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永书

作品数:52 被引量:317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水稻
  • 13篇性状
  • 13篇粳稻
  • 8篇基因
  • 6篇杂交
  • 6篇农艺
  • 6篇农艺性
  • 6篇农艺性状
  • 5篇植物
  • 5篇偏分离
  • 5篇籼粳
  • 5篇花药
  • 5篇花药培养
  • 5篇分子标记
  • 5篇QTL定位
  • 5篇SSR标记
  • 5篇不育
  • 5篇不育系
  • 4篇微卫星
  • 4篇连锁图

机构

  • 2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1篇天津市水稻研...
  • 10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天津市农业科...
  • 4篇天津市农作物...
  • 4篇水稻生物学国...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天津泰达自来...

作者

  • 52篇梁永书
  • 18篇李艳萍
  • 17篇邹美智
  • 17篇孙海波
  • 16篇王景余
  • 15篇秦小健
  • 12篇牛景
  • 9篇李平
  • 8篇杨永清
  • 7篇张启军
  • 7篇周军杰
  • 7篇郑剑
  • 6篇叶少平
  • 6篇李兴星
  • 5篇彭勇
  • 4篇阎双勇
  • 3篇李杰勤
  • 3篇邓其明
  • 3篇赵兵
  • 3篇王世全

传媒

  • 6篇植物生理学报
  • 5篇分子植物育种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种子
  • 2篇中国农村小康...
  • 2篇遗传
  • 2篇Journa...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作物研究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1
  • 5篇2008
  • 14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优质粳型新质源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对粳型新质源不育系抽穗、开花习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系抽穗和开花较集中、高峰期较明显,始花3~4天后进入盛花期,每日11:30~12:30为盛花时;开颖时间长、开颖角度大、柱头生活力强。新质源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开花习性。
孙海波李艳萍邹美智梁永书王景余牛景
关键词:粳稻新质源不育系开花习性
一种从粳型光温敏雄性核不育诱变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粳型光温敏雄性核不育诱变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方法,是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实现的;其步骤:选用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与优质粳稻雄性核不育恢复系杂交;通过对两系杂交后代SF<Sub>2</Sub>不育株进行花药培养,...
李艳萍孙海波邹美智牛景梁永书王景余周维牛芝霞
文献传递
水稻籼粳交F_2、F_6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以部分基因组和全基因组测序水稻籼稻(O sativa L.indica)品种"培矮64S"(Pei'ai64S♀)和粳稻(O sativa L.japonica)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构图亲本,选取F2代180个株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含138个微卫星位点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2046.2cM,平均图距17.1cM,即F2图谱;采用单粒传法获得F2:6代330个株系,用相同的多态性标记分析F6群体,构建含92个标记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2563.5cM,平均图距27.86cM,即F6图谱;F2、F6图谱在连锁群数、定位标记数、标记的位置顺序、遗传图距、平均图距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梁永书彭勇叶少平李平孙林静马忠友李艳萍
关键词:水稻微卫星标记F2偏分离
水稻越冬再生主效QTL-qOW6的分子标记方法与应用
水稻越冬再生主效QTL‑qOW6的分子标记方法,培育具有越冬再生特性的水稻,对该水稻主效QTL‑qOW6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扩大定位群体,设计在所述初步定位区间内若干个SSR和InDel分子标记,通过构建所述群体的连锁图...
梁永书段文静南文斌秦小健张汉马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文献传递
水稻再生苗后期耐寒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明确水稻再生后期耐寒生理生化特性,以东乡野生稻、淮稻9号和籼稻9311等6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水稻再生苗后期,测定了5项耐寒性生理指标。结果显示:1野生稻表现为极度耐寒,其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等4项指标均表现最高值,电导率表现最低值;2籼稻9311表现出极为冷敏感,其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值排名与野生稻正好相反;3热粳35、糯稻89-1、武运粳24和淮稻9号表现出不同程度耐寒性,其生理指标值界于野生稻与籼稻9311之间。研究表明,述生理生化指标可用来作为耐寒越冬水稻材料筛选的标准。同时,野生稻可作为耐寒越冬基因挖掘和培育耐寒越冬稻新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周军杰郑剑李兴星南文斌杨永清张汉马梁永书
关键词:水稻抗寒性生理指标
