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丽蕙

作品数:127 被引量:739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7篇心肌
  • 37篇血管
  • 33篇动脉
  • 25篇成形术
  • 23篇细胞
  • 20篇平滑肌
  • 19篇蛋白
  • 18篇缺血
  • 17篇再狭窄
  • 17篇梗塞
  • 16篇心肌梗塞
  • 16篇激酶
  • 16篇冠状
  • 16篇冠状动脉
  • 14篇血管成形
  • 14篇血管成形术
  • 14篇平滑肌细胞
  • 14篇肌细胞
  • 13篇心肌缺血
  • 12篇球囊

机构

  • 103篇北京医科大学...
  • 20篇北京医科大学
  • 15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洛阳市第二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煤炭科学研究...
  • 1篇菏泽医学专科...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德国汉堡大学
  • 1篇邯郸市峰峰矿...

作者

  • 125篇汪丽蕙
  • 43篇朱国英
  • 41篇张钧华
  • 40篇唐朝枢
  • 26篇胡大一
  • 20篇霍勇
  • 19篇丁燕生
  • 13篇邵耕
  • 11篇丁文惠
  • 11篇彭旭
  • 11篇陈健
  • 11篇高炜
  • 9篇尹航
  • 8篇马长生
  • 8篇郗永安
  • 7篇李毅刚
  • 7篇夏春芳
  • 7篇陈伯荣
  • 7篇王乐信
  • 7篇邢德智

传媒

  • 3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4篇北京医科大学...
  • 17篇中华心血管病...
  • 7篇中华医学杂志
  • 7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基础医学与临...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心脏起搏与心...
  • 2篇起搏与心脏
  • 2篇Chines...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生理学报
  • 1篇国外医学(心...

