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棉花
  • 4篇烂铃
  • 4篇黄萎病
  • 3篇棉花黄萎病
  • 3篇黄萎病菌
  • 3篇病菌
  • 2篇调节剂
  • 2篇铃病
  • 2篇棉花黄萎病菌
  • 1篇叶型
  • 1篇原因及防治
  • 1篇原因及防治措...
  • 1篇园林
  • 1篇园林植物
  • 1篇增产
  • 1篇生理特性
  • 1篇生理特性研究
  • 1篇气象
  • 1篇气象要素
  • 1篇落叶型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作者

  • 8篇王波
  • 8篇石磊岩
  • 3篇杨可胜
  • 3篇程福如
  • 3篇姚大瑞
  • 2篇文学
  • 1篇刘方志
  • 1篇潘泽义
  • 1篇简桂良
  • 1篇马存
  • 1篇宋建军
  • 1篇籍秀琴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棉花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棉田应用乙缩调节剂防病增产技术研究
1998年
1991~1994年连续4a应用乙缩调节剂对棉花进行化学去早蕾和调控的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安徽沿江棉区棉花应用乙烯利1000~1500mg/kg+缩节胺100mg/kg,每公顷375~600kg药液,只喷棉株周围,其控制烂铃率效果达55.03%~77.30%,降低烂铃指数防效15.21%~15.84%,籽棉和皮棉增产效果分别为26.12%~32.79%和26.86%~32.99%,防病增产效果极显著。1994年采用试验结果进行示范:烂铃防效为61.15%,皮棉增产8.18%。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棉田应用乙缩调节剂是一项减轻棉花烂铃,提高产量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植棉新技术。
杨可胜程福如姚大瑞刘方志潘泽义石磊岩王波朱延金
关键词:棉花烂铃
棉花铃病发生关键因子及预报的研究被引量:15
1995年
本研究通过在不同生态棉区定点系统调查和定株观察表明,棉花铃病发生的关键因子是8月份降雨量,当月雨量180mm以上,其中连续5天日平均雨量达到或超过10mm,铃病发生严重、并出现明显的烂铃高峰,其病铃一般占总烂铃60%以上。综合南北棉区4个试验点的1980~1993年历年棉铃发病率与当年7、8、9三个月降雨量、雨日、温湿度等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烂铃病发病程度的预测模型,即Y=0.08971x+5.2797(x为8月份雨量),应用这一模型,根据当年8月份的天气预报及结合本地棉花长势,可以预报当年棉花铃病发生轻重的趋势。
石磊岩王波李长兴曹桂艳叶景凯姚大瑞杨可胜程福如
关键词:棉花烂铃气象要素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被引量:75
1993年
作者选用5个代表性的棉花黄萎菌系与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落叶型菌系 V_B 与T_9的致病力强于非落叶型菌系。根据寄主反应型,划分出致病力强(V_B、T_9、V_6)、中(V_3、V_5)、弱(V_(10))三个类型;各菌系在33℃不能生长,在低温9℃和高温32℃均生长缓慢,表现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25℃,其中落叶型菌系比非落叶型菌系耐高温,在30℃下、菌落生长仍迅速;在培养性状上差异也很明显,落叶型菌系 V_B 与 T_9的菌落为白色,菌丝致密绒毛状,微菌核不明显,有成束状膨胀菌丝团;而非落叶型菌系 V_3、V_5、V_6、V_(10)菌落为黑色和灰黑色,菌丝絮状,有的稀松成束,微菌核呈串状葡萄形或似瘤状根须。鉴于落叶型黄萎菌系 V_B 与 T_9在三大棉种的6个品种上致病程度和对不同温度反应及培养性状等方面特性均表现基本一致的结果,进而肯定我国江苏常熟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致病菌。
石磊岩王波文学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病菌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研究被引量:7
1993年
通过对我国棉花黄萎病菌 V_B 与已知的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以及我国非落叶型黄萎病菌 V_6、V_10进行对照比较研究,所得结果表明,菌系 V_B 为强致病力,病株落叶成光杆,在6个抗感不同的棉花寄主上致病,平均病情指数达54.6;对不同温度反应显示偏耐高温,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佳温度25℃;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微菌核不明显,呈束状膨胀菌丝团等生理特性方面,均和美国落叶型黄萎菌 T_9表现趋于一致,而与非落叶型黄萎菌系差异明显。从而证实江苏常熟徐市的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病原菌。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石磊岩王波文学
关键词: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
黄栌黄萎病菌生理特性研究初报被引量:5
1993年
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 Var.cinereaEngl),是北京香山红叶主栽树种。自1980年发现该树有黄萎病以来,扩展蔓延迅速,据香山公园1990年调查,发病率达46.2%,严重威胁着红叶景观。为明确黄栌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与棉花黄萎菌的差异及其相关性。作者对黄栌黄萎菌在棉花上致病性和菌落培养性状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采用陆地棉冀81—1、中12、
石磊岩籍秀琴王波
关键词:黄栌黄萎病黄萎菌生理特性园林植物
辽宁棉花烂铃病发病的关键因子及预报方法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通过1983~1985年、1992~1991年先后共6年时间的研究,明确了辽宁棉区烂铃病的主要种类是棉花铃疫病(Phytophthorasp.)。烂铃病发病的关键因子是降雨量和铃期,当田间棉花开花后的一个月左右,遇连续降雨或日降雨量超过10mm时,烂铃病严重发生,出现明显烂铃高峰。通过烂铃剧增期3天前的连续5天累积降雨与烂铃增长率回归分析,得出烂铃病刷增期前3天的短期预报模型y=axb=0.00603x ̄(1.218)(x为剧增期3天前的5日累积降雨量).结合当日调查单株烂铃数,当w=z+zy≥0.2(w-3日后烂铃数/株,z一当日烂铃数/株,y-烂铃增长率)时即进行发报,指导防治。
李长兴曹桂艳叶景凯侯忠石磊岩王波贺敬
关键词:棉花烂铃病
1993年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被引量:20
1994年
1993年棉花黄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暴发成灾,北方棉区危害更为严重。其发病特点是发生早,面积大,出现大面积落叶成光秆的严重病田。其原因是土壤菌量大,品种不抗病及适宜的气象条件。扩大现有抗(耐)病品种种植面积,严重病田轮作倒茬,控制重病区棉种向轻病区调运,加强棉田管理是当前的主要防治措施。筛选高抗黄萎病抗源品种;普查、鉴定落叶型菌系;深入研究南、北棉区病害流行规律是该病的重要研究课题。
马存石磊岩陈其煐简桂良王波宋建军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抗病品种
乙缩调节剂防治棉花烂铃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乙缩调节剂(乙烯利+缩节安)除去棉花早蕾可减轻烂铃病的发生。处理区与对照区相比平均防效58.01%,皮棉平均增产19.62%,其中乙烯利1500ppm+缩节安100ppm,亩施药液25公斤,喷棉株周围,防病增产效果最佳。
王波石磊岩姚大瑞杨可胜程福如
关键词:棉花烂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