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明铿

作品数:39 被引量:387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气候
  • 9篇夏季
  • 9篇降水
  • 4篇气候变化
  • 3篇年代际
  • 3篇气候预测
  • 3篇气温
  • 3篇夏季降水
  • 3篇环流
  • 3篇NCEP
  • 2篇订正
  • 2篇智能网格
  • 2篇年际
  • 2篇气候态
  • 2篇气候系统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网格
  • 2篇污染
  • 2篇小波

机构

  • 36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兰州中心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马里兰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大学

作者

  • 38篇段明铿
  • 15篇王盘兴
  • 4篇王会军
  • 4篇智协飞
  • 4篇尹志聪
  • 3篇林开平
  • 3篇尹志聪
  • 3篇刘新伟
  • 3篇孙博
  • 2篇李忠贤
  • 2篇狄潇泓
  • 2篇卢楚翰
  • 2篇孙博
  • 2篇管兆勇
  • 2篇郭栋
  • 2篇马洁华
  • 2篇周波涛
  • 2篇李碧兰
  • 2篇陈活泼
  • 2篇郭换换

传媒

  • 15篇大气科学学报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干旱气象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三届长三角...
  • 1篇第三届长三角...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课程负责人制度建设及成效分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为例
2013年
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大气科学学院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必要性,介绍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具体规定和管理办法,总结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所取得的成效。
李碧兰李忠贤段明铿
关键词:本科教学
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NCEP/NCAR 10 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1948—2007年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的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和中心位置指数(λ_c,φ_c)。用它们分析了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的季节变化、年际异常及其可能成因,分析了10 hPa极地涡旋强度与南极涛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半球10 hPa极区12月~1月受反气旋控制,3~10月受气旋控制,2月、11月为环流转换季节。(2)1(7)月反气旋(气旋)指数P、S均在197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跃变;跃变前反气旋(气旋)由极弱(极强)振荡地增强(减弱)至接近气候均值,跃变后反气旋由极强振荡趋于气候均值,气旋在偏弱的状态下振荡。(3)1月反气旋中心位置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7月气旋中心位置的年际变化明显。(4)臭氧异常可引起南半球10 hPa 1月极地反气旋年际异常(正相关),但与7月极地气旋异常无关。(5)1月、7月极地涡旋强度指数P与南极涛动指数(AAOI)呈显著的负相关,可由P来表征AAOI。
麻巨慧王盘兴郭栋段明铿管树轩
关键词:气候态南极涛动
基于小波分析的西北区智能网格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的检验评估被引量:8
2020年
基于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ECMWF)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和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及滑动训练、最优融合等技术对模式误差序列进行时频处理,实现了对模式系统误差和局地误差的订正,发展了西北区智能网格气温客观预报方法(northwest intelligent grid temperature objective prediction method,NWTM)。以2017年3月—2018年2月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对2018年3月—2019年1月西北区239个国家基本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NWTM对CMA和ECMWF两种模式产品的气温预报能力有显著的提升;随着预报时效增长,两种模式订正产品的误差增大。2)NWTM对ECMWF西北区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要明显优于CMA,但就最低气温而言,NWTM对CMA的订正效果更为显著。其中,就24 h最高气温而言,ECMWF在宁夏的订正效果最好,CMA在青海的订正效果最好;而对于24 h最低气温的预报,CMA在西北4省的订正效果相差不大,ECMWF在陕西的订正效果最好。3)空间误差检验表明:针对最高气温的预报,ECMWF订正产品的订正能力明显优于CMA,特别是在甘肃河西走廊和中东部、陕西北部和南部、宁夏中南部及青海大部。就最低气温的预报而言,ECMWF和CMA对甘肃河东和陕西南部的订正能力较好;ECMWF订正产品在宁夏中南部及青海南部的订正能力高于CMA,而CMA订正产品在陕西中部的订正能力更优。
刘新伟刘娜段明铿段伯隆牟静
关键词:智能网格小波分析气温预报
青藏高原臭氧谷极端事件的定义及其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定义了青藏高原臭氧谷(Ozone Valle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OVTP)极端和普通强(弱)事件,并讨论了其特征。结果表明:1) OVTP极端强事件在夏秋季节多发,10月最多,频率达2. 0%; OVTP普通强事件在春夏季多发,7月最多,频率达1. 7%。OVTP极端弱事件在秋冬季多发,12月最多,频率达3. 8%; OVTP普通弱事件在冬季多发,1月最多,频率达2. 0%。2) OVTP极端强事件出现频率显著增加(0. 004%·a^(-1)),极端弱事件出现频率显著减少(-0. 015%·a^(-1))。OVTP普通事件的变化均不显著。3) OVTP极端强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均在秋季最大,10月达到最大值,面积为4. 3×10~5km^2,强度为1. 5×10~5t; OVTP普通强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均在夏季最大,7月达到峰值,面积为1. 7×105km^2,强度为4. 1×10~3t。OVTP极端弱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在春夏较小,4月达到最小值,面积为3. 2×10~4km^2,强度为1. 1×10~2t; OVTP普通弱事件的面积和强度在春夏秋均较小,4月和10月达到极小值,4月面积为2. 5×10~4km^2,强度为68 t,10月面积为2. 2×10~4km^2,强度为97t。4) OVTP极端和普通强事件的面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大(增强)趋势,极端强事件的面积达2. 5×10~2km^2·a^(-1),强度达2. 5×10~2t·a^(-1),普通强事件的面积达4. 5×10~2km^2·a^(-1),强度达4. 5 t·a^(-1)。极端和普通弱事件的面积(强度)均呈显著减小(减弱)趋势,极端弱事件的面积达-1. 7×10~4km^2·a^(-1),强度达-7. 0×10~3t·a^(-1),普通弱事件的面积达-2. 3×10~3km^2·a^(-1),强度达-2. 7×102t·a^(-1)。
