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邵敏 作品数:29 被引量:201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6) 被引量:56 2016年 1概述
腹膜后解剖位置是位于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后壁层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潜在腔隙,是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是指源于腹膜后脂肪组织的非特定脏器的一类肿瘤。腹膜后脂肪肉瘤是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约占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 罗成华 金黑鹰 苗成利 杨邵敏 冯元春关键词:腹膜后肿瘤 壁层腹膜 腹横筋膜 横膈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在葡萄胎受精类型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用于葡萄胎受精类型鉴别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LCM获得葡萄胎病病理组织的滋养细胞,再用16个位点(D8S1179,D21S11,D2S1338,CSF1PO,TH01,TPOX,D3S1358,D13S317,D16S319,D19S433,FGA,D18S51,D5S818,VWA,D7S820,Am)复合微卫星序列-PCR方法对61例病理学诊断为葡萄胎标本进行分析,明确其受精类型。结果用LCM技术从61例标本中获得滋养细胞后,成功提取DNA46例,浓度范围为:6.2-114.5(ngμ/l)。经STR多态性分析确定空卵单精子受精完全性葡萄胎13例,空卵双精子受精完全性葡萄胎13例,部分性葡萄胎20例。结论 LCM联合多重STR多态性分析能够确定葡萄胎的受精类型。 李晓倩 杨静 杨邵敏 齐伟宏 王静 袁杨 郝婷 孙佳良 张小为USP6基因重排检测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理诊断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USP6基因重排检测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病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需要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的ABC病例(穿刺标本9例,切除标本11例),在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标本上,利用USP6基因双色分离探针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计数分离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比例>7%视为分离重排阳性。结果 18例可判读荧光信号结果,2例切除标本检测失败。9例USP6基因分离重排阳性(阳性细胞比10%~70%),支持原发性ABC,其中2例为实性亚型;9例USP6基因分离重排阴性(阳性细胞<1%),其中4例经术后标本全面病理检查证实为继发性ABC,分别继发于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结构不良1例和骨母细胞瘤1例。USP6基因断裂重排诊断原发性ABC的敏感性为64%(9/14),特异性为100%(4/4),准确率72%(13/18)。结论利用FISH法检测USP6基因断裂重排对原发性ABC的病理确诊有重要辅助作用,特别有助于穿刺少量标本和临床病理学表现不典型病例的病理诊断。 杨邵敏 由江峰 齐双双 王华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 荧光原位杂交 前列腺软斑病1例报告 被引量:3 2011年 软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多见于泌尿、生殖系统,以膀胱受累最常见,前列腺软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极易与前列腺癌相混淆,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近期在直肠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成功诊治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张洪宪 马潞林 杨邵敏 赵磊 侯小飞 王国良 黄毅关键词: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E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及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E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 7生长及其他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构建正义和反义cyclinEcDNA真核表达载体 ,并采用lipofectAMINE转染 ,将其导入MCF 7细胞 ,获得稳定表达正义及反义cyclinE的细胞系 ,经Southern和Westernblot检测有外源性片段的插入及表达 ;并作细胞生长曲线、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和流式细胞计数分析 ;用Westernblot检测其他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cyclinE的高表达可以使细胞的生长速度加快 (1.5 2倍 ) ,DNA合成增加 (4 .2倍 ) ,G1 S期的移行加速 ,pRB的磷酸化形式增多 (约为对照组的 3倍 ) ,但同时也上调p2 7的表达 ;而反义cyclinE则有相反的结果 ,降低cyclinE表达 ,并使细胞的生长减缓 (抑制率为17 5 % ) ,DNA合成下降 (4 8.6 % ) ,G1 S期移行减缓 ;同时pRB的低磷酸化形式增多 ,并下调p2 7。结论 cyclinE的表达可以影响乳腺癌MCF 7细胞的生长及增殖 ,并可能通过pRB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G1 S期移行 。 黄玫 杨邵敏 廖松林 张波 由江峰关键词:乳腺癌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MCF-7 基因转染 p57^KIP2表达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对葡萄胎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父源性印迹基因p57^KIP2蛋白表达结合DNA倍体分析对葡萄胎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收集32例具有DNA多态性遗传学分析资料的胎盘绒毛水肿病例,以遗传学分析结果作为葡萄胎的诊断依据。全部病例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 Vision法)及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采用双盲法与遗传学分析结果对照。结果32例绒毛水肿病例的遗传学分析证明,21例为完全性葡萄胎(CHM),7例为部分性葡萄胎(PHM),4例为水肿性流产。CHM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阴性率为95.2%(20/21)。