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江玉

作品数:41 被引量:811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季风
  • 10篇夏季
  • 9篇热带
  • 9篇降水
  • 8篇气候
  • 8篇环流
  • 5篇亚洲季风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位涡
  • 5篇季风爆发
  • 5篇副热带
  • 5篇副热带高压
  • 4篇年际
  • 4篇年际变化
  • 4篇气相互作用
  • 4篇夏季降水
  • 4篇海温
  • 4篇副热带高压带
  • 3篇亚洲季风区

机构

  • 40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北京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苏州市职业大...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1篇毛江玉
  • 20篇吴国雄
  • 13篇刘屹岷
  • 5篇任荣彩
  • 5篇段安民
  • 3篇刘伯奇
  • 3篇谢安
  • 3篇冯士德
  • 3篇叶谦
  • 2篇李建平
  • 2篇张琼
  • 2篇何编
  • 2篇郝赛
  • 2篇宋焱云
  • 2篇冯娟
  • 1篇孙有斌
  • 1篇安芷生
  • 1篇石正国
  • 1篇刘新
  • 1篇孙长

传媒

  • 9篇气象学报
  • 5篇大气科学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计算物理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副高脊面反转与亚洲夏季风爆发可预测性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副高脊面反转、季节转换轴建立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基于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指数,从理论上分析了季风爆发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在已知初始经向温度梯度、局地温度变率经向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对季风爆发迟早做出定性预测.
毛江玉段安民刘屹岷吴国雄
关键词:季风爆发可预测性
2014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季节内振荡的环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基于台站降水观测数据和MERRA-2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并从位涡角度重点研究了与之相关的环流演变。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季节内变率以10~20d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在降水准双周振荡的极端湿位相,受对流层高层随中纬度波列东传的正异常位涡和南亚高压东侧西南向传播的正异常位涡的共同影响,南亚高压呈“马鞍型”分布,在长江流域形成高空辐散环流;在对流层中低层,当中纬度波列的异常气旋向东南传播至长江流域以北时,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延伸至中国东南沿海,二者共同导致长江流域低空水汽辐合加强;在高、低层环流的共同作用下,长江流域持续性降水显著偏多,形成准双周振荡的极端湿位相;同时,长江以北高空位涡正异常导致其下方冷空气下沉,触发长江流域异常上升运动和南海地区异常下沉运动,该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形成有利于长江流域正异常降水的维持。反之则形成极端干相位。
汤畅吴小飞毛江玉张冠舜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
当前重大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春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6
2016年
2015年秋冬季发生了21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文章在介绍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特征、成因和影响东亚季风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影响,阐述了厄尔尼诺次年我国主雨带华南春雨和夏季主汛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东北雨期和华南后汛期)将出现降水增加,并给出2015年12月我国东部大范围环境污染与厄尔尼诺事件的联系和对2016年我国主雨带的预测分析。
刘屹岷刘伯奇任荣彩段安民毛江玉
大气模式估算的东亚区域人为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及大气化学模式所得气溶胶资料,估算了相对1850s时期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引起的全球及东亚区域人为辐射强迫,重点分析其在东亚区域的季节和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就当前全球年平均全天空而言,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对大气顶的直接和云反照率强迫分别为-0.37和-0.98 W·m-2,黑碳气溶胶对大气顶和整层大气的辐射强迫值为0.16和0.47 W·m-2;中国东部区域是目前上述气溶胶辐射强迫最强的区域,硫酸盐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分别超过-2.0和-4.0 W·m-2,黑碳对大气顶和整层大气的直接辐射强迫分别可达2.0和5.0W·m-2;估算的东亚区域上述气溶胶辐射强迫仍在不断增强,峰值预计出现在2010s时段,而且中国东部较强的辐射强迫还可能维持至2030s左右;在未来中、高排放情景下,东亚区域以上两种气溶胶预计对全球气溶胶辐射强迫有更大的贡献.分析还表明,夏季东亚区域较强的水汽会增强吸湿性硫酸盐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和晴空直接辐射强迫;云的作用一方面会强化东亚区域全天空条件下大气顶黑碳的辐射强迫,另一方面会影响硫酸盐气溶胶间接云反照率强迫的季节变化;上述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东亚区域的气溶胶辐射强迫表现出与欧美区域有所不同的特征.本文所用的气溶胶资料与模式气象场的偏差会给气溶胶辐射强迫计算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进一步改进气候模式中气溶胶过程、水汽和云等气象场的模拟将有助于获得更为合理的区域气溶胶辐射强迫估算结果.
李剑东毛江玉王维强
关键词:硫酸盐黑碳大气模式
