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生
- 作品数:25 被引量:187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优质高产新品种茉莉新占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 2001年
- 李宏周少川谢振文王家生黄道强卢德城
- 关键词:水稻栽培要点
- 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理想株型构建
- 2005年
- 研究了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晚造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结实率、穗长和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长和倒三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二叶宽和倒三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品质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穗长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整精米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理想株型模式。
- 李宏周少川王家生黄道强卢德城
- 关键词:水稻核心种质理想株型农艺性状品质性状
- 优质稻核心种质青六矮1号及其衍生品种的性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03年
- 对青六矮 1号及其衍生品种 (品系 )的相关分析表明 :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倒三叶长与倒二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粒长呈显著正相关 ,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 ,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 ,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 :株高因子和穗粒数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 ,对产量的重要性顺序为 :株高因子 >穗粒数因子 ;整精米率因子对综合品质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提出在广州地区对该衍生系统的选择应注重多穗、穗长着粒疏、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较小 ,株高稍高、倒三叶较长、粒长透明、千粒重较大单株的选择。讨论了该衍生系统进一步改良的有关问题。
- 周少川王家生李宏黄道强谢振文卢德城
- 关键词:核心种质
- 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粤杂122高产制种技术被引量:1
- 2004年
- 介绍了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粤杂 12 2 (GD -1S/广恢 12 2 )的亲本特征特性和高产制种技术。
- 王家生黄建文李传国吴玉坤郑海波程俊彪陈国荣宋进昌
-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粤杂122制种技术
- 华南早籼品质育种策略续论
- 本文在对华早籼碾米、外观,蒸煮和食味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上述品质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综合了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提出华南早籼品质育种策略:①系统总结育种基础材料,提取优质稻核心种质,重点加强直链淀粉含量1...
- 周少川李宏王家生黄道强谢振文卢德城
- 关键词:早籼核心种质育种策略品种选育
- 文献传递
- 华南籼稻不同处理间早晚造品质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对 9个不同栽培处理、早晚两造种植的华南籼稻品种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粒型呈显著性差异外 ,9个处理间其他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食味品质等性状在造别间呈极显著性差异 ,粒型造别间呈显著性差异。对温室盆栽的 9个不同中微量元素施肥处理早晚两造的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品质性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垩白粒率、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造别间差异极显著 ,胶稠度差异显著。指出华南籼稻品质的提高只有通过品种改良才能根本奏效 ,华南籼稻同一品种早晚不同造别种植晚造稻米食味品质一般优于早造稻米。
- 周少川李宏王家生黄道强谢振文卢德城
- 关键词:品质性状籼稻
- 优质水稻新品种丰矮占1号和丰矮占5号的选育被引量:3
- 2000年
- 谢振文周少川赵丽霞徐炎康李宏王家生
- 关键词:水稻选育
- 利用国际名稻茉莉香105选育系列优质稻的研究
-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柯苇杨健源缪若维江雁芳胡学应卢德城裴树珍冯荣林陈国荣王家生吴基党林辉英
- 该项目以泰国茉莉香105为优质源,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茉莉占、茉莉新占、茉莉丝苗、茉莉软占等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水稻新品种,新品种的产量和抗病性明显优于泰国茉莉香105,拓宽了该省乃至中国优质稻遗传基础,丰富了中国...
- 关键词:
- 关键词:水稻品种选育
- 一个风华正茂的优质稻新品种——丰华占被引量:2
- 2002年
- 周少川王家生李宏谢振文黄道强卢德城缪若维
- 关键词:优质稻丰华占栽培技术
- 21世纪中国水稻育种展望被引量:13
- 2001年
- 周少川王家生李宏谢振文黄道强
- 关键词:水稻育种种子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