年份

  • 1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1
  • 7篇2000
  • 7篇1999
  • 15篇1998
  • 17篇1997
  • 15篇1996
  • 13篇1995
  • 8篇1994
  • 15篇1993
  • 9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 6篇1989
  • 1篇1900
1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注射^(201)铊心肌显像检测冬眠心肌的价值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探讨再注射201铊(Tl)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测冬眠心肌的价值。方法对22例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运动再分布再注射201Tl心肌显像、心血池显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及冠脉血运重建术,术后复查心血池及运动再分布201Tl心肌显像。结果18个(45%)在运动再分布影像上呈不可逆缺损节段在再注射影像上有再分布。再注射201Tl心肌显像预测冬眠心肌血运重建术后血流灌注与功能改善的阳性预测值为88.9%和83.3%,阴性预测值为77.3%和818%,两者符合率为848%。术后患者运动耐量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
柴晓峰汪丽蕙吴树燕林景辉朱国英朱玫张钧华
关键词:心肌梗塞^201铊冬眠心肌
经导管射频消蚀治疗预激综合征及房室结双径路16例报告被引量:3
1992年
以射频消蚀14例预激综合征(15例次)及2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14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共16条旁道,其中左游离壁11条,左后间隔、左中间隔、左后侧壁、右前间隔及右游离壁各1条.全部首次消蚀成功(100%).1例12小时后复发者再次消蚀成功.2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成功地阻断慢通道.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16周均未复发.
胡大一王乐信Karl-HeinzKuck丁燕生张均华汪丽蕙朱国英于文舸Karl-HeinzKuck
关键词:射频消蚀术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
胶原酶在大鼠颈动脉肌内膜增殖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动态观察胶原酶消化法内皮剥脱对大鼠颈动脉肌内膜增殖的影响及形态学特征 ,探讨增殖性血管疾病的新模型。方法  6 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 ,局部胶原酶消化 ,分时段取材制片观察。结果 术后即刻内皮完全剥脱 ,内弹力层部分破坏。术后 7d新生内皮重新覆盖腔面 ,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 ,向内膜迁移、异地增殖、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 ,内膜进行性增厚 ;14d达高峰 ,管腔明显狭窄。结论 胶原酶消化法内皮剥脱完全 ,血管肌内膜增殖显著 。
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张钧华朱国英
关键词:胶原酶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冠脉内心电图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监测心肌缺血的评价
1992年
本文报道33例41支血管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中同步监测冠状动脉内心电图(IC-ECG)和体表心电图(S-ECG)的变化.结果提示IC-ECG在球囊充盈时ST段变化发生率高于S-ECG,其抬高幅度亦大于后者且先于后者出现.IC-ECG能灵敏反映PTCA术中心肌缺血的情况,且操作简便.有助于指导PTCA的顺利进行.
朱国英董金文高炜丁燕生李志明侯桂华汪丽蕙林传骧
关键词:心肌缺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γ—干扰素对过度增生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癌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1994年
本实验建立了兔腹主动脉球囊扩张(BA)动物模型。以地高辛标记的C一fos、C一myc,N一ras癌基因探针进行BA术后血管段组织的原位杂交,以生物素标记的C一fos、c一myc、N一ras探针对经BA组织培养液刺激的、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进行细胞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BA术后再狭窄的血管段中c一fos、c一myc、N一ras三种癌基因表达均增高,而且表达颗粒主要分布于粥样斑块中,中膜平滑肌层颗粒稀少。正常血管段无这三种癌基因表达。(2)经BA组织培养液刺激的SMC胞浆中充满c一fos,c一myc癌基因表达颗粒。N一ras癌基因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膜部位。未给BA组织液刺激的SMC未见以上癌基因表达。γ—干扰素可以部分抑制其表达。
董蓉汪丽蕙
关键词:干扰素R基因表达癌基因冠状动脉
局部应用反义核酸对大鼠颈动脉肌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1996年
观察经凝胶球囊局部应用反义c-myb对氮气干燥内皮剥脱术后大鼠颈动脉肌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反义、正义和错配组,于内皮剥脱后经凝胶球囊局部导入不同核酸片段。术后14日取材制片;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测量管腔面积、内/中膜面积、厚度比值。以q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义组管腔面积(0.29±0.01mm2)大于正义、错配组(0.17±0.05mm2,q=4.1729,0.18±0.05mm2,q=3.7489,p<0.05),小于对照组(0.40±0.14,q=3.7782,p<0.05)。其内/中膜面积、厚度比值(0.45±0.24,0.57±0.24)均低于正义与错配组(1.26±0.25,q=9.8913,1.16±0.38,q=8.4252;2.15±0.85,q=8.6850;1.85±0.79,q=6.8389,p<0.01)。结论凝胶球囊局部应用反义c-myb能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肌内膜增殖,有效防止管腔狭窄。
郗永安汪丽蕙朱国英张钧华
关键词:再狭窄反义核酸基因治疗
MMP_2和MMP_9在损伤血管中的原位表达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血管损伤后的改变及可能作用。方法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的模型上,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了MMP2、MMP9在血管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在球囊损伤后第三天开始表达,第7天达高峰,第14天未见表达,MMP9从第3天开始表达,并一直持续到14天,但第14天只有新生内膜部位有少量表达。结论MMP2、MMP9在血管损伤后,异常表达,可能与平滑肌细胞迁移、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塑有关。
吴永全汪丽蕙胡大一张晓菲张文军林仲翔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再狭窄血管成形术
细胞外基质在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被引量:1
1995年
细胞外基质在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唐利龙综述汪丽蕙,朱国英,周柔丽审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RS)的发生机制未明,许多学者对血管壁球囊损伤后,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血栓的形成、生长因子、血管平滑肌细胞...
唐利龙汪丽蕙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形术再狭窄细胞外基质
血管肽对大鼠颈动脉胶原酶内皮剥脱术后肌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
1996年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应用血管肽对大鼠颈动脉胶原酶内在剥脱术后肌内膜增殖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不同途径给药。14d取材测定内膜/中膜面积、厚度比值。结果:静脉组各值小于术前30min皮下用药组(q=5.3721,24.5556;P<0.01)。对照与延滞皮下给药组各值无差异(q=2.2180,2.5370;P>0.05)。结论:静脉给药优于皮下注射法;延滞给药作用消失。提示其抗增殖作用与血管损伤后早期事件有关。
郗永安汪丽蕙朱国英张钧华
关键词:抗增殖作用动脉动物实验
蛋白激酶C参与Ca^(2+)预处理对抗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1997年
张振刚张钧华陈健汪丽蕙张敏刘俊昌伍贻经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激酶C预处理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