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凡
- 作品数:66 被引量:232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生创新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从“圭”到“桂”:月中“桂”新考——“桂”文化的起源与演化被引量:2
- 2011年
- 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结合古文献资料及前人研究对月中"桂"进行了考证,认为月中"桂"及吴刚所伐之"桂"最初意象均应为樟科肉桂。"桂"是由"圭"孳乳派生出来,而"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桂"与月文化及其主要元素都表现出深度的契合性,"桂"入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唐宋时期,中秋节的形成促使月中"桂"逐渐从"肉桂"变形成"桂花",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走下仙界,被人逐渐认定为木犀科桂花。
- 段一凡王贤荣
- 关键词:肉桂桂花中秋节
- 刍议高等农林院校树木学教学改革被引量:5
- 2016年
- 树木学是我国高等农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大班授课、课时压缩、实验设备老旧和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本文在分析目前树木学教学可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树木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
- 段一凡伊贤贵王贤荣
- 关键词:树木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 大学校园植物造景初探--以中国科技大学东区为例
- 高校植物景观是构成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承载着校园的历史和传统,是校园环境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空间的主要元素之一。本文以中国科技大学东区为例,调查了目前校园的主要植物种类,分析了入口区、教学...
- 赵春磊段一凡
- 关键词:大学校园植物造景
- 福建省薹草属植物新记录被引量:1
- 2023年
- 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发现了福建省薹草属(Carex Linn.)植物分布新记录7种(变种),即长穗薹草(C.dolichostachya Hayata)、灰帽薹草(原变种)(C.mitrata var.mitrata Franch.)、具芒灰帽薹草(C.mitrata var.aristata Ohwi)、三阳薹草(C.duvaliana Franch.et Savat.)、肿胀果薹草(C.subtumida(Kük.)Ohwi)、点囊薹草(C.rubrobrunnea C.B.Clarke)和反折果薹草(C.retrofracta Kük.),均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凭证标本保存于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室(NF)。
- 宋强孟德昌陈水飞郑笑李蒙李蒙段一凡
- 关键词:薹草属
- 不同超声辅助提取桂花黄酮及其抑菌性被引量:6
- 2023年
- 为了探究桂花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对超声提取法、超声辅助酶提取法和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法提取桂花黄酮的提取率进行了比较,获得提取率最高的方法,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4个品种的桂花黄酮提取物进行了单体成分的鉴定;并测定了4个品种桂花黄酮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其对菌体细胞膜完整性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声提取桂花黄酮的提取率最高,在温度50℃、液固比17∶1(m L∶g)、乙醇体积分数52%的条件下,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的提取率分别为13.88%±0.29%、8.79%±0.56%、13.16%±0.33%和10.28%±0.41%;4种桂花黄酮中,金桂提取的黄酮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为1.50 g/L,能显著提高白色念珠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丹桂黄酮抑制率最高,可达46.59%。
- 邵越楣李婷婷吴彩娥段一凡王贤荣陈林李旭王磊
- 关键词:桂花响应面优化抑菌活性白色念珠菌
- 一组用于华东木犀物种的特异性叶绿体基因变异位点鉴定的DNA探针及其鉴定方法
-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12个华东木犀物种的特异性叶绿体基因变异位点,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特异性叶绿体基因变异位点鉴定的DNA探针,可以将华东木犀和其他木犀属物种区分开,从叶绿体基因组水平上挖掘华东木犀的特异性...
- 汪小飞段一凡王贤荣李涌福张敏赵昌恒陈林朱福远
- 不同桂花品种花粉管生长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 对桂花4 个品种自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授粉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进行了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人工杂交授粉比自然授粉有着较高的花粉萌发率。人工授粉后2h 花粉开始在柱头上萌发,4h 花粉管伸进柱头,8h 花粉管进入子房。自然...
- 张洪伟王贤荣段一凡李稚陈美瑜
- 关键词:桂花花粉管
- 尾叶樱桃天然种群叶表型性状变异研究被引量:27
- 2018年
- 为揭示中国特有植物尾叶樱桃(Cerasusdielsiana)在现代核心分布区天然种群的叶表型地理变异规律及其生态适应性特征,该研究通过多重比较、巢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主坐标分析(PCoA)、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等数理方法,对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台湾5省8个尾叶樱桃天然种群的11个叶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其不同地理单元间叶表型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及对地理气候的响应。结果显示:1)尾叶樱桃主要叶表型性状变异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2.4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叶面积(50.83%)与一级侧脉数(7.96%);平均叶表型性状的分化系数为30.78%,种群内的变异(51.55%)大于种群间的变异(22.55%)。2)PCA表明对尾叶樱桃叶表型性状变异起主要贡献作用的前三大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2.400%,可以综合概括和排序为"大小性状"(73.242%)与"形状性状"(19.158%)。3)叶宽(r=–0.641)、叶面积(r=–0.658)和一级侧脉数(r=0.659)性状均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气温季节变化和最湿季降水量对叶表型性状变异影响较大。4)基于PCoA和UPGMA聚类分析可将8个天然种群划分为4类。尾叶樱桃天然种群叶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大小性状"是性状间变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表型分化处于中等程度水平,种群内是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各种群间表型分化划分结果与地理位置基本一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经度为主的梯度变异模式,"气候变异性"与"展叶期降水量"是驱动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推测这是尾叶樱桃在长期进化中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 朱弘朱淑霞李涌福伊贤贵段一凡王贤荣
- 关键词:天然种群
- 中国东部沿海水仙归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
- 2019年
- 为揭示我国东部归化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2个叶绿体基因matK和trnH-psbA片段对采自沪、浙、闽的5个代表群体的49株水仙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双基因联合序列的总长为1443 bp,共定义6个单倍型,各归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DLSY>PTD>NJD=ZZ>CMD。AMOVA分析表明,群体内变异为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91.9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Fst=0.08022)。群体物种水平上的谱系结构不显著(Nst=0.020
- 朱弘蔡厚才李涌福陈万东陈林伊贤贵李蒙段一凡王贤荣
- 关键词:水仙叶绿体DNA
- 一组用于华东木犀物种的特异性叶绿体基因变异位点鉴定的DNA探针及其鉴定方法
-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12个华东木犀物种的特异性叶绿体基因变异位点,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特异性叶绿体基因变异位点鉴定的DNA探针,可以将华东木犀和其他木犀属物种区分开,从叶绿体基因组水平上挖掘华东木犀的特异性...
- 汪小飞段一凡王贤荣李涌福张敏赵昌恒陈林朱福远陈沫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