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涛
- 作品数:205 被引量:1,942H指数:26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罗非鱼养殖系统中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和鉴定被引量:1
- 2013年
- 从罗非鱼养殖系统(水体、底泥和肠道)的优势菌中筛选到了15株产淀粉酶的菌株,其中9株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50.0U/mL),分别为D17、D11、D38、D41、D45、D47、D51、D52和D55,D51和D52的产淀粉酶活力最强,其最高酶活力分别可达267.86(±29.41)U/mL和190.52±(42.33)U/mL。对以上9株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菌株D17和D11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D45、D51、D41、D47和D52为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菌株D55为气单孢菌(Aeromonas sp.),菌株D38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
- 丁彦文袁翠霖李卓佳杨莺莺林小涛
- 罗非鱼养殖系统潜在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测定被引量:2
- 2014年
-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机物的降解率最高,达53.49%,其次为菌株D11,降解率为48.83%。各菌株对饲料原液的有机物均具有明显降解作用,菌株D51、D11和D45的降解效果最好,实验15 d饲料原液的COD分别降低了52.46%、46.03%和46.03%,饲料干重分别减少了58.25%、53.08%和52.08%。各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菌株D45对31种碳源表现出很强的代谢活性,菌株D51和D11次之,菌株D52和D53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D1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D45、D51、D52和D53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sp.)。鉴于菌株D11、D45和D51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将其作为降解养殖池塘有机物的备选菌株开展后续研究。
- 胡晓娟曹煜成文国樑袁翠霖杨莺莺林小涛李卓佳
- 关键词:降解率碳源利用
- 唐鱼幼鱼迁移行为研究
- 唐鱼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为研究唐鱼幼鱼在溪流中的的迁移行为,以广州从化地区森林Ⅰ级溪流旧曾溪(N23° 31′ 04″,E113° 26′ 55″)和南洋溪(N23° 29′ 25″,E113.31′ 26″...
- 王正鲲林小涛李江涛杨亚运周晨辉许忠能孙军
- 关键词:唐鱼耳石
- 翡翠贻贝的滤除率及其影响因素
- 本研究采用翡翠贻贝作材料,在实验室中观察其昼夜摄食节律,并研究温度、藻类密度、藻细胞大小、贝体大小等因子对滤除率的影响,以期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条件下翡翠贻贝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及其变化规律,定量解释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翡翠...
- 林小涛杨晓新计新丽许忠能
- 关键词:翡翠贻贝摄食节律
- 文献传递
- 叉尾斗鱼仔鱼饵料选择与摄食强度被引量:2
- 2013年
-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叉尾斗鱼仔鱼对不同类别饵料的选择及其摄食强度。结果表明,2—3日龄刚开口摄食的仔鱼对桡足类无节幼体有明显正选择,对轮虫表现为明显的负选择,而对枝角类和桡足类则完全不摄食。4—6日龄仔鱼主要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食物,7—11日龄的仔鱼主要以枝角类为食物,而12—25日龄仔鱼则主要摄食桡足类。仔鱼口宽或全长与摄食饵料个体大小呈线性或曲线正相关。2日龄仔鱼开口摄食发生率达47%,而3日龄以上则保持100%;2日龄仔鱼平均摄食量仅为0.0017 mg,而25日龄仔鱼平均摄食量已达0.3795 mg。最高饱食率出现在25日龄,达到60%,而消化道饱满系数以5日龄最大,达13.13%。但之后消化道饱满系数逐步下降,11—25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系数在1.46%—2.79%之间波动。
- 蒲根毅刘宇航林小涛
- 关键词:叉尾斗鱼仔鱼饵料选择摄食强度
- 胭脂鱼全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被引量:4
- 2008年
- 2007年在从化茂墩养殖基地对人工繁殖子一代胭脂鱼经强化培育达性成熟的亲鱼,注射 DOM、LRH-A2及 HCG 混合催产剂,在水温15~19℃时催产,效应时间为12-20h,催产率平均达89%。采用人工干法授精、流水孵化,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92%、85%。鱼苗和鱼种在微流水条件下培育,成活率可达80%和93%。
- 李红敬林小涛梁日东黎坚平
- 关键词:胭脂鱼全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 斜带石斑鱼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为了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白细胞介素8(IL-8)的结构和功能,本实验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分析.运用RACE-PCR方法,从斜带石斑鱼总RNA反转录cDNA库中获得了961 bp长的cDNA全序列.同时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微壁溶球菌诱导前后该基因在斜带石斑鱼体内不同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IL-8cDNA序列包含235 bp的5′非编码区,438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28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5个氨基酸.未诱导前,斜带石斑鱼IL-8基因主要在心、头肾、脾和肝脏中表达,在鳃和肠中量表达,在胃、肌和皮中几乎没有表达;诱导后,IL-8基因强烈表达于所有取样器官.所获得的斜带石斑鱼IL-8基因是一种与炎症作用有关的CXC亚族趋化性因子.
