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 作品数:39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电影大师李沧东还能进步吗?被引量:2
- 2017年
- 文章以跨品类、跨国别的大艺术视野,在东亚美学的宏阔景深里,深入阐析了李沧东作为影像思想者的视觉反思、现实批判、灵魂拷问三个层次;作为影像艺术大师,在细节捕获、日常生活叙事、诗性庄严雕塑三个方面独具一格的艺术优长。又以侯孝贤、小津安二郎、沈从文为东亚美学标高,揭明了李沧东电影艺术对余味余韵的微妙"分寸"把握。
- 王新
- 关键词:电影美学韩国电影李沧东
- 论“图像吁请”:一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交互生成被引量:2
- 2019年
- 在中西视觉思想史上,“图像吁请”是一个意义饶深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图像吁请”,即意味着图像边框的打破与穿越,但这起源于图像边框的设定,中西方图像边框差异明显,背后受制于完全不同的时空观与哲学观。“图像吁请”可分为“审美吁请”“直接吁请”“暗示吁请”与“移情吁请”四大类型。可以说,人类视觉艺术史就是一段不断打破边框、不断加强吁请的历史,其背后最重要的支撑,是日新月异的图像制作技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人类宗教的、政治的、商业的与审美的意识形态的需求。“图像吁请”是一种图像行为,是图像主体性的重要呈现。图像主体性的实现,有赖于与观者个体的交互对话生成,且此过程富有“曲折”感。在交互生成的“曲折”中,一幅伟大的吁请图像,往往能让观者入画,同时入神,既创造出作品的全新意境,又创造出观者的全新人格。更一步,“图像吁请”实质上深契阿尔都塞所谓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成为意识形态询唤“主体”具体而微的一种形式。
- 王新
- 关键词:图像接受美学图像技术
- “视觉中心主义时代”的视觉污染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随着"视觉中心主义时代"的来临,视觉污染已成为困扰我们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当今中国公共景观污染和大众媒介中的图像污染甚嚣尘上:视觉内容上的色情、暴力和意识形态污染横行天下;视觉形式中的"反美"和"伪美"形式使人眼花缭乱;感觉方式上的视觉统摄、同化其他感觉的缤纷图像让人心醉神迷。如此诸种视觉污染导致了个体心灵损害、身体规训、欲望催长的严重后果。然而,对这一视觉文化前沿问题,理论与实践,皆缺乏系统深入关照。实质上,视觉污染横行泛滥,源于对公共领域象征资本的争夺,导致视觉图像的无序竞争。因此,治理视觉污染,根本在于彰显公共精神,构建一个视觉图像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与管理者四位一体、权责分明的视觉管理体系。
- 王新应海燕
- 关键词:视觉污染象征资本
- 诗味还随画韵长——从诗画融通视角论沈奇之诗与诗学
- 2017年
- 当代诗坛诗评家与诗人沈奇,典雅而新锐的文品、笃实而渊阔的学品、古朴而清通的人品,早已广为播扬;然而,近十年来,他诗心两用,多情而移情,悄然进入书画界,策展、评画、写一手清秀的书法,积累了殊为不俗的视觉艺术经验,而且这些宝贵的经验,涓滴浸润在他实未忘情的诗歌、诗学与诗心之中。
- 王新
- 关键词:诗学诗画诗味艺术经验当代诗坛诗心
- 论理论之品格与治学之门径
- 2017年
- 以一位大学教师对艺术学研究生入学教育的课堂实录,基于其多年来教学、科研的个人体验与体悟,以生动而饱满的案例、激扬而充沛的感情,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学术"理论"之"明晰性"、"曲折性"、"默会性"、"原创性"、"创新性"五大品性,引导学生深入学术"理论"内部,揭示"理论"系统的内在逻辑,探究研究治学的基本方法,指点学术创新的根本门径,且深蕴为当下学术辨伪存真、正本清源的担负与思考。
- 王新
- 关键词:元概念默会知识原创性
- 古典艺术的默会传统及其教育模式研究
- 中西古典艺术中存在着一个心心授受的传统,本文名之为默会传统,它是古典艺术的精髓,却在当代悄然失落.本文借助众多艺术大师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笔记,从古典技术默会传统与古典意蕴默会传统两个层次,深入剖析其具体内涵,并且分析这一传...
