容积会逐渐增大而收缩功能降低;螺内酯和培哚普利可抑制Ald水平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加重、改善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减少房颤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且二者效果相似。 罗太阳 刘小慧 杜昕 刘兴鹏 雷涛 王海云 史加海关键词:心房颤动 醛固酮 心房 纤维化 早期他汀药物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死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早期脂溶性他汀药物(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315例,比较患者初次入院期间应用他汀药物组(辛伐他汀20mg/d或阿托伐他汀10—20mg/d)和未应用他汀药物治疗组随访全因病死率,中位随访时间为45.1个月。结果他汀组58例,未用他汀组257例,单因素分析,应用他汀组随访病死率为17.2%,显著低于未应用他汀治疗组37.4%(P=0.003);心功能NYHACⅢ-Ⅳ患者中,他汀组的病死率为17.2%,非他汀组病死率高达4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心功能NYHAⅠ-Ⅱ级患者中,两组随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当前吸烟、血脂、左室射血分数、NYHA心功能分级及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其他利尿剂、地高辛和钙离子拮抗剂,总研究人群中他汀组的死亡相对危险度(RR)为0.352(95%CI 0.135~0.920,P=0.033),心功能NYHA Ⅲ~Ⅳ患者中他汀组的死亡RR为0.250(95%CI 0.081~0.778,P=0.017)。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密切相关,特别是中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死率降低,而这种相关是独立于他汀药物的降脂作用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等目前心衰治疗基石作用的。 黎旭 刘兴鹏 刘小慧 杜昕 康俊萍 吕强 王海云 徐霞 梁翠 闫倩 雷涛 耿丽丽 刘百球 马长生关键词:心肌病 充血性 充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