粳稻资源热粳35遗传图谱构建与耐热QTL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揭示耐热粳稻资源热粳35的遗传特性,以热粳35/协B F2群体为研究材料,构建了包含140个SSR标记的分子图谱;借助构图分子数据分析标记基因型的分离情况,并进行耐热性QTL分析。结果表明,该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2 157.7 c M,标记间平均图距15.4 c M,45个(28.5%)标记极显著偏向亲本或杂合子(P<0.01)。在第1、第3、第4、第6、第7和第8号染色体上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其中,有4个偏分离热点区域可能与孢子体或配子体选择有关,在第4、第8和第12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3个耐热性QTL。本研究结果为耐热粳稻资源的遗传机理解析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信息。
郑剑李兴星苏华英周军杰秦小健南文斌杨永清张汉马李贤勇梁永书
关键词:SSR偏分离
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研究表明在植物以及其它多细胞生物体中,有些基因只在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器官、组织或细胞中表达。对这类基因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基因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工具应用到其他相关研究当中,例如利用植物中具特异表达特性的基因的调控元件将特定基因在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中表达的技术,即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技术。本文主要介绍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技术,即组织特异性启动子驱动法和GAL4/UAS激活标签法及其应用,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彦昊南文斌梁永书张汉马
关键词:基因启动子组织特异性
低温胁迫对普通越冬栽培稻幼苗耐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3年
研究不同越冬栽培稻种质资源的耐寒生理生化特性,为越冬栽培稻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20份普通越冬栽培稻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并分析了常温(25℃)和低温(4℃)胁迫4 d后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和SOD活性等5个耐寒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正常生境下,20份普通越冬栽培稻种质幼苗期5个耐寒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显著差异。低温胁迫后,20份供试材料幼苗的5个耐寒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显著差异;各供试材料幼苗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它们的下降幅度不一致,分别为-36.46%~-90.31%,-70.54%~-94.03%。然而,丙二醛、脯氨酸和SOD活性3个耐寒指标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升降趋势不一致。其中,黄糯2号、晚粳糯M99037和常农粳3号丙二醛含量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显著降低,其余17份材料丙二醛含量值较常温值显著上升变化;铁粳稻4号、镇稻7号和津稻1187等8份材料脯氨酸含量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呈上升变化,其余12份材料较常温值呈下降变化。鄂晚稻15和津粳杂四幼苗SOD活性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略微下降、其余18份材料幼苗SOD活性值较常温值显著上升。正常生境下,各供试材料5个耐寒指标间仅检测到2对极显著相关性,低温胁迫后却检测到8对极显著相关,低温胁迫影响耐寒指标间相关性的数量、强度和方向。综合来看,无论在常温和低温胁迫后,20份普通越冬栽培稻幼苗5个耐寒指标因品种间遗传背景差异而表现出显著差异。
严雨欣龚俊义彭廷燊秦小健南文斌张汉马梁永书
关键词:低温胁迫生理生化指标
超级稻协优9308衍生群体根系的遗传研究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根系具有固定植株、吸收养分、合成运输有机物质等众多重要功能,根系形态改变都会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间接地影响着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的表现。因...
梁永书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分子标记
粳稻品种三杂交后代垩白性状分析
2007年
对粳稻品种两杂交后代F1、F2、F4代垩白性状研究分析表明,其垩白米率呈连续分布,但不呈正态分布;两“无垩白/高垩白”组合F2代分布曲线为单峰,主峰值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组合“越光/C602”F4代有四个分布不均的峰,组合“花育409/C602”F4代有两个峰,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两低垩白“花育560/津原5”组合F2、F4代分布曲线比较单一,主峰值仍然在无或低垩白米率处,三组合后代垩白广泛分离,不同世代无或低垩白频数分布一致,表明该性状同时受主效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因此,选育无垩白或小垩白品种作亲本可改良杂交稻垩白率。
李艳萍梁永书孙海波邹美智王景余牛景
关键词:粳稻垩白性状频数分布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