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江玉
- 作品数:41 被引量:832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副高脊面反转与亚洲夏季风爆发可预测性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副高脊面反转、季节转换轴建立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基于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指数,从理论上分析了季风爆发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在已知初始经向温度梯度、局地温度变率经向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对季风爆发迟早做出定性预测.
- 毛江玉段安民刘屹岷吴国雄
- 关键词:季风爆发可预测性
- 2014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季节内振荡的环流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基于台站降水观测数据和MERRA-2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并从位涡角度重点研究了与之相关的环流演变。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季节内变率以10~20d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在降水准双周振荡的极端湿位相,受对流层高层随中纬度波列东传的正异常位涡和南亚高压东侧西南向传播的正异常位涡的共同影响,南亚高压呈“马鞍型”分布,在长江流域形成高空辐散环流;在对流层中低层,当中纬度波列的异常气旋向东南传播至长江流域以北时,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延伸至中国东南沿海,二者共同导致长江流域低空水汽辐合加强;在高、低层环流的共同作用下,长江流域持续性降水显著偏多,形成准双周振荡的极端湿位相;同时,长江以北高空位涡正异常导致其下方冷空气下沉,触发长江流域异常上升运动和南海地区异常下沉运动,该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形成有利于长江流域正异常降水的维持。反之则形成极端干相位。
- 汤畅吴小飞毛江玉张冠舜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
- 当前重大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春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6年
- 2015年秋冬季发生了21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文章在介绍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特征、成因和影响东亚季风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影响,阐述了厄尔尼诺次年我国主雨带华南春雨和夏季主汛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东北雨期和华南后汛期)将出现降水增加,并给出2015年12月我国东部大范围环境污染与厄尔尼诺事件的联系和对2016年我国主雨带的预测分析。
- 刘屹岷刘伯奇任荣彩段安民毛江玉
- 大气模式估算的东亚区域人为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5年
- 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及大气化学模式所得气溶胶资料,估算了相对1850s时期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引起的全球及东亚区域人为辐射强迫,重点分析其在东亚区域的季节和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就当前全球年平均全天空而言,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对大气顶的直接和云反照率强迫分别为-0.37和-0.98 W·m-2,黑碳气溶胶对大气顶和整层大气的辐射强迫值为0.16和0.47 W·m-2;中国东部区域是目前上述气溶胶辐射强迫最强的区域,硫酸盐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分别超过-2.0和-4.0 W·m-2,黑碳对大气顶和整层大气的直接辐射强迫分别可达2.0和5.0W·m-2;估算的东亚区域上述气溶胶辐射强迫仍在不断增强,峰值预计出现在2010s时段,而且中国东部较强的辐射强迫还可能维持至2030s左右;在未来中、高排放情景下,东亚区域以上两种气溶胶预计对全球气溶胶辐射强迫有更大的贡献.分析还表明,夏季东亚区域较强的水汽会增强吸湿性硫酸盐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和晴空直接辐射强迫;云的作用一方面会强化东亚区域全天空条件下大气顶黑碳的辐射强迫,另一方面会影响硫酸盐气溶胶间接云反照率强迫的季节变化;上述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东亚区域的气溶胶辐射强迫表现出与欧美区域有所不同的特征.本文所用的气溶胶资料与模式气象场的偏差会给气溶胶辐射强迫计算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进一步改进气候模式中气溶胶过程、水汽和云等气象场的模拟将有助于获得更为合理的区域气溶胶辐射强迫估算结果.
