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沧江
- 作品数:31 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不同诊断标准对云南省6县(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率诊断结果比较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比较4种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在云南省6县(区)城乡居民中对流行率诊断的差异及一致性。方法 2010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6个疾病监测点≥18岁常住居民进行慢病危险因素调查,分别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2005年修订)]、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2004)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GCADP,2007)4种不同MS诊断标准分析MS流行特征、结果一致性和危险因素聚集状况,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4个诊断标准的诊断效率。结果该次调查有效样本3 600例,其中男性1 726例,女性1 874例,平均年龄(41.98±15.34)岁;ATPⅢ、IDF、CDS和GCADP诊断标准下MS流行粗率(标化率)依次为17.2%(16.6%)、13.5%(13.1%)、10.4%(10.0%)和15.5%(15.0%),4种标准诊断的流行率经Cochran Q检验,P<0.01;4种标准下≥3个危险因素检出率ATPⅢ/IDF最高(均为22.8%),GCADP次之(15.5%),CDS最低(13.6%)(P<0.01);ATPⅢ与IDF一致性最高,Kappa值为0.857,GCADP与CDS和ATPⅢ的Kappa值分别为0.670、0.676,一致性好,其余两两一致性一般;男性腰围切点>90 cm,女性>85 cm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0.668,灵敏度及特异度较好,预测MS危险因素聚集的能力相对较好。结论4种诊断标准MS流行率存在差异;ATPⅢ标准对MS及≥3个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最高;ATPⅢ与IDF一致性最好;适宜的最佳腰围切点为男性>90 cm、女性>85 cm。
- 洪汝丹肖义泽许雯杨永芳石青萍杨云娟成会荣陈杨杨沧江邵英陆林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 西双版纳半山区村内与野外的蚊虫成蚊群落学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4
- 1997年
- 本研究采用日本引入8m×8m×2m双层蚊帐观察法,对西双版纳半山区村内与野外蚊类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所获数据采用成蚊群落学特征分析方法处理,结果为林内群落由29种蚊虫组成。具优势种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棕头库蚊,优势度分别是83.3、3.96和30.3;野外群落由日种蚊虫组成具优势种与村内群落的相同,优势度分别为68.1、54.4和29.5。研究中观察到降水和稻田灌水是影响群落动态的主要生态学因子。
- 顾云安许建卫卢勇荣黄荣朱国君王翔杨沧江陈文才
- 关键词:蚊虫群落学特征半山区
- 沧源县疟疾流行情况初步调查
- 2000年
- 目的 了解沧源县1999年1—6月疟疾流行情况。方法 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带虫率调查,媒介调查。结果1—6月疟疾病例55例,其中间日疟33例,占60.00%,恶性疟16例,占29.09%,未分型6例,占10.91%。可捕到微小按蚊。结论 沧源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须加强监测和防治措施。
- 杨沧江孙维江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微小按蚊
- 应用捕获-再捕获法评估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水平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MR)评价居民死因登记报告质量,校正常规监测居民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抽取的37538户居民逐户调查人口死亡情况,再与同期监测系统所报告的死亡资料进行核对,计算漏报率以及总体死亡率95%可信区间(CI)。结果云南省国家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漏报率和婴儿死亡漏报率分别为19.86%和44.74%;校正报告死亡率和校正报告婴儿死亡率分别为7.04‰和32.29‰;估计总体死亡率和总体婴儿死亡率95%CI分别为6.89‰~7.18‰和23.02‰~41.57‰。结论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校正低估的全死因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适时开展漏报调查,是有效弥补常规监测不足的方法之一。
- 杨永芳陈杨成会荣杨沧江石青萍许雯段婧肖义泽
- 关键词:捕获-再捕获方法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 2010年云南省成人道路交通伤害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状况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成年人道路交通伤害的行为危险因素分布及流行特点,为今后制定有关干预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云南省6个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玉溪市红塔区及通海县、大理州祥云县、文山州广南县、怒江州兰坪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抽取3600名18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道路交通伤害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等内容。