徐雯雯郭栋孙晓娟施春华陈丹段明铿饶建杜雅菡唐舟
关键词:频数
夏季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的集合预报效果检验被引量:16
2009年
使用NCEP集合预报资料,对亚洲中高纬地区2003年6—8月500 hPa高度场的集合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环流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时效大于5 d时,集合平均预报明显优于单一预报;使用相同模式分辨率时,集合平均能将可用预报时效延长12 h以上,达到7.5 d;通过集合预报可获得真正意义的概率预报结果,取得较单一高分辨率预报好的预报效果。阻塞过程的个例分析也表明集合平均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确定性预报;特征等值线可反映集合成员的不一致信息和少数集合成员的异常表现,以此为基础,可估计分析对象出现与否的概率,达到提高预报效果的目的。
段明铿王盘兴吴洪宝Zhu Yuejian
气候系统10万年周期变化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被引量:1
2015年
以随机共振理论为基础,从随机动力学的角度模拟研究了地球气候10万年周期变化的形成机理.将理想反照率模型与气候系统的地质证据和观测事实相结合,构建了新的反照率模型;并将其引入零维能量平衡模式后,形成了满足双稳条件的非线性系统.基于这一系统,模拟研究了同时考虑太阳辐射周期变化和各种随机扰动时的气候系统10万年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均可产生随机共振现象.但是这种噪声强度在实际的气候系统中并不存在.为了解释弱的太阳辐射周期变化强迫产生10万年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机制,除了考虑太阳辐射随机扰动量,还需要考虑其他非太阳辐射随机扰动量对这一气候变化过程的随机动力学影响.对同时考虑太阳辐射随机扰动量和非太阳辐射随机扰动量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同时引入适当的、目前观测到的这两类随机扰动量时,也可以产生随机共振现象,其中太阳辐射随机扰动的贡献率约为38%,证明太阳辐射随机扰动对10万年气候周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段明铿周秀骥
关键词:太阳辐射气候变化随机动力学随机共振
我国夏季东部区域降水异常年代际、年际变化分析被引量:17
2005年
用华南、江淮、华北代表站 6—8月降水量标准化距平的区域平均值定义了降水异常指数I,论证了它与常用指数Z、R的一致性。不同区域I的同期相关不显著,表明 3区降水年际异常具有独立性。用周期分析将I分解为年代际、年际变化指数Is、If,方差分析表明,只有华南区域Is在其I的构成中显著,表明区域夏季降水异常是复杂的。对Is、If曲线的分析表明, 3个区域Is均表现出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20世纪 70年代的转折有关的相关关系,华北区域If的显著偏少与强ElNino事件的同时性关系密切。
段明铿王盘兴林开平
关键词:ENSO事件
NCEP、ECMWF及CMC全球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综述被引量:54
2011年
总结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3个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lobal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GEFS)——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和加拿大气象中心(Canadian Meteoro-logical Centre,CMC)建成至今的发展概况。由于计算资源的不断扩展,各中心集合预报系统的模式分辨率、集合成员数也随之增加。同时各中心都在不断地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初始和模式扰动方法,来更好地估计与初值和模式有关的不确定性,促进预报技巧的提高。其中初始扰动方法从最初的奇异向量法(ECMWF)、增殖向量法(NCEP)和观测扰动法(CMC)更新为现在的集合资料同化—奇异向量法(ECMWF)、重新尺度化集合转换法(NCEP)和集合卡尔曼滤波(CMC)。在估计模式不确定性方面,ECMWF和CMC都修订了各自的随机参数化方案和多参数化方案,NCEP最近也在模式中加入了随机全倾向扰动。为提高全球高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TIGGE计划(the 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的提出增进了国际间对多模式、多中心集合预报的合作研究,北美集合预报系统(North American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NAEFS)为建立全球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提供了业务框架,这都将有助于未来全球交互式业务预报系统的构建。
麻巨慧朱跃建王盘兴段明铿
基于TIGGE资料的预报跳跃性特征
利用2011年3月—2013年2月TIGGE资料中ECMWF,NCEP以及CMA 3个中心的500h Pa位势高度场、850h Pa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集合预报资料,采用Jumpiness指数同时结合单点跳跃、异号两点...
郭换换段明铿智协飞
文献传递
我国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局地同时相关的时空特征被引量:21
2007年
将1955—1998年我国160站冬、夏季平均气温和总降水量序列分解为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两个部分,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两种要素序列的方差构成及要素间局地相关关系的性质、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我国冬夏季气温、降水异常序列中,总方差年际变化大于年代际变化,但按自由度均分的方差,年代际变化较年际变化大,尤以气温为甚;单站气温、降水同时相关图上,夏季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显著区主要分布在35°N以南、105°E以东的地区;夏季局地温度、降水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干热、湿凉型异常夏季多发生在江淮和华南两区,但同一年中两区夏季异常型常相反,它由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中的负相关共同构成。
周晓霞王盘兴段明铿林开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