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艺术更多>>
- 艺术家践履企业社会责任
- 近年来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著名企业热衷于以各种方式赞助或者扶植艺术项目.企业在褒奖充满灵感与才华的艺术家们的同时,一方面既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为企业品牌积累更多的无形财富和资源;另一方面艺术家借助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展...
- 王洪亮
- 关键词:艺术家社会责任品牌价值
- 文献传递
- 构建非遗全媒体传播的结构、方法、路径与创新思维
- 2023年
- 本文探究了“四全媒体”理论框架下的全程整合非遗品牌传播、全息体验非遗之美、全员协同多元形式创新与全效智能传播文化精神,归纳了技术赋权、文化引领的非遗全媒体传播方法与多技术支持、多模态呈现的传播路径;提出在智能传播和媒体融合趋势下,以“道器合一,以器为媒”的创新传播思维为指导,秉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完全有可能成为信息源,即全部事物都能成为一种媒体的传播理念和设计方式,深入领会非遗本体、媒体与受众的内在特点和文化内涵,整合媒体、媒介技术优势,挖掘人、事、物的媒体传播潜力,提升非遗全媒体传播的创新性、艺术性和文化传承价值。
- 王洪亮
- 关键词:创新思维
- DynArt ChatGPT:一个动态非遗年画的生成平台
- 2023年
- ChatGPT吸引了跨领域的兴趣,因其提供了一个领域的会话能力和推理能力。年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年画常作为一种主要的宣传手段。作为商品生产,其有着巨大的宣传推广量与经济价值。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产生了传承乏人、创新不易、保护不力的诸多问题。为了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美术,本文产生了一个设想:能否将ChatGPT的会话功能与非遗文化中的传统美术进行组合呢?基于此设想,构建了一个系统——动态非遗年画生成系统(DynaArt ChatGPT)。DynaArt ChatGPT可通过提取ChatGPT给出的样例中的关键词,然后再根据关键词生成一段与样例相关的描述,并将描述输入到Lumen5模型中,Lumen5就会根据该输入的描述生成相应的动态视频,经过实验本文认为动态画生成系统可以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故事进行全新的演绎。
- 靳聪周满玲张竣淞王洪亮王洪亮王晶王晶
- 嬗变与异化:视觉营销与当代艺术的合作与发展被引量:2
- 2015年
- 营销一词诞生于20世纪10年代的美国1,但现代营销获得充分发展是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二战后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兴盛,商品开始出现过剩的状况,商品的使用性能和质量上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就让以增加品牌附加价值为主导的视觉营销恰逢其时地发展并成熟起来。时至今日,很多知名品牌和当代艺术家的视觉营销合作日趋常态化,并且呈现出几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形式。
- 王洪亮
- 关键词:视觉营销当代艺术家植入式隐性营销奥格威苹果产品
- 第二思维体系设计--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广告设计教育
- 人工智能目前已进入机器学习的一个新阶段,并且开始在计算机视觉等涉及人类知觉的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无论人工智能在涉及逻辑与计算的应用领域给人的深刻印象,还是在艺术与设计领域做出的尝试,都在预示:人工智能已经开辟...
- 王洪亮
- 关键词:教学设计
- 非遗新媒体传播的3C维度与UFO设计观念被引量:3
- 2023年
- 文物式的静态保护型传承和结合新生活、技术、新文化的活态传承,这二者构成了非遗基因传承的双螺旋结构。非遗文化基因的传承在设计的3C(文化、传播与创造)维度下,走进广大的用户,而新媒体的观念与媒介的工具属性则让非遗迎来了古老传统跟新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机遇,激发了新媒体设计思路与方法的重构。从非遗内容生产主体而言,新媒体促进生产主体的多元化,拓展了设计的范畴。从非遗传播形态而言,通过短视频等跨媒介传播,形成非遗的大众自传播。而UFO(独特、适合、开放)设计观念,则突破非遗传播与设计的边界,挖掘人、事、物成为非遗传播新媒体与媒介的设计叙事潜力,形成用户粘性,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
- 王洪亮
- 关键词:新媒体
- 当代媒体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4年
- 今天大众获取影像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快捷,图形、图像处理和传播的技术门槛也越来越低,以往看起来高端大气的摄影、摄像等视觉艺术形式已成为大众记录和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常态.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①.丹尼尔·贝尔对于视觉文化的阐释是针对于20世纪70年代繁荣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而言的,而我们看到今天的《纽约时报》《时代》等传统印刷媒体已深陷传播窘境,并且纷纷开始转向同移动终端应用技术的结合,让报刊、杂志也可以动起来、有声音;广播频道也开通微博、微信的互动平台,以便留住正在大量流失的受众.媒体的虚拟现实体验技术、交互设计、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日新月异,在不断丰富大众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沟通、了解事物和认知社会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众在社会关系和心理层面的变化使得当下的视觉文化具有更多、更新的传播特征和文化意义.
- 王洪亮
- 关键词:大众媒体当代文化文化特征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