非CHM的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全部阳性(11/11)。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与DNA多态性分析结果的吻合率为96.9%(31/32)。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7例PHM均为三倍体核型;21例CHM中有14例为二倍体,7例为四倍体;4例水肿性流产均为二倍体或近二倍体。结论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阴性是CHM的可靠标志物。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流式细胞倍体分析可明确区分三种胎盘绒毛水肿性病变。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阴性支持CHM,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且为三倍体为PHM,p57^KIP2阳性且为二倍体支持水肿性流产。 杨邵敏 由江峰 张小为 郑杰 廖松林关键词:葡萄胎 基因组印迹 二倍性 流式细胞术 腹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分析 目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生在腹盆部更是极为罕见。WH0将其归类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属于偶有转移的中间型。由于肿瘤发现时多体... 刘毅 刘剑羽 王宏磊 杨邵敏文献传递 人端粒酶hTERT抗体制备、鉴定及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02年 目的 人端粒酶蛋白亚基 (hTERT)单克隆抗体制备及肿瘤检测应用。方法 利用多肽固相合成法 (Fmoc法 )合成hTERT抗原多肽 ,免疫BALB/c小鼠 ,以杂交瘤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用ELISA ,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进行鉴定和肿瘤检测。结果 经合成得到hTERT抗原多肽hTERT9,免疫小鼠及细胞融合后得到抗hTERT9杂交瘤细胞 ;经 3次有限稀释法及ELISA筛选获得抗hTERT9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H4、G8和A11;H4、G8为IgM类 ,而A11为IgG1。半抗原竞争性抑制实验证明为hTERT9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相对亲和力实验发现G8株亲和力较H4株和A11株强。用H4及G8株单克隆抗体检测HeLa、2 93细胞 ,免疫印迹有特异相对分子质量≈ 12 30 0 0hTERT条带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为细胞核着色 ,而正常细胞 2BS无阳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癌组织、癌前病变、良性病变hTERT表达发现 :人肿瘤组织细胞阳性率为 80 31% (10 2 / 12 7) ,且大多为中度阳性和强阳性 ;癌前病变中 ,hTERT有 17 5 % (7/ 4 0 )弱阳性 ;良性肿瘤均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 :hTERT在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前及良性病变 (P <0 0 1)。结论 通过固相合成hTERT抗原多肽和杂交瘤技术成功制备抗人端粒酶蛋白亚基hTERT单克隆抗体 ,并能运用于免疫印迹。 杨邵敏 张波 王俊梅 廖松林 韩继生 卫建平 侯琳关键词:端粒 末端转移酶 肿瘤 端粒酶 脊柱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脊柱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PFD)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脊柱PFD患者共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 53、17、32、38岁,2例行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另2例有既往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均有局部持续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3 ~ 5分,均有病理性骨折,3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损害。4例患者的术式分别为病灶切除、颈胸段后路固定融合术;复位、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 VP);VP、胸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均证实为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时间分别为420、150、120、300 min,出血量分别为3 400、500、200、2 000 mL,分别随访84、24、34、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病灶复发或进展,未见影像学改善表现(溶骨区成骨或病变周围骨皮质增厚)。结论:脊柱PFD少见,多发生于成年,传统的病灶切除手术可靠、有效,而VP创伤更小。对于疼痛及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可仅行VP;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进行有限的减压、稳定,辅以VP。 吴奉梁 姜亮 杨邵敏 柳晨 刘晓光 韦峰 于淼 刘忠军关键词:脊柱 椎体成形术 脊柱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脊柱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脊柱腱鞘巨细胞瘤8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随访和预后观察。结果 8例脊柱腱鞘巨细胞瘤均呈弥漫型。患者年龄22~45岁,男女各4例;颈椎6例,胸椎2例。影像显示病变主要位于附件小关节或以小关节为中心,邻近骨质压迫侵蚀性破坏,周围骨硬化多见;镜下肿瘤由单个核组织细胞样细胞构成,混合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慢性炎细胞、含铁血黄素和纤维化,成片状或结节样。其中2例以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计数较高,提示恶变。免疫组化CD68和vimentin(+),p63、AE1/AE3和EMA(-),1例有少量细胞desmin(+)。随访7个月~12年,2例局部复发,均未见转移和死亡。结论发生于脊柱的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多累及颈椎,与附件小关节关系密切。不同病例组织学差异较大,复发率为25%,与组织学表现无关。 孔令红 张文 张立华 张波 杨邵敏关键词: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脊柱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