- 李剑东毛江玉王维强
- 关键词:硫酸盐黑碳大气模式
- 北京地区气候变量的多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在气候系统的变量时间序列中往往存在着不同尺度间的自相似结构,这种自相似结构,又称为分形的特征.本文运用多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MF-DFA),分析北京市近50年来不同气象变量的逐日序列,并用一个扩展的二项式串级模式来分别估计其多分形谱.结果表明,平均气温等变量表现出多重分形的特征,并且多分形谱宽一致.而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则表现出单分形的特征.且这种分形特征与长程记忆性相关,为中长期气候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 冯涛付遵涛毛江玉
- 春季孟加拉湾涡旋形成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激发作用被引量:9
- 2010年
- 通过利用多源资料对1998年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的综合分析,本文证明北印度洋和亚洲热带区域春季强烈的海-陆-气相互作用是激发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涡旋发生及亚洲夏季风爆发的一个根本原因.春季南亚陆面对大气的强烈感热加热形成了陆表的显著的气旋性环流和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北部的反气旋环流,利于那里的洋面升温.这种表层大气流场对海洋环流的驱动作用在北印度洋沿岸产生离岸流,深层冷海水上翻,海表温度下降.4月下旬至5月上旬,随着中南半岛春季降水的增强,孟加拉湾东部的离岸流消失,甚至转变为向岸流,海温上升.自阿拉伯海东南部到孟加拉湾东岸形成了一个西南-东北走向、表层温度大于31℃的春季孟加拉湾暖池.南北的海温差异及非洲大陆的加热在5月初形成了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它在沿赤道惯性振荡的过程中与位于北部阿拉伯海上空的反气旋同相迭加,惯性槽中的西风激增,海表向大气释放大量感热.其所强迫的气旋涡度迭加在惯性槽上使其急剧增长,大气的惯性运动被破坏.气流以气旋式弯曲偏离惯性路径而转向北部的孟加拉湾暖池,与孟加拉湾北部反气旋南侧的偏东气流在斯里兰卡以东海面辐合.由于该处海洋对大气加热,最后形成了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涡旋.该涡旋向北部暖海水区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最终使冬季纬向分布的高压带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涡旋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西南风与原高压带北部的副热带西风打通联接,激烈对流在孟加拉湾东部和中南半岛西部发生,亚洲夏季风于是爆发.
- 吴国雄关月王同美刘屹岷颜京辉毛江玉
-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
- 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个例诊断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NCEP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CFSR)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西太平洋第5号热带风暴"蒲公英"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揭示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初始涡旋生成的影响。分析表明,"蒲公英"的初始涡旋最早于8月20日00时出现在吕宋岛以东的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偏东风受到吕宋岛地形强迫可能是初始扰动形成的原因之一。在初始涡旋生成阶段,南海海域盛行较强的东南风,因风应力造成的Ekman输送导致南海中东部较暖海水流向吕宋岛附近,使得局地海温升高,自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通量增大。异常感热加热使其上空低层气压下降,近地层出现上升运动。但根据热力适应理论,感热加热随高度减小制造的低层负涡度不利于初始涡旋在异常感热加热区上空向高空进一步发展,可是在感热加热区东侧因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强迫出上升运动。该上升运动引起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得最大加热中心出现在对流层中层。于是,在对流层中低层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增加,制造正的相对涡度,使得初始涡旋在感热加热区的东侧生成,继而在对流层中低层增强。因此在初始涡旋增强阶段,凝结潜热加热及其对涡度的制造起主要作用。
- 郝赛毛江玉吴国雄
- 关键词:热带气旋生成海气相互作用
- 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 该文利用15年(1982-1996)的NOAA射出长波辐射(OLR)、NCEP/NCAR的风场和海表温度(SST)再分析网格点资料研究了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的影响.首先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定...
- 毛江玉
- 关键词:海温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
-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学特征被引量:54
- 2002年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特征。在亚、非季风区 ,冬季副热带高压带是相对对称的 ,具有脊线连续的带状结构 ,脊面随高度增加向南倾斜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中低层是间断的 ,高层是连续的 ,脊面随高度增加向北倾斜。副热带高压脊面倾斜受热成风关系的制约 ,总是倾向暖区。 5月份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最显著 ,不同地域副热带高压的结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夏季型副热带高压于 5月初首先出现在孟加拉湾东部 ,5月第 3候稳定建立在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及南海西部地区 ;5月第 4~ 5候在南海建立 ;6月第 1~ 2候在印度中部建立。夏季型副热带高压建立的 3个阶段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 3个阶段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孟加拉湾夏季风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空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
- 毛江玉吴国雄刘屹岷
-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Ⅱ: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指数被引量:34
- 2002年
- 在“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 :副热带高压结构气候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亚洲夏季风爆发与当地对流层中上层东西向暖脊的经向位置变化关系。亚洲夏季风相继在孟加拉湾、南海和南亚爆发期间 ,除了对流层高、低空风场及深对流活动在季风爆发前后具有反相的变化以外 ,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亦具有明显的反相特征。对流层中上层 (2 0 0~ 5 0 0hPa)脊面附近建立的北暖南冷的温度结构 ,能够反映亚洲各季风区夏季风爆发共同的本质特征 ,根据季节转换的热力学基础 ,指出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度梯度作为度量季风爆发的指标是合理可行的。文中提出了以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作为表征季节转换的指数 ,给出了确定季节转换开始日期的具体定义以及历年季节转换日期序列 ,同时给出由85 0hPa纬向风和OLR表征的季风爆发日期序列。相关分析表明 ,85 0hPa纬向风只是个区域性指标 。
- 毛江玉吴国雄刘屹岷
-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