- 胡云凤孙军林小涛梁卉
-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IL-8克隆
- 亲鱼密度、透明度和基质对马那瓜丽体鱼繁殖的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从繁殖行为学的角度研究了亲鱼密度、池水透明度、基质对马那瓜丽体鱼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亲鱼密度越大,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越低.当亲鱼密度>4 RP·m^-2(RP为繁殖组)时,几乎不见马那瓜丽体鱼产卵;透明度对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比对产卵率的影响要大.透明度越大,产卵巢间的最小距离越大;基质明显影响马那瓜丽体鱼的产卵效果.其喜欢在经过40~60目筛的砂粒上产卵,而且平均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87.78%和79.44%.在棕榈皮上未见产卵,而在粗糙的瓷片上可见产卵,但其平均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明显下降,而且变动范围较大.
- 王春林小涛
- 关键词:繁殖基质
- 逆流运动训练对多鳞四须鲃摄食、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2年
- 在室内条件下[水温(28±1)℃],设置0.7 BL/s和2.0 BL/s 2个流速组以及一个静水对照组,研究了不同逆流运动训练对多鳞四须鲃幼鱼[体质量(75.21±2.82)g]摄食、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分1~23 d和23~45 d两个阶段,共进行45 d。实验结果表明,多鳞四须鲃平均日摄食率随流速增加而增大,但体长特定生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换率均以0.7 BL/s组最高,静水组次之,2.0 BL/s组最低,且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流速下多鳞四须鲃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流速增大,多鳞四须鲃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而脂肪含量却显著下降。在实验末期,2.0 BL/s流速组的氨基酸总含量(82.63%)、必需氨基酸总含量(34.34%)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33.50%)均显著高于静水对照组(78.27%,32.6%,30.63%)(P<0.05)。研究表明,较低流速(0.7 BL/s)的运动训练明显促进多鳞四须鲃的生长,提高食物转化率和增加肌肉蛋白质含量,高流速(2.0 BL/s)的运动训练不利于生长,但却能显著提高肌肉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
- 宋波澜林小涛许忠能
- 关键词:流速摄食
- 甲氰菊酯对罗氏沼虾幼体急性致毒的研究被引量:22
- 1997年
- 用甲氰菊酯对罗氏沼虾幼体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在30℃水温条件下,甲氰菊酯对罗氏沼虾Z1、Z2、Z4、Z6、Z8幼体的24hEC50分别为0.050、0.040、0.035、0.030、0.028μg/L;在26℃条件下,分别为0.080、0.069、0.060、0.050、0.035μg/L,随着发育期的递进,幼体对甲氰菊酯变得更加敏感;对于同一期的幼体来说,甲氰菊酯的毒性随水温的升高增强.
- 林小涛梁宣文王朝晖尹伊伟王云新
- 关键词:罗氏沼虾幼体甲氰菊酯农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