[结果]30天内乘坐或驾驶摩托车者当中,59.5%没有佩戴头盔;头盔佩戴率男性高于女性(χ^2=103.787,P〈0.001),汉族高于其他民族(χ^2=114.499,P〈0.001),文化水平较高者高于低文化水平者(χ^2=97.666,P〈0.001)。30天内驾驶机动车者当中,26.4%没有佩戴安全带;安全带经常佩戴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χ^2=7.452,P〈0.01);其他民族的安全带经常佩戴情况好于汉族(χ^2=11.804,P〈0.01)。酒后驾驶率为17.0%,男性高于女性(χ^2=10.986,P〈0.01);汉族低于其他民族(χ^2=12.407,P〈0.01)。疲劳驾驶率为29.1%,男性高于女性(χ^2=35.395,P〈0.001)。无证驾驶率为16.1%,女性高于男性(χ^2=6.507,P〈0.05);18-29岁人群及50-59岁人群的无证驾驶率高于其他年龄段(χ^2=8.894,P〈0.01);教育水平越高的人群中,无证驾驶率越低(χ^2=5.194,P〈0.05)。[结论]云南省成年居民道路交通伤害的行为危险因素普遍存在,是云南省一项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 邵英秦明芳杨永芳许雯杨沧江陈杨成会荣肖义泽
-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行为危险因素成年人
- 恶性疟原虫对苯芴醇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被引量:3
- 1998年
-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苯芴醇的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方法,提供敏感性数据,1997年8~10月,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苯芴醇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恶性疟流行现场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的敏感性,重复2次测定的成功率分别为73.8%(31/42)和73.2%(30/41);ID50依次为150nmol/L及130nmol/L;ID95为740nmol/L及760nmol/L;平均抑制裂殖体形成的浓度为422nmol/L及423nmol/L。测定成功率与氯喹板相同,疟原虫在各浓度药井中的抑制率亦同氯喹一样,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而裂殖体形成的例数则依次减少。提示本文研制的苯芴醇测定板药性稳定,重复性好,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该药敏感性体外测定。
- 杨恒林杨沧江杨品芳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苯芴醇敏感性体外测定疟疾
- 云南省2002~200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预防及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0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接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云南省2002~2004 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03起, 以传染病暴发疫情(310起,占61.6%)和食物中毒 (157起,占31.2%)为主,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6~9月为高发月份(219起,占43.5%),学生和农民为高发人群(占92.7%),5~15岁为高发年龄(占6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及时性呈逐年增高趋势.结论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繁, 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制定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 黄玉芬杨沧江刘晓强陈磊郝林会郑艳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研究
- 两种疗程双氢青蒿素片对恶性疟和间日症疗效的观察被引量:7
- 1995年
- 用双氢青蒿素片总量48mg分5d和7d两种疗程,分别治疗恶性疟29和28例,其平均退热时间各为27.4±8.8h和24.0±7.5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各为29.2±7.6h和29.4±9.0h,观察50h复燃率各为31.0%和3.7%。结果表明,两种疗程的临床疗效相似,但远期的复燃率则明显不同(P<0.01)。提示双氢青蒿素片治疗恶性疟的效果明显受其疗程的影响。7d疗程治疗间日疟36例,其临床疗效与治疗恶性疟相近(P>0.05),但远期复燃率显著较治疗恶性疟高(P<0.01),表明双氢青蒿素片根治间日疟的效果不佳。
- 李兴亮杨沧江
- 关键词:疟疾恶性疟间日疟抗疟药
- 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
- 杨恒林李兴亮李春富杨品芳高白荷李丽杨沧江吴超张志勇
- 该研究针对全球疟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培育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的基础上,发现该株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甲硝唑、诺氟沙星有交叉抗性;对咯萘啶有交叉抗性的征兆;对氯喹、本芴醇、萘酚喹、甲氟喹和奎宁无交叉抗性。并首次证实青蒿琥...
- 关键词:
- 关键词:疟疾恶性疟原虫抗疟药
- 沧源县1995~1997年疟疾监测情况分析
- 2001年
- 目的了解沧源县1995~1997年疟疾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原虫调查、媒介监测等方法。结果原发病例和疫点高度分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1997年分别为0.48%,1.41%和1.80%,恶性疟原虫比例分别为31.82%,81.58%和50.55%。结论沧源县的疟疾流行虽已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近年来却呈逐年上升趋势。
- 杨沧江肖正荣孙维江
- 关键词:疟疾恶性疟