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滨榕

作品数:10 被引量:195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教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幼鼠
  • 4篇小儿
  • 4篇母婴
  • 3篇蛋白
  • 3篇母婴分离
  • 3篇儿童
  • 2篇生态制剂
  • 2篇微生态
  • 2篇微生态制剂
  • 2篇小儿肺炎
  • 2篇小儿肺炎继发...
  • 2篇继发腹泻
  • 2篇肺炎
  • 2篇肺炎继发腹泻
  • 2篇腹泻
  • 2篇FOS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质
  • 1篇地奈德
  • 1篇毒性

机构

  • 10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林滨榕
  • 7篇吴斌
  • 3篇卓玲
  • 3篇黄妙辉
  • 3篇张睿
  • 3篇唐秋雨
  • 2篇刘健
  • 2篇陈兢芳
  • 2篇杨燕珍
  • 1篇吴国媛
  • 1篇陈宁
  • 1篇郑宗英
  • 1篇吴丽瑟
  • 1篇钟秀容
  • 1篇周琳瑛
  • 1篇林希
  • 1篇林春
  • 1篇陈素清
  • 1篇陈竞芳

传媒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预防作用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防治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4年5月住院治疗的肺炎患儿428例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入院后即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用药时间均在72h以上;对照组入院后始终未用或住院时间72h后因出现继发腹泻才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结果:预防组210例住院治疗期同继发腹泻病发病率为18.57%(39/210);对照组218例住院治疗期间继发腹泻病的发病率39.45%(86/21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22.55,P〈0.001)。结论: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能减低肺炎患儿继发腹泻的发生率。
林滨榕唐秋雨吴斌
关键词:肺炎腹泻微生态制剂儿童
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临床评价被引量:41
2008年
目的评价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4例急性喉炎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其中,28例入院时喉梗阻明显者,先予甲基泼尼松龙(甲泼尼龙)静滴,喉梗阻改善后改用布地奈德吸入,或在雾化治疗同时静滴甲泼尼龙;对照组(87例)仅采用甲泼尼龙静滴。结果治愈117例,好转出院17例,无一例死亡。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2±0.6)d、(7.3±0.7)d;入院前病程、入院后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间、喉梗阻程度及有无发生院内感染为影响患儿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期间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间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CI分别为3.23(2.73,3.74)、4.20(3.92,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治疗的115例喉炎患儿中,20例(17.4%)发生院内感染,只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组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小儿轻型急性喉炎可直接应用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出现喉梗阻或极度烦躁不安时应选用甲泼尼龙静滴,一旦病情稳定,应尽早改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可减少或避免全身应用甲泼尼龙的时间、降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
吴斌林滨榕林希刘健唐秋雨
关键词:急性喉炎儿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
幼鼠中枢神经系统FOS蛋白表达升高与母婴分离相关
2013年
目的探讨幼鼠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室旁核(PVN)及前皮质扣带回(ACC)内FOS蛋白表达与母婴分离(MS)的相关性。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A1B2组均为MS组,A1B1组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扩张刺激(CRD),A1B2组在6周龄时未给予CRD;A2B1组、A2B2组均未给予MS,同为对照组,A2B1组在6周龄时接受CRD,A2B2组在6周龄时未给予CRD。A1B1、A2B1组幼鼠在接受CRD刺激后2 h和A1B2、A2B2组幼鼠一起处死。之后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脑区(包括PVN和ACC)内FOS蛋白免疫阳性(FLI)细胞表达情况。结果新生期MS和幼鼠在6周龄时接受CRD刺激均可使PVN内FLI细胞数显著升高(F分别为7.033、35.212,P<0.01)。也均使ACC内FLI细胞数显著升高(F分别为22.745、15.106,P<0.01);两者对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无交互作用。结论幼鼠中枢神经系统(PVN和ACC)FOS蛋白表达升高与新生期MS明显相关。
林滨榕吴国媛吴斌陈素清林春
关键词:FOS蛋白表达幼鼠母婴分离下丘脑室旁核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幼鼠腹外斜肌放电及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新生期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表达,探讨新生期MS引起幼鼠内脏痛觉高敏的机制。【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为MS组并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压迫(colorectal distention,CRD),A1B2组为MS组,6周龄未给予CRD,A2B1组为对照组并在6周龄接受CRD,A2B2组为对照组,6周龄未给予CRD。A1B1组、A2B1组6周龄时进行CRD刺激下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检测;A1B1组、A2B1组幼鼠CRD接受刺激后2h和A1B2组、A2B2组幼鼠一起处死,留取L6至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FLI)细胞灰度积分值半定量分析。【结果】CRD压力为0、15、30、45、60、75mmHg时,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分别为(14.20±1.57)、(26.25±2.93)、(33.84±4.73)、(42.87±5.36)、(47.02±4.86)、(43.16±6.16)μV,A2B1组分别为(13.23±1.47)、(14.62±1.95)、(23.31±5.95)、(33.27±6.70)、(40.90±3.23)、(43.79±8.89)μV;随CRD增加,A1B1、A2B1两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增加;CRD为15、30、45、60mmHg扩张压刺激下,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著高于A2B1组(P<0.01)。A1B1、A2B1、A1B2、A2B2组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分别为88.21±7.28、98.38±6.67、111.32±12.11、127.31±1.78,新生期MS和幼鼠6周龄时CRD均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F=14.303、56.608,P<0.01)。【结论】新生期MS可导致幼鼠脊髓初级中枢敏化,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能显著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且没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吴斌林滨榕卓玲陈兢芳杨燕珍张睿
