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丽
- 作品数:3 被引量:61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反流性食管炎242例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通过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的内镜表现、24hpH值监测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探讨RE的内镜特点和致病因素.方法:RE按洛杉矶分型标准进行分级,并注意观察是否并存食管裂孔疝及Barrett’s食管(BE)的内镜表现.60例RE患者进行24hpH值监测.156例RE进行快速尿素酶及病理银染色检测Hp感染.结果:A级98例,B级89例,C级33例,D级22例.A,B,C,D各级RE明显酸反流的发生率(64.7%,71.4%,62.5%,71.4%),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P<0.01);A,B,C,D各级RE合并食管裂孔疝者分别为:25.5%,30.7%、54.6%、60.9%,随RE病变加重合并食管裂孔疝者增多.合并BE者3例(1.2%),合并有不同程度的Barrett’s上皮改变者59例(24.4%).合并Hp感染者39.7%,显著低于胃溃疡组(70.7%)和十二指肠球溃疡组(80.7%)(P<0.01).结论:食管裂孔疝可能是RE的致病因素之一,且可能与RE的严重程度有关.酸反流是RE的致病因素之一.RE患者中Barrett’s现象并非罕见.Hp感染是否与RE的发病相关,有待更严格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
- 王天佑毕春山姜佳丽王敏丽刘宾
-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RE致病因素内镜检查
-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反流性食管炎黏膜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p5 3在反流性食管炎 (RE)及治疗干预后内镜下恢复正常的食管上皮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2 13例RE及 2 6例治疗后内镜下恢复正常的食管上皮活检标本 ,组织病理学HE染色 ,并采用卵白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测定PCNA和p5 3的表达。结果 随着食管黏膜从正常到RE和非典型增生 ,PC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192± 12 0 ) /mm2 、(32 6± 2 0 0 ) /mm2 、(5 96± 2 0 8) /mm2 ,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p5 3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 ,分别为5 9%、34 4 %、5 7 6 %,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2 6例RE病人经干预治疗后内镜下食管黏膜形态恢复正常 ,其食管黏膜的PCNA阳性细胞数为 (30 6± 2 14) /mm2 ,p5 3阳性率为 2 6 9%,均较干预前的 (4 83± 2 18) /mm2 和 6 1 5 %明显降低 (P <0 0 1) ;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随食管反流性病变的加重 ,PCNA及p5 3蛋白的表达增加 ;RE患者经干预治疗后内镜下恢复正常者 ,其食管黏膜在分子水平尚未达到正常 ,故仍需维持治疗和内镜随访。
- 王天佑刘宾王立东王敏丽姜佳丽
-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内窥镜检查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PCNA
-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8
- 2002年
- 目的 探讨酸及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中的发生情况及二者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行内镜检查及 2 4hpH值和胆汁反流检测。结果 5 2例受检者中 ,42例测得明显反流 ,其中混合反流占 5 9 5 % (2 5 /4 2 ) ,单纯反流仅占 40 5 % (17/4 2 )。在单纯反流中 ,以单纯酸反流为主 ,占 76 4% (13 /17) ;在混合反流中 ,以酸反流为主 ,反流程度较重 ,胆汁反流程度较轻 ;反流性食管炎在混合反流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单纯酸反流 (P <0 0 5 ) ,且混合反流中的食管炎显著重于单纯反流 (P <0 0 5 ) ;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酸反流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 ;在混合反流及单纯反流中均以酸反流为主。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存在正性协同作用。
- 姜佳丽王虹王敏丽王天佑毕春山刘宾
-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G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