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个例诊断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NCEP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CFSR)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西太平洋第5号热带风暴"蒲公英"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揭示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初始涡旋生成的影响。分析表明,"蒲公英"的初始涡旋最早于8月20日00时出现在吕宋岛以东的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偏东风受到吕宋岛地形强迫可能是初始扰动形成的原因之一。在初始涡旋生成阶段,南海海域盛行较强的东南风,因风应力造成的Ekman输送导致南海中东部较暖海水流向吕宋岛附近,使得局地海温升高,自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通量增大。异常感热加热使其上空低层气压下降,近地层出现上升运动。但根据热力适应理论,感热加热随高度减小制造的低层负涡度不利于初始涡旋在异常感热加热区上空向高空进一步发展,可是在感热加热区东侧因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强迫出上升运动。该上升运动引起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得最大加热中心出现在对流层中层。于是,在对流层中低层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增加,制造正的相对涡度,使得初始涡旋在感热加热区的东侧生成,继而在对流层中低层增强。因此在初始涡旋增强阶段,凝结潜热加热及其对涡度的制造起主要作用。
郝赛毛江玉吴国雄
关键词:热带气旋生成海气相互作用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学特征被引量:54
2002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特征。在亚、非季风区 ,冬季副热带高压带是相对对称的 ,具有脊线连续的带状结构 ,脊面随高度增加向南倾斜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中低层是间断的 ,高层是连续的 ,脊面随高度增加向北倾斜。副热带高压脊面倾斜受热成风关系的制约 ,总是倾向暖区。 5月份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最显著 ,不同地域副热带高压的结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夏季型副热带高压于 5月初首先出现在孟加拉湾东部 ,5月第 3候稳定建立在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及南海西部地区 ;5月第 4~ 5候在南海建立 ;6月第 1~ 2候在印度中部建立。夏季型副热带高压建立的 3个阶段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 3个阶段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孟加拉湾夏季风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空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
毛江玉吴国雄刘屹岷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Ⅱ: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指数被引量:35
2002年
在“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 :副热带高压结构气候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亚洲夏季风爆发与当地对流层中上层东西向暖脊的经向位置变化关系。亚洲夏季风相继在孟加拉湾、南海和南亚爆发期间 ,除了对流层高、低空风场及深对流活动在季风爆发前后具有反相的变化以外 ,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亦具有明显的反相特征。对流层中上层 (2 0 0~ 5 0 0hPa)脊面附近建立的北暖南冷的温度结构 ,能够反映亚洲各季风区夏季风爆发共同的本质特征 ,根据季节转换的热力学基础 ,指出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度梯度作为度量季风爆发的指标是合理可行的。文中提出了以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作为表征季节转换的指数 ,给出了确定季节转换开始日期的具体定义以及历年季节转换日期序列 ,同时给出由85 0hPa纬向风和OLR表征的季风爆发日期序列。相关分析表明 ,85 0hPa纬向风只是个区域性指标 。
毛江玉吴国雄刘屹岷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热状况和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季节转换年际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9
2006年
本文根据季节转换前后副高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变号的本质,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季节转换年际变化与外部影响因子的联系.结果表明,冬春季青藏高原热状况和ENSO(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决定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当冬、春季海温呈现El Ni o异常时,Walker环流减弱,于是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赤道东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则强迫赤道印度洋地区产生绝热下沉运动,使得印度洋地区大气偏暖,结果增大了南北向温度梯度,季节转换往往偏晚.反之,季节转换偏早.初春高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的气温异常对于判断季节转换迟早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毛江玉吴国雄
关键词:年际变化ENSO
Observational and Simulated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variations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ntire Asian monsoon reg...
毛江玉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可预测性的分析和初步应用被引量:11
2004年
基于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副高脊附近的经向温度梯度能表征季节转换和季风爆发的物理本质这一事实,使用1980—1999年过渡季节期间(3~5月)逐日和月平均的NCEP/NCAR高空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对该温度梯度潜在的预报季风爆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知初始时刻孟加拉湾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经向温度梯度的前提下,依据初始时刻的经向温度梯度和气候平均的经向增温率梯度,可以对孟加拉湾季风爆发的迟早做出定性预测。另外,由于孟加拉湾地区季风爆发日期与3月份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气温有显著相关,故前期高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的气温高低也是判断孟加拉湾季风爆发迟早的重要因子。对2000年和2001年孟加拉湾季风爆发迟早定性预测的结果表明,这两种预报方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段安民毛江玉吴国雄
关键词:可预测性温度梯度气候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