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潘政军

潘政军

作品数:20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应用技术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骨折
  • 5篇椎体
  • 5篇内固定
  • 4篇疗效
  • 4篇内固定治疗
  • 4篇骨质
  • 4篇骨质疏松
  • 4篇关节
  • 3篇腰椎
  • 3篇乙烯
  • 3篇乙烯醇
  • 3篇韧带
  • 3篇疏松性
  • 3篇烯醇
  • 3篇聚乙烯
  • 3篇聚乙烯醇
  • 3篇老年
  • 3篇胶原
  • 3篇骨质疏松性
  • 3篇钢板

机构

  • 10篇合肥市第一人...
  • 4篇安徽省合肥市...
  • 3篇广州市红十字...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暨南大学第四...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20篇潘政军
  • 7篇黄彰
  • 6篇江华
  • 4篇陈鸿辉
  • 3篇江渟
  • 3篇殷浩
  • 3篇邹海燕
  • 3篇叶春婷
  • 3篇王晓宏
  • 3篇郭栋梁
  • 2篇周业金
  • 2篇王双利
  • 2篇陈光
  • 2篇田克超
  • 2篇刘伟
  • 1篇李业奎
  • 1篇熊高鑫
  • 1篇王晓陆
  • 1篇谢杰
  • 1篇魏力今

传媒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临床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评价小切口切开复位、中空钉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6例53足有移位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为Ⅱ~Ⅳ型)采用距下关节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距下关节面、中空钉内固定,Ⅲ型和Ⅳ型骨折均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患者术后均石膏托外固定4~6周。结果46例均获随访,时间5~29(14.7±3.2)个月。按AOFAS标准评价功能:优37足,良13足,可3足,优良率94.3%。未发生切口皮缘坏死。结论有移位的跟骨Ⅱ、Ⅲ型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但Ⅳ型骨折疗效差。
潘政军江华
关键词:跟骨骨折
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4月至2007年4月对22例跟骨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多枚螺钉和(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2例。Ⅳ型2例。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术后8~15月。平均1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0例,良9例,优良率86.4%。结论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符合微创治疗原则。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田克超陈劲松潘政军
关键词:跟骨骨折关节内骨折有限内固定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行PKP手术治疗的13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围术期指标,以术后2d的VAS评分改善率为早期疗效指标,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其相关因素。结果1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2例出现骨水泥椎间盘渗漏,3例出现肋间神经痛;PKP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14.51±4.11)%vs(20.64±3.82)%]、伤椎中位高度压缩率[(13.55±3.18)vs(18.56±3.46)%]、Cobb角[(11.32±0.99)°vs(22.55±1.26)°]及VAS评分[(3.73±0.61)vs(8.23±0.85)]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伤椎中位高度压缩率、术前Cobb角、术前VAS评分、骨水泥注射量是影响PKP术后早期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PKP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年龄、术前伤椎中位高度压缩率、术前Cobb角、术前VAS评分、骨水泥注射量与其早期疗效密切相关。
王晓宏潘政军郭栋梁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骨质疏松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早期疗效
术前预适应训练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手术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观察术前预适应训练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PKP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拟行PKP的老年OVC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预适应训练,n=30)、对照组(术前无干预,n=30),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手术前后椎体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VAS评分和活动适应度、术中依从性、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后24 h ODI评分和术后12、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活动适应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的椎体高度、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适应训练有利于改善老年OVCF患者PKP术中的生命体征,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活动适应度,促进功能恢复。
郭栋梁王晓宏潘政军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AO/ASIF接骨板的新进展被引量:1
2003年
潘政军陈鸿辉
关键词:AO/ASIF接骨板微创固定系统锁定加压接骨板
小剂量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10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70.12岁;骨性关节炎9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痛风性关节炎1例,创伤性关节炎4例。随机分成A、B两组(n=50),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0 ml氨甲环酸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B组以相同量的生理盐水作参照;两组术后12 h均开始每日皮下注射4100 U低分子肝素钙至出院。分别监测两组术后的总失血量、总输血量及输血例数,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并监测术后是否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A、B两组术后总失血量分别为(540±148)ml、(1102±2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总输血量分别为(531±166)ml、(1033±23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输血例数分别为12例、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第7天D-二聚体分别为(0.71±0.49)mg/L、(1.41±0.52)mg/L,与术前的(0.34±0.11)mg/L、(0.35±0.09)mg/L相比明显升高,且B组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2.11±1.29)s、(12.32±1.21)s,与术前的(12.41±1.32)s、(12.49±1.23)s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监测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剂量氨甲环酸的应用可减少TKA术后出血量,减少临床用血,且与抗凝治疗不相矛盾。
严俊严俊潘政军黄彰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氨甲环酸术后出血
聚乙烯醇-胶原聚合物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观察ACL细胞在我们合成的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方法:聚乙烯醇与胶原按3:1的质量比共聚,在适当的条件下制膜和制孔,电镜观察支架材料的孔径和孔隙率;测定制孔后支...
潘政军
关键词:聚乙烯醇胶原组织工程支架体内降解前交叉韧带
文献传递
术前适应性行为训练配合术后核心肌群训练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手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究术前适应性行为训练配合术后核心肌群训练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60例拟行PKP术的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30),对照组术前不进行适应性行为训练,术后行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术前适应性行为训练配合术后核心肌群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视觉评分量表(VAS),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前缘高度(AH)后缘高度(PH)、AH/PH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周、2周的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4周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33%、2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VCF患者应用术前适应性训练联合术后核心肌群训练,可减轻PKP术后疼痛,有效改善术后腰椎功能,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许善宇潘政军王晓宏郭栋梁黄超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两种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两种融合器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2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膨胀型融合器加钉棒内固定15例(A组),入路型融合器加钉棒内固定9例(B组),均行椎间植骨。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和融合率。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4~30(16.6±3.2)个月,两组疗效、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明显多于B组(P<0.01),但椎间隙撑开效果好于B组。结论两组方法均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适应证。
江华潘政军王双利黄彰潘良春谢杰刘伟王晓陆殷浩
关键词:TLIF腰椎滑脱椎体间融合
手法复位低温热塑支具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传统石膏及低温热塑支具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差异。方法将随访资料完整的22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石膏组87例,支具组134例,分别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观察两组的操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疗效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传统石膏组操作时间较长,与支具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传统石膏组出现骨折严重瘙痒,压疮及再移位共22例,支具组共13例,二者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疗效优良率方面支具组明显优于传统石膏组(P<0.05)。结论低温热塑支具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轻便透气、功能恢复好的特点,优于传统石膏外固定。
殷浩潘政军陈光黄彰江华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支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