- 王新
- 关键词:古典艺术教育模式文化内涵
- 文献传递
- 博雅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被引量:2
- 2011年
- 迄今为止,大学堪称人类文明最为激动人心的创造,自12世纪意大利波隆那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始,大学就一直在与宗教神权,贵族王权及世俗民权的博弈中辗转成长,最终破茧成蝶,获得了自由与独立品格,成为人类文明播扬、心智熏养、智慧启明的重要之所。纵观大学发展历史,业已渐次出现纽曼型、洪堡型、克尔型三种大学。纽曼型大学,旨在提供博雅教育,培养识见通达的彬彬绅士,强调大学的教学功能,以牛津、剑桥等英美古典大学为代表;
- 王新王乙吉
- 关键词:公共艺术大学校园博雅教育海德堡
- 自然——《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
- 2015年
- 本文建基于诸多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在中西文化比照的宏阔视野中,紧紧围绕"自然与视觉艺术"这一主题,自辟蹊径,深入清理与阐析了披美缤纷的中西自然观念和中西桃花源原型,归纳了中国文雅传统对自然的圈养与改造,揭示了西方习以为常的自然静物背后的美学、政治、经济学,比较了中西方看待自然迥然相异的审美眼光以及中西绘画中自然风景审美风格差异,并探索了地方性自然-文化对开启艺术原生创发力的重要价值以及诸多现代国家究竟如何运用自然风景,来塑造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全文无论作品品读,还是观念彰明,都力求生动的体验与独到的见识。
- 王新
- 论造型艺术中“看不见”的部分
- 2017年
- 造型艺术自然是视看的艺术,但其精义往往结穴在那些"看不见"的部分,自形式而言,造型艺术中有触觉感的线条,画"转过去"的体量,计白当黑的负空间,画面中的隐含结构与"势""力",从最微小的笔触、到中观的结构、再到宏观的风格"相反而能相成"的融合"分寸",都是"看不见"的部分。从内容而言,作品背后往往隐含着"时代精神"和艺术家"潜意识";"时代精神",尤其是时代意识形态,会深入积淀到艺术家的"潜意识",对其进行内在规束与说服,形成艺术作品中本应该说出来、却没有说出来的一些"裂隙"与"空白",自然就成了"看不见"的部分;落实而言,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圈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凝结在作品中的某些"社会关系",也成为"看不见"的部分。由此可知,艺术学迄今有一条尚未言明的重要原理:中外造型艺术经典中"看不见"的部分,往往决定了"看得见"的部分。在今天这个机械图像横行的"视觉中心主义时代",我们重新思考和品味经典艺术中"看不见"的部分,对艺术学界之专业探究,以及整个社会视觉教养之提升,皆有饶深意义。
- 王新
- 关键词:分寸潜意识圈子
- 新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德国学派”研究——以全显光与舒传曦的素描教育思想及实践为例
- 2020年
- 1950、60年代,新中国艺术教育界几乎被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全面覆盖,然而就在这种几乎万众一心的“学苏”的声浪中,还是涌现出了一些零星的“异声”,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虽少见于经传、却实际存在的“德国学派”:1955年前后,中国向民主德国派出了梁运清、顾同奋、舒传曦、余秉楠、薜殿杰、全显光等留学生,他们在1961年前后学成归国,在德国原有基础造型体系基础上,历经二十年博观约取、融会中西,构建了一套迥异于苏联的全新教育模式,以至于“德国学派”的称谓,在民间不胫而走。本文正是以全显光与舒传曦为具体案例,借助他们大量的论文成果、教学记录,创作作品与学生习作,及鲜活的口述材料,深入分析“德国学派”与德国艺术教育思想的深层联系,全面梳理总结其素描教育体系,由此而对其在新中国艺术教育中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 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