关键词:母婴分离FOS蛋白
肺部螺旋CT在儿科临床的应用(附42例分析)
2003年
目的 探讨螺旋 CT检查对儿科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3年 3月 ,对儿科胸肺疾病住院治疗的疑难危重病例及不明原因发热患儿进行肺部螺旋 CT检查 ,并与 X线胸部平片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 2例患儿均得到确诊。螺旋 CT检查发现胸肺病变的阳性率、诊断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均明显高于 X线检查结果。结论 螺旋 CT对小儿胸肺部病变检查诊断较 X线检查有明显优势 ,肺部螺旋
刘健林滨榕黄妙辉吴丽瑟
关键词:肺部疾病螺旋CT儿科X线胸部平片
左卡尼汀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evocarnitine)联合1,6-二磷酸果糖(1,6-diphosphate,1,6-Dip)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pediatric viral myocarditis,PVM)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3月年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在常规治疗(休息、维生素)基础上联合1,6-Dip者30例作为对照组,在基础治疗联合1,6-Dip及左卡尼汀组36例作为试验组。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和70.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心肌酶均显著下降(P<0.05),但试验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1例,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左卡尼汀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林滨榕
关键词:左卡尼汀1,6-二磷酸果糖病毒性心肌炎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陈宁周琳瑛林滨榕郑宗英黄妙辉钟秀容何爱华
关键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幼鼠慢性内脏高敏感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年慢性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 3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8∶00-11∶00),连续13 d;B组为出生后第2-21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8∶00-11∶00),连续20 d;C组不予任何处理,与母鼠同笼。随后,3组大鼠常规饲养。6周龄时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肌电痛阈测定评估其内脏敏感性。结果与C组比较,A组、B组幼鼠AWR评分、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明显升高,痛阈明显降低;A组和B组组间幼鼠AWR评分、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及痛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幼鼠间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及粪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的新生期母婴分离可建立一种没有明显肠道动力学改变的幼鼠慢性内脏痛模型。
林滨榕吴斌卓玲陈竞芳张睿
关键词:母婴护理内脏疼痛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幼鼠内脏痛敏感性及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及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为MS组并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扩张刺激(CRD),A1B2组为MS组,6周龄未给予CRD,A2B1组未MS在6周龄接受CRD,A2B2组未MS,且6周龄未给予CRD。A1B1组、A2B1组6周龄时进行CRD下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和痛阈测定;A1B1组、A2B1组幼鼠在CRD刺激后2h和A1B2组、A2B2组幼鼠一起处死,留取L6至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FLI)细胞数半定量分析。结果CRD压力为20、40、60、80mmHg时,A1B1组AWR评分分别为(2.2±0.7)、(3.2±0.6)、(3.8±0.4)、(4.0±0.0)分,A2B1组分别为(1.0±0.8)、(2.5±0.3)、(3.3±0.3)、(3.9±0.2)分;CRD为20、40、60mmHg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B1组和A2B1组痛阈值分别为(17.9±8.9)mmHg、(33.5±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1B1组、A2B1组、A1B2组和A2B2组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LI细胞数分别为(18.3±3.4)、(11.4±1.1)、(14.3±1.3)和(9.1±0.4)个,新生期MS和幼鼠6周龄时CRD均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LI细胞数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新生期MS可导致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增高和痛阈下降,脊髓初级中枢对内脏痛觉敏感化,接受伤害性CRD后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
林滨榕吴斌卓玲陈兢芳杨燕珍张睿
关键词:痛觉过敏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母婴分离
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相关因素分析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作用被引量:119
2005年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的效果。方法调查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314例,以住院期间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病例组,仅使用抗生素治疗或住院72h后因出现继发腹泻才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对照组,对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与继发腹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卡方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114例,住院治疗期间继发腹泻病21例,发生率为18.4%;对照组200例,继发腹泻79例,发生率39.5%。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患儿发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后有无侵入性操作、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居住地、病情严重程度、血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数量、激素应用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危险因素,即患儿年龄(χ2=14.120,P=0.000)、住院天数(χ2=11.532,P=0.001)、入院后接受侵入性操作(χ2=6.827,P=0.009)和1个保护因素:微生态制剂应用(χ2=12.943,P=0.000)。结论肺炎患儿年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或进行侵入性操作可增加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提示具有预防作用。
唐秋雨林滨榕吴斌黄妙辉
关键词:肺炎腹泻微生态制剂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